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的有效途径

发表时间:2021/4/25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35期   作者:庄松贤
[导读] 公民意识是指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中地位的自我认识

        庄松贤
        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市麒麟镇新溪小学
        摘要:公民意识是指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中地位的自我认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存在形式,是一种现代意识,是在现代法治下形成的民众意识。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本内容中涉及到许多公民意识的课程,针对农村小学的学生公民意识相对薄弱,本文来浅谈一下课程中培养农村小学生公民意识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公民意识;有效途径
        
        2019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60%,比2018年提高了1.02个百分点,城镇常住人口84843万人,比2018年增加了1706万人,乡村常住人口55162万人,减少1239万人。未来10多年,中国城市人口和规模将保持高速增长。预计到2022年,中国城市化率将达到62%,城市人口达8亿人左右,由此可见,农民非农化只是城市化的前奏,对于农村小学生的发展,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
一、农村小学培养公民意识的必要性
        “公民意识”一词首次出现在党代会的报告中就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增强全社会每一个人的公民意识,无疑是扩大人民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基础,如何增强我国公民尤其是广大青少年的公民意识,也一直是社会科学领域乃至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重大课题。
(一)培养公民意识城市现代化的需求
        城市现代化是中国人民长期为之奋斗的目标,而城市化的关键是是公民意识观念的现代化。城市化不仅仅体现在从农民到市民,从农业到工业,从农村到城市等生存方式的转变,重要的还是从盲目、跟从式转变成主动、积极式的生活方式。这些对提高农村整体素质和和转变心理状态有强烈的要求,因此培养公民现代化意识至关重要。
(二)培养公民意识农村小学生提升自我的要求
        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农村小学生公民意识较差,再加上农村小学公民意识制度不完全,教育资源课程缺乏,培养公民意识没有真正落实到实处,导致农村小学生严重缺乏公民意识,因此加强小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迫切性。
        随着国家对素质教育越来越重视,给国家输送全能型人才是学校的重要任务,公民意识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内容。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学生的全面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部分,身心、学业和人格。

学校想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就必须在这三部分中思考,创新教育模式,注重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提升学生学业的发展,完善学生的人格, 让他们从中懂得何为责任与义务,做一个有担当,对社会有贡献的人[1]。
二、培养农村小学生公民意识的有效途径
(一)将公民意识深根于学生脑海中
        根据我国发展对社会的现代化要求,学校最主要的课程在于公民意识的培养,使学生懂得自身在社会上的责任和担当,提升学生对社会生活的关心和热爱,帮助学生提高社会生存能力、适应社会生活,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培养良好的公民。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有很多关于公民意识的内容,学校应该好好重视这堂课程的教育。
        首先要让学生懂得何为公民,何为公民意识,将公民意识深根在学生的脑海中去。在统编版六年级上册的课本中第二单元就是讲的公民的含义以及公民的权利和义务,通过这单元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公民的身份,我们在每个年龄段、每个场合的身份都会发生变化,但是有一个身份是共同的,那就是公民。其次要让学生懂得何为权利,何为义务,让学生拥有责任有担当的意识。我们作为公民,宪法规定公民享有广泛的人身、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权利,国家保护我们的合法权益,我们也有义务维护社会秩序;中华民族是一个勇敢、勤劳、智慧的民族,身为公民的我们有使命为国家的更加繁荣富强作出自己的贡献,有义务维护社会的稳定,有义务为自己家人过上好生活而努力,因为只有国家强大了,社会和谐稳定,我们的生活才能更加富饶和幸福。
(二)加强环境教育资源建设,为学生培养公民意识提供保障
        对于农村小学生来说,他们身边的学习环境,一是家庭,二是学校。在学校环境中,学校要创设一个优美的环境氛围,开展文明建设的窗口,比如广播站、张贴栏、阅览室等;在《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课本里有关学生人格建立和探索古代与未来的知识,教师可以根据这些内容让学生们懂得尊重、宽容、反思,培养其自主思考的习惯;让学生在课堂或是学校环境中潜移默化的陶冶情操、健全人格,促进其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发展。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定期进行家访,给家长们普及公民意识的相关知识,告诉家长应该支持学生培养自主自立的能力,并且学校也会给学生布置作业,让学生在家中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作为男的要懂得帮助妈妈做些重力活,作为女的可以帮爸爸妈妈捶捶肩、做做饭等,从中教学生如何立德立志,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使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将公民意识扎根于心中 [2]。
结语:
        总之,在《道德与法治》这堂课程中,教师在教授学生知识的时候,要结合实践活动,让学生树立公民意识,并且建立责任意识,促进其素质发展,使其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参考文献:
[1]宋琴.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公民意识教育策略分析[J]. 中华少年,2020,(19):51-52.
[2]王冬梅.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公民意识教育策略探究[J]. 新校园(阅读),2017,(05):9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