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美育因素 助力古诗教学

发表时间:2021/4/25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35期   作者:梅明锋
[导读] 诗歌,以其形式上的创作不一,内容上的丰富多彩,语言含蓄、凝练,节奏感强。

        梅明锋
        浙江省庆元县五都小学 323800             
        
        【内容摘要】诗歌,以其形式上的创作不一,内容上的丰富多彩,语言含蓄、凝练,节奏感强。成为我国文学艺苑中的一株奇葩。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诗歌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去理解诗中的情,充分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然而,中国古代诗歌本身的含义、韵味很难通过语言描述,仅靠传统教学难以让学生领会诗歌的美。
        【关键字】美育  因素  助力  古诗   教学

        
        古诗由于语言生动凝炼,意境清新深远,音韵优美和谐而脍炙人口,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熠熠闪光的瑰宝,千百年来,古诗对于陶冶青少年的高尚情操,培养青少年的审美情趣,鼓舞青少年奋发有为有重要教育意义。传统的诗歌教学从分析诗歌语言入手,告诉学生这句诗的意思,具有什么象征意义,没有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正确的诵读体会诗歌的意义,忽视了“领会”的作用。这种以教师讲解诗句含义为主的教学,只能是培养出能回答各种诗歌练习的解答机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美育因素,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调动已有认知经验,抓住诗人笔酣墨饱着力渲染的地方,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把学生深深地引入诗的意境,品味诗歌的语言、意境、内涵。
一、激发兴趣,创设美的环境
        古诗对于学生而言,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文本,词句精炼,意蕴隽永,没有相适应的环境的配合,学生对诗歌的感悟可能就比较难深入。他们往往感到非常困惑,为什么短短的几行诗,甚至几个字,能够具有哪些丰富的内涵意义呢?为此,在学习之初创设与诗歌意蕴相适应的环境,就成为一种必要。我们可以采用以下的策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28字的散曲极其凝练地写出羁旅之思。但如何让学生理解这一点呢?我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把《天净沙?秋思》的语言描述成画面,运用联想和想象把这首元曲的高度凝练的诗歌语言变成生动具体的散文语文,使简练的语言成为联想和想象的依据,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去加油添醋,把诗歌语言形象化、具体化。在学生想象的基础上,教师抓住诗歌中的关键字眼,引导学生口述画面:枯藤老树的形态,秋风的萧索,夕阳的颜色,人物的心理活动。学生在想象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也使他们通过自己的想象,融入了散曲的意境之中,感受到文中的羁旅之情:凄凉的环境,孤独的人物,游子惆怅的心情。因而,学生也就产生了强烈的阅读兴趣,希望进一步学习这首美丽而又凄凉的散曲。
二、创设情境,获得美的体验
???  诗歌美,常常表现在诗歌的意境美。意境是作者的主观的生命情调和客观的自然景色互相渗透互相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由于古诗产生的年代久远,所反映的社民俗、人文、地理与学生有一定的隔膜,因此,可以采用多种方法配合,引导学生根据词语所蕴含的意象展开丰富的想象,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品味深蕴其中的浓郁的诗情,获得强烈的审美体验。我们可以按诗歌的内容、主题来确定各种不同的情感基调,运用多媒体设计不同的界面以适应不同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感受中国古文化的魅力。如《登鹳雀楼》一诗,以淡化的鹳雀楼为底图,诗句设置为黑色或深咖啡色的隶书字体,配以雄浑的古琴乐曲,营造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豪放、旷达、磅礴的气势,对理解诗意起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而教学杜甫的《绝句》时,为体现“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美好景致,则可以色彩明丽的春景图为背景,配以轻快活泼的琵琶乐,将学生带入生机勃勃的春境。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古诗自然成了一种美的享受,具体的方法可以参照如下:
