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媛媛
黑龙江牡丹大学 黑龙江 150080
摘要:随着智能硬件、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信息技术在物流行业的普及和应用,物流行业已进人智能化时代,即智慧物流。其中,大数据是企业提高分析、决策和执行能力的前提,大数据是实现物流智能化的基础,因此大数据是智慧物流的基石。针对于大型物流企业,积极加强云计算的智能物流系统的应用,通过人工智能的监控,以此来推动物流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并确保良好的服务水平。而在物流行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对物流核心人才培养需求越来越高,所以高校应加强物流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不断提高物流人才的综合素质和水平,从而给予物流行业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扶持。
关键词:信息化背景;大学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一、高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不匹配
高校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张航程指出,大部分高校以将学生培养成仓储、分拣、包装等一线操作人员为目标。在大数据背景下,大部分高校培养出来的物流专业学生,未能满足公司的需求。另一个原因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方法有缺陷。
2、教学模式传统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学效果不尽人意。虽然各高校也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技术来变革传统教学模式,但是随着移动网络技术的发展,大量的数据通过手机呈现到学生面前,导致多媒体课堂吸引力逐渐降低,高校中“低头族”依然很多。目前很多院校并没有将手机作为课堂学习的工具,而是制定各种规章制度,明确规定上课期间学生不可以用手机。
3、缺乏良好的综合素质
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在定岗实习以及毕业工作期间,主要从事仓储、分拣、包装、配送等一线操作工作。物流行业一线操作岗位工作比较辛苦,一般工作需要白班和夜班轮班,工作枯燥,工作量大等。现实工作情况与学生的期望有一定的差距,很多学生无法脚踏实地地去适应现在工作环境,而是频繁跳槽更换工作岗位,缺乏稳定性。
4、缺乏大数据相关技能
林世昌指出,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物流企业在定位市场和制定发展战略时,需要具备大数据知识和技能的大量人才,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显然,物流人才需要掌握大数据知识与技能。但是,高校物流专业很少开设大数据类相关课程。
5、缺乏实践操作经验
由于物流实践实训场所不足、物流实训教师缺失、校企合作流于形式等原因,高校物流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很多课程都是在教室进行理论讲授。所以,培养出来的学生实践操作经验不足。在就业时,处于不利地位。
二、信息化背景下大学物流专业人才培养路径
1、提高学生核心素养
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方面,应加强体验式和挑战式实践教学模式的应用。
其中,对于前者来说,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进入到预设场景中,不断提高学生的体验效果,而且还要对所学知识和技能予以掌握。通常来说,行业认知教育和实际工作体验教育,是体验式实践教学的重要构成内容,可以引导学生对物流行业形成良好的认知,比如安排学生定期对智能仓储进行参观,充分认识到人工智能在物流岗位中的重要性,同时还要将物流行业对高校学生能力需求的变化反映出来。此外,如果物流企业具有较高的智能化水平,高校应定期安排实习活动,加强与快递公司之间的合作交流,为学生体验快递员这一角色创造有力条件,以此来促进体验式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而对于后者来说,作为重要的实践教学措施之一,具有全新型特点,而且对于培养学生能力予以了高度重视。其中,教师既要积极传授知识,也要对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行调动。通过该教学方法的应用,可以将学生挑战自我、自身潜力激发出来,并推动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当前,在实践教学中,物流专业竞赛和物流行业的科研项目具有高度的挑战性特点,教师应加强物流行业知识体系的构建,并注重对学生的大力引导,培养学生的必要能力和个人素质,从而满足能力素质的多元化发展需求。
2、加强个性化课程教育体系的构建
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快速应用,极大地推动了物流行业的发展,并对各种新型思想和科学技术进行广泛引进,引起了物流企业对自身经营模式创新的高度重视。对于高校物流专业学生来说,应对物流行业的动态变化予以高度掌握,对行业发展趋势进行动态化剖析和观察,将物流行业对于人才的需求予以高度明确,从而不断提升自我、完善自我,形成良好的胜任力。基于学校视角,应对人工智能课程进行增设,既要将人工智能基础知识传授给学生,也要加强教学模式的引进,比如应加强自主学习平台的构建,为智能教学的开展提供动力和支持,并为提高学生的数字化岗位职业素养奠定基础。
3、提高校企合作的培养深度
校企合作固然重要,但是必须要防止形同虚设现象的发生,将学校和企业双方的能力充分挖掘出来,不断提高物流行业发展的深入性。比如应加强学徒制教学模式的应用,为学生实践学习提供便捷,对物流一线工作相关技能知识形成良好的了解程度。同时学校应提高对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高度重视,注重实训体系的完善,既要让学生学习到理论知识,也要发挥出实训体系的辅助性作用,确保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此外,还要加强定制化培养模式的落实力度,对于物流行业发展趋势,要时刻保持高度关注度,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安排和调度,不断提高教学的精准化水平。同时注重学生团队协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的培育,满足复合型人才培养需求。
4、实施动态化考核
对于高校来说,要不断创新物流专业学生考核评价模式,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加强数据档案的构建,基于整体视角,不定期、动态地跟踪和评价学生学习过程,同时还要加强交流反馈平台的设置,灵活运用各种媒介形式,如微信和QQ等,智能化推送和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于教师而言,不仅可以实时了解到学生的学习动态,而且还可以有效调整和优化自身的教学工作,从而更加助益于教学效率的提升。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更加明确自身的学习状况,从而不断改正自我,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高校视角,必须要认识到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加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体现出课程教育体系的个性化优势,有力支持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核心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磊.基于实践教育的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J].现代经济信息,2018,(18):460,474.
[2]吴影辉.智慧物流环境下高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的研究思路[J].高教学刊,2018,(5):161-162,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