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如何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思考

发表时间:2021/4/25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35期   作者:徐诚茹
[导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新课程实施以来,

        徐诚茹
        黑龙江省伊春市教育研究院 153000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新课程实施以来,从2001年第八次课改后,已经历了十九年的时间了,现如今成为新时代下,实施课程的亮点,也成为当今教育改革的难点,综合实践活动承载了最能体现现代教育理念的课程改革的精髓与理念。从学科发展来说,是辐射学科核心素养多个维度的表述,也最能充分体现教育的真谛、即修心、修德、修人。
        作为一名综合实践学科的教研员,是我感到了自身的责任与使命,在省里培训期间,看到其他地市学校不同程度地开展了综合实践活动课,心理倍感焦虑与不安,分析我市中小学综合实践开课状况,小学一到二年级普遍没有开课,三道六年级苺周一节课,有时还不上,初中、高中更是没开课,但有时会参加教育行政部门安排的本市的实践基地学校活动,基本还在延续传统教学的方式,以语数外物化生学科为主,围绕着升学率开展教学活动,以成绩为第一要务,现在,以往不大重视的体育学科,随着国家的重视,现在被纳入学科成绩的考试当中,计入中考学分,开课状况良好。
        在省里组织多次培训中,深刻体会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种新的课程形态,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中考察、实验、探索、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实施开展综合实践课程存在一些亏待解决的问题:
        问题凸显:普遍上教师怕上综合实践课,课时甚至干脆被别的老师的学科占用。
        主要原因有:
        1、教育行政部门还没有重视,学生家长与社会传统教育的惯性,觉得学习成绩最为重要,活动开展的意识不强,质量不佳,准备不充分
        2、教师对该课程从理念上还没真正地把握,没有现成的教师体现和指导体现,学习不够。


        3、由于这门课程是一门开放性、实践性、很活的课程,活动真正地开展起来,需要与相应配套的人力、物力、财力,这些方面学校很难提供。
        通过在省里参加多次培训,使我了解到随着国家正在部署和各项规划纲要的落地,在新时代下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综合实践课程的实施与发展,以培养人的教育隐性化,逐步向培养人向显兴化迈进,因为未来的教育是多元化的选择人才,不在是单一的以成绩分数选择人才标准,国家现在倡导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需要的是培养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是具有担当国家使命,具有家国情怀的,适应当今社会发展与具有世界视野的人才。
        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时代的需要
        十九大闭幕之际,也是《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颁布之时,标志着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入到一个新时代。
        《指导纲要》发布意义重大,很有必要,也是全面提高课程实施水平的迫切需要,它进一步加强和巩固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地位和作用。《指导纲要》主要变化有,更加细致,按学段进行了划分,更加丰富,增加了研学的内容,指出来综合实践活动应以学校开发为主,阐述了与学科课程的区别,与校本课程的区别,特别强调了他是跨学科课程,要注重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它是动态的、开放性的课程,要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选择并确定活动主题,鼓励学生根据实践需要,对活动过程进行调整和改进,实现活动目的,设计与实施综合活动课程,要引导学生运用各学科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科知识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得到延伸、综合、提升。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是新时代的召唤
        回首教育,我国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到现如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4亿人口中八成文盲到现在我国高等教育向普及化阶段快速迈进。如今的中国是处在建设教育强国 历史阶段,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征程中,教育是当党之大计,国之大计,面向未来、当代中国教育围绕的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重大问题,正在发生一系列影响深远的变革和探索,五育并举,德、智、体、美、劳一个都不能少,中国教育各领域的深入变革与砥砺前行,共同勾勒出当代中国教育勇担时代重任,以创新开启未来的气魄与格局,正如习总书记强调,中国不能培养长着中国脸,不是中国心,没有中国情,缺少中国味的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践行立德树人的重任,开展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我们任重而道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