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丽兰
广东省梅州市梅江区鸿都小学 广东 梅州 514000
【摘要】赏识是发现和培养学生优点的基础,而赏识教育是语文教育中最常见的一种教育方法。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不仅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更应该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因为有的学生可能学习成绩并不是那么好,但是其他方面却十分突出。因此,教师发现学生的优点并采用赏识教育的方法,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别人的重视。
【关键词】赏识教育;小学语文;教育作用
在小学阶段,应该给学生一些赏识教育。 如今,是素质教育备受关注时,为了使小学生从小学起就对汉语产生浓厚的兴趣,养成良好的习惯,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学生的日常语文学习中增加赏识教育是一个好方法。 教师通过赏识教育,可以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亮点,从小培养他们对语言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养成积极学习和积极思考的行为习惯,从而不断提高汉语素养。
一、小学语文教育中赏识教育的重要性
(一)可以让小学语文课堂活起来
经典的教育模式是在40分钟的课堂教育中向学生灌输知识,但是这种灌输是机械的,被动的和填塞的,此模式并不关心小学生的心理和需求。在许多情况下,上课之初,小学生会认真听讲,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小学生会逐渐失去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因为,七到十二岁的小学生的注意力时间约为5分钟,缺乏一定的意志品质。之后他们面对40分钟的超负荷学习和其他学科的学习压力,有溜号走神的行为是正常的。而赏识教育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老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的赞赏将引导学生在上课前和上课时更好地表达自己,甚至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这时,语文老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发挥引导的作用,使整个课堂变得高效活跃。
(二)可以让小学生充满学习自信
经典的教育模式以考试为最终目标。 因此,教师最关心的是学生的考试成绩,而不是学生的心理和学习过程。 七到十二岁的小学生可能对语文教育有着最真实,最简单的爱,但是由于考试成绩不理想和分数不高,他们对语文的学习会感到沮丧; 即使是能够获得高分的学生,他们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也基于得分,却很少对语文学习产生真正的兴趣。 而赏识教育可以使学生真正对语文充满信心。 当然,教师的称赞,鼓励和欣赏都应取决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并尽可能让学生体验对语言学习的收获和信心,从而增强其积极学习和学习的强烈动机。
(三)可以拉近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七到十二岁的小学生,不仅和教师存在年龄差异,而且思想,经验,知识体系,学习能力等方面也存在巨大差异。如果老师只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作为一个成年人)思考学生的问题,那么毫无疑问,他们会认为学生是不懂事,不理解老师并且不开窍的。赏识教育恰恰要求教师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当然,并不是要求老师假装成7至12岁的学生,而是让语文老师考虑学生的想法,以及对班上学生情况的具体了解。这样,教师可以掌握每个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从而方便老师采取不同层次,不同维度的赏识教育,培养出真正优秀的学生。
二、小学语文教育中赏识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的情绪化牵动课堂
小学语文教育中的赏识教育要求教师要有良好的心情。
除了适当的教育准备之外,还需要调整其心态。这是因为老师在课堂上表达的情绪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在小学生看来,无论是“天使”还是“恶魔”,教师都是无与伦比的权威。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表现出更多的负面情绪,甚至因不良情绪而对学生进行身体惩罚,这不仅违背了开展赏识教育的初衷,还将使小学生对教师产生恐惧感,从而导致对教师的抵触心理。当然,对小学生进行教育并非易事。四十分钟的中文课堂对于那些不专心并且经常做些小动作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因此,教师需要调整情绪,掌握技巧,使小学生对课堂产生真正的兴趣。
(二)小学语文教师的赏识素养不高
当前许多小学语文教师一旦涉及到赏识教育素养,就会发现巨大的问题。这是因为,一方面,许多小学语文教师本人是在管教严格的环境下长大的。对他们而言,惩罚和压力是进步的动力。挫折和挑战是成功的阶梯,赏识教育只能带来“温室之花”。另一方面,在许多小学语文教师看来,社会的本质是竞争。如果老师只有单纯的称赞而不惩罚学生,那么当他们进入社会时,他们将因为缺乏竞争力而失败。原因就是这些教师对赏识教育的定义和价值上存在认知问题。他们用自己的想法取代了客观事实。只有真正放开偏见,摸索小学语文课,才能逐渐提高自己的赏识教育素质。
三、小学语文教育中赏识教育的应用
1.寻找学生的闪光点
在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应重视发现学生的亮点。 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某些行为或学生对课堂上某个问题的答案来寻找学生的亮点,然后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长处,学习并发现和发展自己的长处。 同时,语文教师也要积极融入学生圈子,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缩短师生距离,鼓励学生有正确的兴趣爱好,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语文学习当中。
2.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语文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的一门重要学科,小学生思维活跃,活泼好动,因而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对语文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等现象。为了改善这种情况,更好地实施赏识教育,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利用朗诵接力等趣味性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自觉主动地钻研语文学科,从而更好地在小学阶段获取知识。教师也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或表演情境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讲解故事性的课文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介绍故事梗概,创设表演情境,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作剧本并上台表演,最后让学生进行投票,选出表现最好的小组,并由教师进行点评,这一过程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此外,教师在开展赏识教育时,还应当注重赏识的“度”,要因材施教,不能夸大赏识教育的作用,对学生一味地夸奖。
3.在课堂教学中运用鼓励性语言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使用鼓励性语言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激发学习热情,并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方面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因此,在评价学生时,教师应给予更多的尊重,赞赏和鼓励,使学生获得被认可的满足感,并使用鼓励性的语言给予学生前进的动力。 例如,当老师纠正作业时,他可以使用一些鼓励性的评论来表扬学生。 学生可以从老师纠正的作业中看到老师对自己的认可,老师也可以通过在学生的作业簿上留下评论来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这种赏识教育有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教师利用赏识教育可以发现学生的长处并促进他们的发展。 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提高他们在各个方面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S],2001.
[2]周三英.新课程下小学语文教育需要新观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03).
[3]唐献玲,唐献红.浅析赏识教育[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11).
[4]肖谦.语文课实施赏识教育的几种策略[J].湖南教育·语文教师版,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