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发表时间:2021/4/25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35期   作者: 黄仕娟
[导读] 动手实践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一种重要的教学形式,

        黄仕娟
        柳州市柳江区百朋中心小学  
        摘要:动手实践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一种重要的教学形式,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加强实践操作的课堂组织管理,提高实践操作的有效性,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利用已有条件,或创设条件,让学生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关键词:动手操作    实践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靠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可见,动手实践应成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教学形式。动手实践可以使学生获取大量的感性知识,使抽象的数学变得形象化,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样的学习方式要比依靠教师的讲解和灌输更为高效。因此,在我们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将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放在重要位置,让它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下面就教学实践中的经验谈谈几点浅显的看法。
 一、加强实践操作的课堂组织管理,提高实践操作的效率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果能让学生动手实践,学生学习的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高,但是老师一旦放手让学生动手实践,就很难收回来,以致难以完成教学任务,所以干脆就不让学生动了。其实,在开展动手实践活动前,我们做好以下几点,就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1)在活动前,先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选出每组的小组长,给小组成员编上号数。
(2)按照活动要求,设计出活动的规则。规则里除了说明需要实践操作的目标和步骤外,还应给每个小组的成员分派任务。
(3)开始动手操作前,教师要用清楚的语言向学生说明动手操作的目标,即研究什么事物,观察什么现象,或分析一种什么关系。
(4)教师要预想动手实践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提前想出解决的办法。
        这样学生就能根据老师定的规则按部就班的操作下去,减少不必要的因素干扰,提高学生动手实践的效率。加强课堂动手实践的组织管理,不但能提高学生动手实践操作的效率,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重视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操作,培养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能力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动手实践的欲望
小学生对周围一切的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和兴趣,针对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就要设计让学生好奇和感兴趣的情境,激发他们“跃跃欲试”的欲望。例如在教学《掷一掷》这节实践活动课时,设计一个老师和学生玩骰子游戏的环节,在游戏中,通过学生和老师的输赢,激起学生想往下探索的欲望。
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平时喜欢玩掷骰子游戏吗?
生:喜欢
师:那我们今天就来玩一玩,好不好?
生:好!
师:这一次,我们玩一次掷两个色子的游戏。但是呢?你们看色子的点数和的个数是11个,没有办法平均分,那我们就尽量做到平均分好吗?可以怎样分?
生:那我们就把它分成一组六个,一组5个。
师:老师给大家先自己选一下,你们想选哪一组呢?那你们人多,我一个人,你们就给我先选吧?
生:好!
师:那大家要选六个一组的,那好吧,那老师就选五个为一组的,那我先选了啊,我随便选5个吧(5、6、7、8、9)剩下的那6个就是你们的了。按照这个规则大家预测一下,我们用这个规则来玩谁的赢的可能性会大一些呢?
(学生猜测)
师:好,那现在我们就来比一比,谁愿意代表同学们来和老师一决高下?请两个同学来记录一下,画“正”字。(各玩5次)
(老师和一个学生玩掷两个骰子的游戏,老师赢,学生输)
师:哎,怎么是老师赢了呢,和你们预测的结果不太一样啊,你没有什么想说的吗?
学生的质疑五花八门,此时,学生想弄明白为什么老师选的数少反而赢了,就有了想亲自动手掷骰子,对输赢的结果进行验证,有效的激发学生动手操作的欲望。


2、合理使用学具,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教师要把握教材,为学生创设合理的适时的动手实践活动,利用学具给学生提供动手的机会。合理的使用学具,能促使学生自己发现、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利用学具在摆、拼、剪、制作、测量、画中,亲身体验,理解和掌握新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例如,在教学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数,通过同桌合作摆小棒,第一行摆14根,第二行摆12根,第三行摆11根,第四行摆15根,然后通过移动小棒,得到四行的小棒数目一样多,从而求出14、12、11、15的平均数是13,同时利用数形结合,让学生理解了什么是平均数,并掌握了用“移多补少”法求平均数。
         例如在教学正方形的特点时,提问:你知道正方形有什么特点吗?你是用什么方法探究的?请你试一试。这时,有的同学就拿出三角尺或直尺,测量出正方形的每一条边的长度,发现四条边一样长,得出正方形的四条边是相等的结论;有的学生通过对折,发现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有的学生用三角尺的直角测量正方形的每个角,发现每个角都是90度,得出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的结论。
         学生通过自己动手获得的知识,理解更深刻,记忆牢固,运用时更能得心应手、灵活自如,学习起来就会更主动、更积极,同时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三、借助课后练习,学以致用。
    课后练习是巩固课堂学习知识的一种有效途径,而动手实践是消化知识,加深记忆的一种好方法。课后练习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比如拼图游戏,可以在课后让学生用七巧板拼出各种的图形,在这个过程中既能复习学过的知识,又能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锻炼。
        数学源于生后,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过程中,应依据教材特点,联系生活实际,布置学生自制手工品的作业,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学会从实际生活中学习数学知识。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后,可以让学生课余时间利用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剪出蝴蝶、心形、树叶和简单的花边、窗花等图案,这样既使学过的知识得到巩固,又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四、拓展课堂知识,学生独立设计实践方案并动手操作。
        教师应要求学生在熟练掌握实践操作技能的基础上,不断地进行总结提高,把实践操作作为学生解决数学实际问题的一种利器,针对不同的问题,采用的实践操作方法应有所不同。要让学生养成自己独立设计实践操作方案并亲自动手操作的习惯,像数学家那样研究问题,由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当学生遇到疑难之处时,教师要给予及时的点拨、鼓励,在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例如,学习了角的概念后,从而要求学生完成习题:“一张长方形的纸,剪掉一个角后,还剩几个角?”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践操作的方案并进行操作。学生设计的方案如下:
        材料:长方形纸一张、剪刀或小刀一把。
        方案: 1、用剪刀剪掉长方形的一个角或用小刀裁掉长方形的一个角。
                2、数出剩下的长方形的角的个数。
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最终数出了长方形剪掉一个角后,剩下的角为5个。由于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很简单,用不着设计实践操作方案并进行操作,只凭着平时的生活经验,连想都不用想就回答还剩3个角,结果答错了。当回答错误的学生知道正确答案并通过实践操作验证后,都恍然大悟,回味无穷。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还要善于为学生创设更多的动手实践活动,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探究、形成的过程,掌握获取知识和探究问题的方法;让学生的思维潜能在实践操作活动中得到发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