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郭熙“三远”入手浅谈中西方绘画空间表现差异及其原因

发表时间:2021/4/25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35期   作者:   张铃梓
[导读] 从“三远”入手,深入了解中国绘画空间表现的法则

        张铃梓
        浙江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  ,321004
        【摘要】从“三远”入手,深入了解中国绘画空间表现的法则。与西方焦点透视为代表的技法进行对比。并从二者指导思想、观察方式、呈现手法等方面分析造成二者关于空间表现法则不同的原因。
        【关键词】三远 空间 中西对比
         【正文】
        通过深入研究“三远”技法,对比中西方绘画空间方面的差异。中国画以山水画为例,观察研究可得,二者在空间构造和构图布局会有所不同。中国山水画在表现“三远”的空间时,基本会运用到“散点透视”。西方以风景画为例,受古希腊艺术思想的影响,尤其是受“模仿说”的影响,以逼真再现客观物象的空间形态为追求,对于表现空间在一幅画中基本使用“焦点透视”的透视原理以及明暗光影烘托。而造成这一重要差异的原因主要是中西方指导思想、呈现方式以及观察方式的不同。
一、中方空间表现技法——以三远法为例
        “三远”是指北宋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山水训》中提出的“山有三远”,即“高远”、“深远”和“平远”。“三远”是宗炳关于空间远近深度问题的延续,绘画创作重在内在意境与气韵,以生动的气韵来表现事物内在的生命和精神。
1、落差大之“高远”
        “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高远,反映的是一种仰视的宏伟山势。北宋范宽《溪山行旅图》是典型的高远法画作。该图主体部分为巍峨高耸的山体。画面中把峰顶推出画外或隐入云层,把下部虚起来,有崇峻之感。
2、纵深强之“深远”
        “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在我看来,深远的意思就是看得到万水千山,山沟互相交错的景物都浓缩在一副画面之中。视平线多处于画面的上端,类似于现在说的“鸟瞰”。画中进深大,造成一种具有深远空间的意境。王蒙《青卞隐居图》对“深远”法的运用做出了非常完美的诠释,格局采用层层递进,层次分明,虚实相见,使得有深幽的意境和趣味画面。
3、范围广之“平远”
        “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平远”,即视觉的平视,一般用于创作江河、浮云、小山峰等。画面给人一种生活的气息。 现以倪瓒《容膝斋图》为例。近处作平坡;远处作峦头或低矮的土坡。作为近景与远景之间的过渡部分则多为大片空白,不着一墨,是为湖水。倪瓒构图正是自近处山坡而望远山的精确诠释,非常轻松的将河对岸的山坡推至远处。
        “三远”的营造主要是通过是散点透视的画面布局,留白的运用,笔墨的虚实对比,安排好画面的主次关系,处理好物象之间的呼应关系等方面。“三远”技法,全面展现了视觉的多方位角度。形成了山水画的三维空间,让画家看得更远,画面整体变得宏观,以一种超凡脱俗的姿态寻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二、西方空间表现技法——以“透视”为例
        我们以西方风景画为主要研究对象。西方空间构造方面主要以“透视”一词为核心。“透视”指在平面或曲面上描绘物体的空间关系的方法或技术。西方绘画中运用的是从一个视点描绘绘画空间的,即我们常说的“焦点透视”。西方绘画中透视法追求的是获得不同远近效果的方法。科学和精确的三维空间绘画体系。其在目的是在画面中获得一个现实空间的逼真幻象,实现真实的视像显现。
        
        
三、中西方绘画空间表现差异
        中西方空间意识表现不同。中国山水画运用到“三远”类似于“散点透视”,后也有学者提出采用斜投影的造型方式。画家可以不固定在某一位置观察景物,即可把仰视、俯视、平视、远观、近观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表现出“咫尺千里”的辽阔境界。也可理解为“俯仰自得”。但西方对于表现空间在一幅画中基本使用“焦点透视”的透视原理以及明暗光影烘托。造成使用法则不同原因,我将从指导思想、观察方式、呈现手法、物理空间层面,四方面进行阐述。
四、中西方绘画空间差异的原因
        指导思想是造成异同的主要原因,中方这种空间意识的根源所在于中国人独特的宇宙观有关。中国画所追求的"气韵生动"其实根源于《周易》“阴阳二气化生万物”的生命哲学观。正是这种具有音乐性的、节奏化的宇宙观。中国画注重“天人合一”的价值观。而西方文化注重科学精神,西方人在对几何学、建筑学的狂热追求中。并发展、完善了透视学,用于自己的画面之中,且透视学成为其表现空间的唯一画法。同时西方人认为空间是绝对的、静止的,而中国中国古代人则认为空间是不断运动和变化着的。受这二种不同观念的影响,山水画能将不同时间不同视角的景物画到一张画作中,显示出中国画的灵动之美,西方绘画则注重双眼看到的写实之美。这样的差别使得中国绘画所表现出的空间意识与西方明显不同。
        观察方式方面,中方以多视角观察为主且中方的观察方式双眼视觉,和西方的单眼视觉相比,双眼才能出现立体的效果。西方的单眼视觉指导下的焦点透视会使的事物间会有遮挡。
        呈现场景手法方面,中国画的空间布置是“有虚有实”,而西方绘画则都是实的。有虚实加上留白的运用,使得画面更加灵动广阔。为了追求灵动广阔之美,技法上得使用散点透视。
        物理空间追求层面,中西方绘画都曾试图在二维的画面中表现出三维立体的空间深度,但是两者在深度的追求上却是不同的。所以二者所使用的法则也是不同的。西方绘画忠于人的视觉所能看到的空间场景,而中国绘画则要突破人的视觉限制,试图表现出"千里"之远的效果。在程度上中国画体现出更强烈的空间进深。如“深远”代表作王蒙《青卞隐居图》。
五、结语
        综上,因为中西方的指导思想、观察方式、表现方式、深度追求的不同,中西表达空间技法出现差异。中国画的空间表现运用了多个视角观察的方法,采用“三远”使得空间表现是情景交融的灵动空间,具有流动性的特点。而西方表现绘画空间技法方面即固定视角,以焦点透视原理、明暗光影色彩,使风景画空间成为现实空间的逼真幻象,其空间表现具有相对的静止性的特点。


参考文献
1.宋 郭熙《林泉高致集·山水训》
2.伯敏、童中焘《中国山水画的透视》天津 人民美术出版社年版 1981
期刊论文:
3.孟宪平《作为山水意境的“三远”---对传统山水画空间概念之反思》201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