???   1、散文描述法  
        如《次北固山下》:王湾我家住河南洛阳城,本月我乘船来到这风景如画、景色秀丽的江南。于是,将船停靠在北固山下的江边,欣赏起这里的风光。远方旅客过往的山路曲曲折折,好像已经跨出了青山之外,明天也许我就走在这逶迤的山路上,为前途而奔波。再看长江,江水浩淼,那遥远的行船好像飘到了碧绿的江水前边,就要驶入天际……
        2、音乐烘托法
???   如《题破山寺后禅院》写寺院的闲雅幽静和诗人的忘情脱俗,淡泊宁静,意境幽深寂静,抒发了诗人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这样,可在朗读中配以幽雅、空灵的《空山鸟语》古筝曲,让音乐走进古诗,用音乐来诠释古诗,烘托气氛,让学生在弥漫着钟磬之声的赏心悦耳的古曲中展开联想,引入意境,“因为音乐和诗词是同一棵树上的两片翠绿的叶子”。
??  ? 3、绘画激趣法
???   利用古代山水画、课文的插图或教师绘制的简笔画创设情境,演绎古诗。如制作《观沧海》多媒体投影图画,在图画中,茫茫大海辽阔无边、汹涌澎湃,配以登山远眺,雄心勃勃的诗人,强烈的海风吹拂着他的战袍和须发,使人身临其境,领悟到曹操海涵天下的博大胸怀和统一中原的宏伟抱负。
三、指导朗读,领悟美的内涵
???   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朗读,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更能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强烈真挚的情感,更能引起他们的共呜,从而受到思想教育和美好情操的陶冶。
???   朗读教学时,要防止三种不良倾向。一是为读而读,对学生的朗读不加以指导和评点,走过场而已。二是只放录音带而不亲自示范朗读。由于朗读带一般由艺术表演家录制而成,其阅历和感悟与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接受能力有相当大的差距。如果不顾城乡学生的差别,不因材施教,不考虑教学对象和教学条件,硬要机械模仿,无异于拔苗助长。我们主张最好老师当面范读,同时配合面部表情、动作等体态语,因材施教,在师生之间架起一座沟通情感的桥梁,起到录音带无法替代的作用。录音带的作用适合于诗歌欣赏,提高审美鉴赏能力,一般不适用于范读。三是朗读前缺乏感情理解的基础和忽视感情积累、酝酿的过程。
    古诗的读法有三种类型:朗读、朗诵和长吟,这三种对节奏的处理要求有所不同,应当分清类型。另外,师生对朗读的要求也不一样,应该有所区别。
    古诗词朗读还要注意掌握感情基调,如壮志难酬、苍凉悲怆的《渔家傲》,豪迈奔放、想象瑰丽的《望天门山》,气壮山河、慷慨悲壮的《过零丁洋》,委婉含蓄、缠绵绯恻的情诗《无题》,与世无争、清新自然的《归园田居》,忧国忧民、沉郁顿挫的《春望》。通过生动的描述,学生理解了诗歌的意境之后,应加强朗读以巩固,培养语感。???
?四、角色表演, 融入美的意境
???   通过角色表演,学生会渐渐进入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进而引起情感共鸣。在表演时,可进行适当的分工,有导演、有主要演员和群众演员,有模拟场景,通过揣摩诗人当时的表情、动作、心理来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情感。
???  如教学《杜少府之任蜀州》,可让两位男生戴上纸糊官帽,分别扮演王勃与杜少府,并在黑板写上提示板书:[地点]京城长安[环境]古筝曲响,柳色青青,烟雾弥漫。[事件]送别友人[对话]王、杜二人。[动作]劝酒-握手-劝慰--叮咛-告别。
???  然后让学生根据以上信息,自由创作,最后由学生评议。通过表演课文内容,既激发了学生外在的学习乐趣,又引发了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内在乐趣,使每一个学生都最大限度地有所收获,有所发展,达到乐学和善学。这是一种强烈的发自内心深处的学习动机和激情。
终而言之,创设学诗的环境,使学生学习古诗具有了与文本相一致的心理因素,而诗意的心境的形成,则为学生深入到古诗意境当中提供了良好的心理保障,而当学生对意境有了一定的感悟与体验,那么古诗学习目标的也就达成了。久而久之,学生的人文意识和文学素养以及语文实践能力也一定能够得到较大的提高。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