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村小学复式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思考

发表时间:2021/4/25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35期   作者:杨超
[导读] 农村小学复式班教学模式是受其地理位置、学校服务半径、当地人口数量、学生数量较少、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杨超
        甘肃省徽县栗川镇郇庄小学        742310
        农村小学复式班教学模式是受其地理位置、学校服务半径、当地人口数量、学生数量较少、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办学条件非常有限等因素限制,从而形成的一种特殊教育教学形式。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这类学校整体教育教学水平不高,在高喊素质教育的口号之下,依然重注的是以“分数论英雄”的教育教学模式,因而在学校开设的课程中,部分课程仅仅是出现在课程表上,然而并没有真正的开足开好,小学《道德与法治》就是一门十分重要却又被忽略的课程,因此必须认真开设,发挥其教育重要作用。
        一、农村小学复式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现状分析
        1、教师配备不齐。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师多由班主任兼任,班主任大多都是语文或数学等专业科任教师,缺乏专业课的教师,因此这门课程的教育教学工作就没有其它学科那么专业,课程素养肯定也就存在差距。
        2、教师对道德与法治课程重要性认识不足。科任教师没有把这门课的重要性没有体现出来,课前不备课,甚至不看教材,上课板书课题后,随便几分钟就“完成”了教学任务,由于此门课程大多由班主任老师兼任,因此在当下依然追求“以分数高低论英雄”背景下,班主任老师刚好可以利用《道德与法治》这门“副科”的上课时间,“蜻蜓点水”般完成教学任务,用剩余时间来巩固所带其它“正科”课程的知识点,有效进行复习,以便更好地提高成绩;政治认识不高,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应该所有开设课程中最重要的一门课程,但在实际教学中却是恰恰相反,背道而驰,变成最不重要的课程。笔者认为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性,是和中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及政治课、大学阶段的思政课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是教育人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先导课程,具有其特殊性,并且是其它课程的作用无法替代的。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设置包含对历史知识的学习、爱国教育、品德教育、涉及的基础法律法规等内容,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是包含丰富知识汇集的盛宴。


        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程课程的教育教学中,只是简单的进行授课,而没有对教材进行深入挖掘,把对学生的教育性没有体现出来,笔者认为,学好此门课程,对学生的品格培养和思想教育很重要,是学生自我素质提升的重要途径之一。
        3、学生不懂此门课程的重要意义。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较弱,在学习中,感兴趣的是插图等视觉效果强烈的内容,往往忽视课本中其它重要内容。对教师布置的相关任务也不会认真完成,例如,本节课学习的内容中有关于为民族利益而勇于献身的仁人志士,老师要求学生课后大量搜集相关题材内容,并在以后课堂进行分享,感受为民族大义献身的那种高贵品格,然而很少有学生做到,这就体现出了学生的学习态度,他们总认为“道德与法治又不考试,不用管”,思想上不重视,那么这门课肯定学不好。
        二、对农村小学复式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对策思考
        1、加强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专业教师配备。应该把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的讲话精神再次进行深入的系统学习,落实好,贯彻好会议精神,由此需要对小学阶段也应该配备思想政治专业的老师,弥补不足,这样才能把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真正上好,发挥好对学生的教育作用。
        2、学校要确定道德与法治课程设置的教育重要性。新课程标准要求的每门课程都具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因此学校必须重视起来,尤其是学校领导,应该深刻认识其重要性,而且学校领导层应该带头教授这门课程,这样全校才会重视起来,笔者作为从事教育工作中的一员,发现了一个规律,就是学校领导如果带头教授什么课程或者特别重视哪门课程,那么整个学校对此门课程都很重视,而且并不是学校领导可以要求其他教师,而是这些教师自主性的、无形中就有了强烈的对比意识,不想自己所授课程比其他人差,进而相互竞争,彼此都在努力,整体教育教学效果自然而然就好了。笔者认为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也是其它课程的总领,因此必须在意识形态中重视起来,才能真正发挥它的积极作用。
        3、教育学生懂得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意义。学校重视起来了,教师重视起来了,这还不够,还要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体者必须足够重视,把此门课程和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去学习,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认识到这门课程是教育学生建立健全人格的强心针,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自我,并随着年龄的增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价值观,建立正确的政治观。
    农村小学复式班教学的独特性,表现为学生少、年级多、教师较少,教师教学任务重,因而把一些非统考课程没有重视起来,但笔者认为,所开设的每门课程都要按其课程设置要求,上足上好,才能符合学生综合发展的需求,真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既识知,更能识智,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更好提升。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