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春范
(吉林省延边大学师范学院2018级教育学原理专业,吉林 延边133000)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大量朝鲜族人口流向关内和城市,农村的朝鲜族学校因缺少生源而
难于经营甚至关闭,在关内因为没有朝鲜族学校,朝鲜族学生学不到朝鲜语,实际上导致“朝鲜语盲”的出现。为了弥补这一现象关内城市相继出现了民办民族教育机构和周末学校等。由于缺乏当地政府的相关政策支持和财政支持等各种原因,加上自身局限性,迫使某些学校倒闭、艰难运营、有时还会改变其运营模式。在分析了这些关内朝鲜族周末学校形成与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并提出了相应的改善策略。
关键词:关内;朝鲜族;周末学校
一、问题提出
在迁居海外的朝鲜民族中,只有中国朝鲜族相对完好地保存并发展了民族文化。它无疑得益于保障民族平等权和自治权的中国共产党的少数民族政策。在经历近代史的艰辛历程中,朝鲜族依然相对完整地保存和发展了民族传统。但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人口流动导致了朝鲜族社会的巨大变化,经历了150余年迁移史的具有200万人口的朝鲜族社会,在21世纪正面临巨大的危机。如果失去了朝鲜族语言就等于失去了民族主体性和民族的未来。
因此,克服当前的教育危机,探究关内朝鲜族学校问题,对于关内地区的朝鲜族教育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着重要现实意义。
二、关内朝鲜族周末学校形成与发展及其影响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1984一1990年),中国朝鲜族人口主要流向了关内的开放城市、旅游名胜地区和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同时也有一部分流向了内蒙古和中国国内的其他省和自治区。
改革开放也是一场革命,改革不仅是经济体制的变革,也是政治体制、社会管理体制等多方面的变革,同时也是人的思想观念上的重大革命。在广大的中国农村地区实行的经济体制改革,解放了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朝鲜族劳动力,并提供了有可能长期离开本地而到他乡定居的条件。随着对内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化,朝鲜族,尤其是朝鲜族农民的思想体系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也就是改变了从前只重视农业,而忽视商业的观念。这些变化都给中国朝鲜族人口的大量迁入提供了经济、社会和思想观念的条件。[ ]因此,掌握着两种语言的朝鲜族,因为文化水平相对高,所以事业的成功率也相对较高。从1982年到1990年间的朝鲜族人口增长率来看,关内各省、市、自治区为143.265%,内蒙古自治区为28.79%,辽宁省为16.21%。而黑龙江省仅为4.81%,除延边地区以外的吉林省其他地区为3.14%,全国为8.73%。统计数据表明,黑龙江省和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除外)的朝鲜族人口流出量最多,主要流向是关内各省、市、自治区。[ ]从1982年至1990年,朝鲜族人口增长率达到200%的地区有广东、海南、山东、河北、江苏等,均为沿海省份。达到100%的地区有天津、山西、浙江、安徽、福建、河南、湖北、广西、贵州、云南、新疆等,都是沿海地区或开放城市和旅游城市。流动到辽宁省的朝鲜族人口大都定居在大连、营口、锦州等沿海城市和省会沈阳。到了1990年朝鲜族已经分布在中国各地的一千多个县。[ ]百余年来,朝鲜族从韩半岛迁入东北,改革开放以来又不断地迁往关内和沿海地区。这是朝鲜族苦难历史的写照,也是当今朝鲜族历史发展的新局面。
在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的环境下,朝鲜族优质民族教育的提供和发展迫在眉睫。为改变这一现状,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关注朝鲜族教育的人士们在北京等大城市设立和运营民族小学校。此举意在考虑民族的未来,是一种意义重大的教育事业。同时也是在关内城市运营朝鲜族学校的范例,因此下面将对此加以具体介绍。
事例1.北京朝鲜语学校
北京朝鲜语学校始建于1989年(校长:黄有福[ ]),是一所面向不懂朝鲜语的成年人开办的周末学校。
