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方方 李方芳
河南省焦作市塔南路小学
【摘要】多文本阅读教学和统编教材“1+X”阅读理念不谋而合,较传统的阅读教学,大大提高了阅读效率,培养和提升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是现代阅读教学改革的研究成果。本文从教学策略的研究为着眼点,探讨了统编教材下的多文本阅读教学的策略:议题确定的多元创新策略、选文内容的梯度组合策略、课堂教学的节奏把控策略、教学评价的发展激励策略。
【关键词】多文本阅读;教学策略
统编教材小学语文新教材已经全面投入使用,纵观统编教材小学语文教材特征,对阅读教学以及学生阅读量的积累进行了大力的优化和调整,突出表现出对学生阅读素养的关注,多文本阅读教学正是适应统编教材要求与小学阅读教学改革的新型阅读教学模式。
多文本阅读教学是指在较短时间内,针对于一个议题,进行的多篇文本阅读的教学模式。相对于传统阅读教学模式来说,多文本阅读教学具有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升学生阅读速度的特点,更利于学生阅读策略的习得和培养。因此,探求统编教材下的小学语文多文本阅读教学教学策略具有重要研究意义。
一、议题确定的多元创新策略
设立多文本阅读的议题是开展高质量多文本阅读教学的基础和关键。固定的议题选择会触发小学生的厌倦心理,造成阅读兴趣降低。因此,教师应以开放多元的方式选择阅读议题,设立创新性议题来吸引学生的阅读好奇心。经过实践,议题的确立有以下几类:相同题材、相同内容、相同人文主题、同一作者、相同体裁、相同表达方式、相同结构特点、相同写作风格等。
如,以相同体裁为议题,让学生了解这类文章体裁的特点。如《女娲补天》《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这三篇文章都是神话体裁的文章,文中的神话人物是“女娲”“盘古”“精卫”,我们可以把议题确定为“了不起的神话人物”,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神话人物的特点,溯源思考神话的由来。
再如,我们还可以把同一作家在不同时期的作品组合在一起,了解这位作家的写作风格。我们进行了“走进李清照”的多文本阅读,我们把李清照少女时期、北宋、南宋时期的不同诗词和宋朝南迁的历史背景结合起来阅读,体会李清照诗词风格前后的变化,体会诗人在不同时期的情感。
因此,议题的确立要有多元创新,还要做到小而实,更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唤起真实的阅读体验,这样的多文本教学才有实效。
二、选文内容的梯度组合策略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在单元选文时就很好地考虑了议题的选择,这给多文本教学带来很大的便利。一方面可以根据议题对教材内的文本进行拓展,利用好教材中的阅读链接、阅读吧等栏目,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另一方面,还可以对教材进行重组,把联系紧密的文章组合成任务群,从而创新地使用教材。
选文内容应该有梯度,进行合理组合。一般情况下,一节课组文的数量以三到四篇为适宜,在教学时的先后安排上也要仔细考量,注意由易到难,由扶到放,适时启发。这样,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尝试到阅读成功的喜悦,更有助于培养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比如在进行古诗中同一意象“月”的多文本阅读,先是读了脍炙人口的《静夜思》,然后读《月下独酌》《峨眉山月歌》,最后读《水调歌头》,通过层层深入,体会中国传统文化中“月”包含的别样情怀,既有浓浓相思,又有孤独寂寞,既有爱情,又有友情、亲情。
再如,针对反复结构的童话故事、故事里的转折、有趣的过渡句、小小说的结尾等,都可以由易到难地把文本内容能进行合理化梯度组合,引导学生去分析、去比较、去探索、去发现,体会阅读发现的成就感。
三、课堂教学的节奏把控策略
多文本阅读教学不同于传统的阅读教学,要注重课堂教学节奏的恰当把控。
在教学中,针对低年级的学生,我们多可以采取大声诵读、比赛读、表演读、默读、听读等多种阅读方式;中高年级我们可以多采用粗读、略读、跳读、浏览等阅读方式。恰当地选择阅读方式,使课堂节奏把控恰当,动静教学合理,能使学生在课堂充分的阅读时间内,始终保持高效的阅读效率。
如我们在进行二年级多文本教学《颠倒歌》时,由易到难选取了具有“颠倒”特点的系列童谣,从拍手读,到挑战读,到接龙读,到表演读,“咬牛奶,喝面包,夹着火车上皮包;东西街,南北走,出门看见人咬狗;拿起狗来砸砖头,又怕砖头咬我手。”……孩子们读着、笑着,渐渐发现颠倒歌的特点——“故意说错”“夸张幽默”,这时候,给孩子一个“静态”的空间,创作几句颠倒歌。这样动静结合的课堂节奏把控较好,让学生充分地享受阅读带来的愉悦体验。
我们在多文本教学的实践中,总结出多文本阅读教学的一般教学流程:确定篇目——提出要求——自主阅读——小组交流——分享展示——梳理总结——拓展延伸。这样的教学环节设计,使课堂节奏紧凑、合理、高效。课堂上,教师去掉繁杂的文章分析,去掉滥情的朗读,去掉无价值的问题,去掉无聊的作业,把课堂的时空还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交流,始终让学生站在课堂的中央。
四、教学评价的发展激励策略
多文本阅读教学更关注文本的内部结构、表达方式、核心观点,教学中力求带领学生深入文本内部,提升、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教师适时的点拨和发展性的评价尤其重要。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告诉我们:“不悱不发,不愤不启。”点拨要在学生积极思考,急于解决而又尚未搞通时的矛盾心理状态时,帮助学生开启思路。评价也是这样,要着眼于学生阅读技能的提高与发展,进行有针对性有激励作用的发展性评价。
我们不赞成教师用“你真棒!”“你真了不起”来评价学生,这样的评价过于宽泛,不会对学生起到发展激励作用。“你的阅读速度有了提升!”“你对词语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你很善于思考和提问。”“你提的问题值得大家都来思考。”这样的评价会肯定学生的某一项阅读能力,激励学生找到努力的方向,点燃学生阅读的自信心,进而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阅读能力。
综上所述,统编教材对小学阅读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但要丰富学生的阅读视野和阅读数量,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阅读思维和阅读体验。多文本阅读教学正是适应这一发展需求的重要研究项目,我们要继续探索并创新更为恰当的多文本阅读教学策略。
本文系2019年河南省中小学多文本阅读实践研究专项课题《小学多文本阅读教学策略的研究》(立项编号:dwbyd19020805)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