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学生自我认识能力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1/4/25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35期   作者:   周嘉敏
[导读] 初中阶段是学生发展自我意识和形成自我概念的重要时期。

        周嘉敏
        (河源中学实验学校,广东 河源 517000)
         [摘要] 初中阶段是学生发展自我意识和形成自我概念的重要时期。同时,良好的自我认识也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健全学生人格的重要内容之一[1]。在本阶段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自我意识培养和自我意识辅导,引导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自我,拥有积极的自我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管理好自我的能力,形成完整个性。本文就初中阶段的教学工作,从三方面对中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的培养措施展开了论述,总结了几点经验和建议。
        [关键字] 初中;学生;自我认识能力;心理
         一、培养自我认同感
        自我认同感是学生知道自己是谁,接受并欣赏自己,对自己一种持续的、稳定的认同感。初中阶段的学生,生理和心理发生急剧变化,随着自我意识的加强和个性的不断发展,他们会强烈关注自己的身体形象、重视自己的学习成绩和能力、关心自我的个性成长、有很强的自尊心,在上述四方面受到肯定时,学生会有强烈的满足感,而受到批评时,会觉得受到重大打击,易产生强烈的挫折感。因此,教师引导学生形成良好自我认识工作时,首先要引导学生体会正确、客观地认识自我的重要性,让学生以积极的自我对待生活,学会从问题中获取力量,从而促进成长。例如,以学生在连续几次数学考试中都没有考出好成绩作为教学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在面对这种情景时,你可能会给自己贴什么标签?此时,学生可能回答道:我无法学好数学,或者数学我看我是没希望学好了,或者我天生不是学数学的料等等消极标签。教师可通过以下方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自我认识:
        (一)意义换框法。也叫积极自我对话,把否定句式改成反面词汇。比如把无法学好数学,改成我争取学好数学,然后让学生对比这两句话在头脑中的感受,去体验不同意义带来的不同效果,强化积极自我对话。
        (二)想象体验法。结合放松训练,想象过去数学考出理想成绩时的场景,引导说出感受,把积极的自我体验的感受填满内心,建立自信心,增强应对困难的力量。或者想象现在的我与未来数学考出理想成绩的我进行对话,通过鼓励话语,建立信心。同时,想象正向的情景也是一种放松自己,缓解压力的方法。
        (三)肯定自我训练。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一模一样的叶子,所以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例如,可以用一张纸,第一部分是在纸上写下我的动人之处,然后大声朗读出来,接着询问感受;第二部分,引导学生意识到我有很多优点,但是也有不足,我必须克服这些不足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然后让学生写下自己的不足。
        通过以上几种方法,学生会对自己有客观的认识,正确分析考试不理想的原因,形成积极学习归因,培养自我认同感,提高自我效能感。
         二、引入同伴评价
        同伴评价又称相互评价,是利用同伴的力量来评价,有研究表明,在同伴评价活动中,可以促进学生的交流技能,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提高正确客观的自我认识能力,并促进互助行为[2]。初中生的自我评价得到空前发展,他们通过丰富的自我体验、自我反省和他人评价形成对自己的认识。这一时期,学生自我意识增强,开始思考“我是谁”、“我是个什么样的人”、“我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之类的问题。

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以下方式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
        (一)自评与他评法。启发学生体验自我,认识自我。例如让学生在纸上写下二十个“我是一个......的人”,学生写完后收齐纸条,以抽签的方式抽取,念出纸条,全班同学一起来猜,随后采访被抽到的学生的感受,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眼中的自己与他人眼中的自己。
        (二)自我评价与小组评价法。培养学生积极的自我体验,增强自信心。例如制作“漂流纸”活动,让学生准备一张纸,写上姓名,在“我眼中的自己”写下自己的优点,随后纸以顺时针的方式在小组内漂流,拿到别人的漂流纸的同学在你认同的优点上画“笑脸”,并补充你认为的优点,写完后在组内继续以顺时针漂流,直至漂流纸重新回到主人公手里。采访学生的感受漂流纸发生的变化。
        通过以上方法,学生会从多方面形成客观的自我认识。
         三、结合绘画分析
        绘画分析是一种自我意识的呈现和心理分析方法,有研究表明以绘画作为中介应用于学生课堂,分析学生的自我意识,能有效激发学生自我探索的积极性,促进客观自我形成,创造活泼愉悦的课堂氛围[3]。在教学中结合绘画分析,可以有以下运用:
老师分析。学生画一幅自画像,绘画后,老师指导学生通过自画像的位置、人物大小、线条流畅度、笔触强弱、阴影部分等分析线索,让学生更好了解自己。
        (一)小组分析。收集学生自画像后,小组上台抽取一幅,然后小组猜一猜他是谁,进而让学生了解别人眼中的我;
        (二)自我分析。学生先画自画像,然后在纸上写下以下三个问题的答案:
        ?上初中后,我喜欢自己哪些地方?
        ?上初中后,我不喜欢自己哪些地方?
        ?今后的我该以怎样的心态对待自己?
        进而引导学生自我接纳,不完美是人类的常态,我们所有的努力是趋近完美,关键是我们如何对待不完美,接纳我们不能改变的,改变我们能改变的;最后,让学生进行修正“我的自画像”,形成悦纳自我的积极体验。
         四、总结
        自我认识能力的培养,是关乎学生形成健康自我概念、良好个性的大事,教师需要充分关注并引导学生,才能保障学生的心理水平始终处于健康状态。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培养自我认同感、引入同伴评价和结合绘画分析的方式展开,让学生形成全面而正确的自我认识,获得积极的自我认同感,关注自我的不断成长。
         参考文献
        [1]张洁书.浅谈中学生自我认识能力的培养.新课程研究[J].2017(21):86.
        [2]岳丹丹.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同伴评价.教学与管理[J].2012:27-28.
        [3]蔡宝鸿.绘画自我分析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运用.高教高职研究[J].2017(29):2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