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利君
四川省阆中东风中学校
【摘要】:自主学习旨在锻炼学习者的分析事件,探索源头,实践真知,质疑已知,创造真理的能力,而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習兴趣,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数学教学课堂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高中数学 课堂教学 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策略
在当今的教育观念下,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成为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点,特别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赞同和认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新教育模式,鼓励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帮助学生培养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因此,教师在这个阶段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引导者,激发学习数学学习兴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笔者从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一些方法策略。
一、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想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就需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让学生自主对数学知识进行探究学习,教师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让学生在对数学知识进行自主探究过程中加强对数学知识的掌握。例如:教师在讲解等差数列的知识时,就可以为学生列举现实生活中制作梯子的例子,改变传统模式中直接对学生进行等差数列知识讲解的状况,假设梯子的最高一级为30厘米,最低一级为60厘米,梯子中间还有5级,且每一级减少的长度相同,那么中间的五级梯子长度分别是什么?由此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自主探究中间梯子的长度,从而让学生对等差数列的知识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强化了学生对等差数列知识的掌握,促进学生数学成绩的提升。
二、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为主导,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传统教学模式压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新课改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教师应该改变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例如,在“概率”这一节课的课前引入环节,教师可以这样做,拿住事先准备好的硬币抛向空中,再用手接住,并且让学生猜测是正面朝上还是反面朝上,通过这样的师生互动,课堂氛围很容易活跃起来,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学生迅速记住“概率”的含义。然后再讲述“排列组合”相关知识点时,学生就会非常容易理解。教师提出问题“向上抛十次硬币,有一次正面朝上的概率”,并且让学生以三人为一个小组,进行试验。学生通过亲身实践,不仅解决了数学问题,而且还养成了自主学习的意识,进而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数学学习兴趣。
由于高中数学学习内容枯燥,如果采用传统的“一言堂”式的教学模式,一味的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很难有数学学习兴趣。学生如果具有数学学习兴趣,就能主动的进行知识的探索,构建数学知识框架,自觉主动的进行数学学习。因此,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根据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如引入数学故事法等,以提高数学学习兴趣。
比如以数学故事法为例,在学习数学选修4-4中的《极坐标系》一节内容时,教师先给学生讲了一个有关的数学故事,是关于笛卡尔的一则故事:笛卡尔为了躲避灾祸而到了瑞典,那时的笛卡尔还没有出名,以乞讨为生,但是他从不开口祈求施舍,一直在纸上推导他的数学公式。有一天,他遇到了瑞典的公主,公主对数学问题也很感兴趣,于是笛卡尔就成为了公主的老师,久而久之,两人就相爱了,但是国王不允许,于是将笛卡尔遣送回国。回国后不久,笛卡尔就得了重病,但是他一直坚持给公主写信,但都被国王拦下了,一直到第十三封信时,也是笛卡尔离世前的最后一封信,国王打开后只有一个公式,R=a(1-sinθ),国王不懂得这个公式的含义,就把这封信给了公主,公主看到后就开始研究这个方程图像,最终,公主绘制出来的是一个心形图案,这个公式就是著名的心形线。通过与学习有关的数学故事的导入,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的神奇之处,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四、讲授为提问推理,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在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中,因为高中数学的知识容量比较大,而且也比较复杂环环相扣,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是一味地跟紧教师的思路,自主探索和自主学习的机会几乎是没有。在教学中减少讲授性,将数学知识变成逻辑推理的新过程,在新课改教学模式下,教师要对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重要性强化认知,为学生们创建更多课堂互动的机会,鼓励他们在课堂中积极发言,说出自己的想法和不同的解题思路,这样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参与学习的意识。例如,在进行“简单随机抽样”的教学中,教师在课前可以与学生们玩一个小游戏,在纸盒中放入不同颜色且形状相同的8个小球,对它们进行编号,之后让学生们从中摸小球,摸到2、4、6的同学要表演一个小节目。游戏之后,教师可以向学生询问这样的做法是否公平,学生经过思考之后,教师可以对学习内容进行引导,让学生们积极加入到对教材的探索中来。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的意识。这样教学质量会成倍上升,也能够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发动学生自制数学“学具”。
教师演示用的辅助工具称为教具,不妨把学生用来观察思考、实验操作的称为“学具”。数学知识本身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如教师能配以适当的教具演示则可“化抽象为具体”,而让学生自制“学具”则可以使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验操作获得感性认识,使学生逐步领悟数学知识,从而理解知识的产生展过程,在教学中可让学生自制“学具”的种类很多。(1)实物模型“学具”。如圆锥曲线的画规;三棱锥的演示“学具”;正多面体的模型,圆锥、圆柱、棱锥、棱柱的侧面展开教具等。(2)幻灯片。如用于复习的章节知识的构图;知识点的比较表;实例引入的幻灯片等。(3)自编习题及课前、课后的小考测试卷等。(4)自编复习“学案”,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总结的积极性。以上“学具”的准备,让学生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只要教师在课前巧做布置,合理安排,便会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教学工作事半功倍。
总之,要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原因,是高中数学更加强调学生的自觉性,通过自主学习,学生往往更能发现自己的问题,通过自主学习,学生能够很好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以及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杨丹.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科技视界,2015(09):171,213
[2]刘岩.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探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0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