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新春
深圳市龙岗区龙城高级中学 (广东 深圳) 518172
摘要:当前,高中地理中大量内容在初中科学中即已涉及,且部分内容从呈现方式到考核要求均极为相似。基于学情,高中地理教学时,应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对照教学目标,查找其学习增长点。因此,巧妙利用初、高中教学衔接,达成教学目标的优化设计很有必要。
关键词:水循环 基础 优化 教学目标
前言:本人在执教高一地理《水循环》一节内容时,发现相当部分学生不需预习与课堂阅读即能完成学案中的图表填空。整堂课下来,我明显感觉到教学标高较低。课后了解到,学生在初中科学中已学习过相关内容。基于此,我认为有必要根据学生已有基础,优化教学目标的设计,最终在教学中取得更理想实效。利用初、高中教学衔接,优化教学目标设计,其必要性主要基于以下四方面的认识。
一.初、高中课标要求的异同性是优化教学目标设计的出发点。
初中科学在水循环一节的课标要求是‘描述自然界中水循环的主要环节’。高中地理的课标要求为‘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经分析,初、高中阶段都要求学生掌握水循环的环节。比较而言,描述侧重现象,说明侧重事理,且高中阶段对运用示意图提出了更高要求,并要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通过初、高中课标要求比较、分析,我认为教学目标设计应着重突出:1.运用示意图,理解河流水与各种水体的补给。2.运用水循环原理分析常见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3.阅读材料,举例说明水循环对人类及自然环境的影响。由此可见,初、高中课标要求中的异同性既是优化教学目标设计的出发点,也为教学目标设计指明了方向。
二.初、高中教学与考核内容的相似性是调整教学目标的内在需要。
为比较需要,本人借来某初中毕业生的科学教材与配套练习册并查找部分网络资源。在教材中,该生的课堂笔记详细记录了水循环的环节流程及水循环三大领域,并归纳出大循环与小循环,甚至连水循环的内因与外因都有笔记。通过查看该生练习册中的批阅记录,发现该生仅错一道对水资源状况描述的选择题,而关于水循环的选择与填空题全对。经笔记与作业分析,参考部分网络资源中的导学案及各地中考试题,可知初中对水循环环节的教学极为扎实。以某年深圳中考科学卷第35题为例,该题题干为‘今年5月以来,我国多个省市出现严重干旱,洞庭湖、鄱阳湖、洪湖都“喊渴”,长江中下游地区农业受到非常大的影响,长江三峡紧急放水’。考核内容为:‘A.从水循环角度来讲,“长江三峡紧急放水”是对地表径流这一环节施加影响。 B.从地球水体分类和比例来看,陆地水资源中比例最大的是河流水。 C.人们可以用冰进行人工降雨来缓解局部干旱问题。 D.我国水资源的空间分布特点是东多西少,北多南少。
’此题结合实际案例,综合考核了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与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拿来作高中地理考题亦可。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发现该部分知识在初中科学与高中地理中的呈现方式及考核要求有诸多相似。综上所述,对于该部分内容的教学,优化教学目标设计是为减少高中教学简单重复初中教学的内在需要。
三.最近发展区的教育规律是调整教学目标的有力支撑。
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出,有效的教学应该找出学生已有基础,进而通过对比学习目标来确定学生的学习增长空间,并以此设计教学内容与方式。通过教学实践与先前分析可知,学生对水循环环节与领域知识的掌握已基本到位。由此可假定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掌握即为其已有学习基础。参照先前所述,教学时,如需确定学生的学习增长空间,必须合理设计教学目标。为此,通过对比课标要求与有关考核建议,结合高中生正处于抽象思维发展重要阶段的特点,该章节内容的主要教学目标应突出以下要点:1.强化示意图与原理的综合运用;2.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对水循环意义的综合分析。
总体而言,通过调整教学目标,确定学生学习增长空间,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又能激发其学习潜力,深化整体教学效果。从这个意义上说,最近发展区的教育规律是调整教学目标的有力支撑。
四.调整教学目标后的教学实效是调整教学目标的根本保障。
教学实效是检验教学目标调整是否合理的根本标准。教学时,为不架空水循环环节这一内容的教学,对于该部分知识我采取类似自学前测的方法,要求学生在新课讲授前,利用箭头自主作出水循环示意图并填空。实践反映,基础好的班级,绝大部分学生能在2分钟之内作出水循环示意图并完成填空。基础略差的班级,约70%的学生通过互相交流启发,基本能在4分钟之内作出示意图并完成填空。对于少部分暂不能顺利回顾的学生,要求其通过阅读、交流进行补救。通过这一策略,仅用约6分钟就能完成水循环环节与领域的旧知回顾与新课过渡,耗时仅为先前常规教学的1/2—1/3,效率大为提高。
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接下来的教学,着重对河流补给以及水库与植被对水循环的影响进行了探究。与此同时,从事物相互影响的角度出发,结合龙岗大运前后城市面貌的变化,以城市绿地及透水地板砖为素材,探究了水循环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从实施效果来看,学生对能认真阅读所发图文材料,并积极讨论。特别是探讨透水地板砖、水循环、城市生态三者关系时,课堂气氛极为热烈。通过检测反馈,基础好的班级,5分钟能完成评价练习,总正确率达90%,基础略差班级7分钟基本能完成,总正确率约为70%。在最后的释疑补救环节,通过约3分钟的解答与交流,学生基本能弄清出错问题 。整体而言,课堂教学达到了预期效果,学生既加深了对水循环原理、意义的理解,也能结合图文资料分析河的流补给这一重要内容。
总而言之,基于初、高中教学衔接,优化教学目标后的课堂,教学标高更合理,针对性更强,思路更清晰。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我们应该主动寻找初、高中教学的衔接点,实现教学目标的优化设计。
参考文献:
1.朱清时, 科学(八年级上),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
2.初中科学学科编写组,知识与能力训练科学(八年级上册),海天出版社,2009.
3.David G.Armstrong(美)、钟启泉、陈晓端,当代课程论,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