从1990年开始在全国各地开办了10所分校[ ],毕业生已达2200人(2002年为止)。学校现在每学期的学生数为150人。采用学期制,开设有初级、中级、高级课程,学制为3年。同时,学校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向学生宣传民族文化。因为该学校是周末学校,无法期待学生的朝鲜语学业成就,但是面向那些从小使用汉语,就读或毕业于汉族学校不会说朝鲜语的学员,教授民族语言和宣传民族意识的目的应该可以实现。
事例2:北京三江学校
北京三江学校建立于1999年(校长:郑仁甲[ ])。他认为东北三省的朝鲜族聚居地区的民族教育体制无法在大城市里推行,应该与优秀的汉族学校[ ]联手设立朝鲜族班,一切科目与汉族学生一起授课,每天下课后在宿舍教授各1学时的朝鲜语和英语。6年间毕业的学生有175人,现在校生人数为178人,教师12人,学费l年为12000元(包括住宿费、餐费)。[ ]下课后讲授朝鲜语是该学校的独特模式。这种模式的优点是能够减少教师数量[ ],降低经营负担。同时毕业后进入上级学校也完全可以适应。[ ]
如上所述,在大城市建立私立民族学校,其最大的问题在于校舍租赁费等财政问题。[ ]租赁费负担、教师薪金等经营压迫使得出现了北京三江学校这样的经营方式。这种经营方面的问题无法依靠一个人的力量去解决,作为解决大城市民族教育的对策而设立私立民族学校,应该成立能够分担财政负担的董事会。同时动员家长和校友成立后援会,形成定期的后援金支持,以使校长和教师们全身心投入到教育当中。家长们应该具有自己解决教育问题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在大城市设立和维持民族学校。其次,如果与大城市的重点汉族学校相比不具备竞争力,家长们就不愿意将子女送到朝鲜族学校。[ ]朝鲜族学校很难与具有50-60年历史的大城市重点学校竞争,对此还要在今后继续寻找解决方法。青岛仅剩下两所学校,其余所有学校则关闭。
综上所述,关内地区已经建立了许多类型的教育机构。但是,由于缺乏当地政府的相关政策支持和财政支持等各种原因,迫使某些学校倒闭、艰难运营、有时还会改变其运营模式。
关内城市中出现大批朝鲜族周末学校的趋势表明,民族语言文字和民族文化教育的重视和需求正在逐步增加。但是,关内朝鲜族周末学校状况也不容乐观。因为,这些周末学校也不是公立学校,因此享受不到政府的相关政策支持和财政支持。同样,逃脱不了之前关内朝鲜族学校一样的命运。东北地区朝鲜族公立学校,大多数是在政府政策支持和财政支持下进行运营。但是,关内地区朝鲜族学校到目前为止,只能在关爱朝鲜族教育的人士们的支持下运营起来的。
三、建议与对策
根据《宪法》、党和国家对于少数民族的有关政策规定,国家不仅要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建立民族教育机构,还应在有一定人口比例的散居地地区建立少数民族教育机构,并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与财政支持。满足少数民族成员接受合理的民族教育是政府和有关机构应有的责任和义务,也是少数民族受平等教育的合法权利。这也是确保其少数民族基本权利的一种表现形式。
因此,国家有关部门应迅速修改、制定、完善和落实相关的政策和措施,以满足城市少数民族儿童受民族教育的合理需求,帮助解决少数民族教育所面临的各种困难。这对于消除少数民族文化和语言传播的担忧起到积极作用。并且,使少数民族成员能够更好地适应、团结、和谐的相处在城市当中。
众所周知,朝鲜族人口的城市化进程比任何其他民族都要快。因此,他们在城市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要比其他民族更早面临。散居地地区朝鲜族对于民族文化教育的需求与传播的忧虑,同样也会在其他少数民族当中体现。合理地处理好朝鲜族在中国社会中面临的诸多问题,将是解决城市中其他少数民族和社会问题的一个很好的例子。
最后,希望有更多关爱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人士,为建设更好的朝鲜族社会而付出努力,当这些努力变得更加有力,真正取得成果的时候,朝鲜族民族教育的未来也将迎来新的曙光。
参考文献:
[1]金海英.延边地区朝鲜族教育意识的历史变迁与展望[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3(06):31-35+61.
[2] 申英美. 中国朝鲜族教育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
[3]郑信哲.我和“正音朝鲜语周末学校”[J].中国民族教育,2016(11):75-78.
[4]郑信哲. 关于城市民族问题的研究评述[N]. 贵州民族报,2016-01-04(A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