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生数学数感的培养策略

发表时间:2021/4/25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36期   作者:赵英周
[导读] 数感是人对数及数的运算的感觉、感受乃至情感

        赵英周
        四川省阆中师范附属实验小学校   
        【摘要】:数感是人对数及数的运算的感觉、感受乃至情感,它可以帮助人们用灵活的方法做出数学的判断和为解决复杂的问题提出有用的策略。小学生正处在能力养成的关键阶段,是学生思维能力、学习习惯养成的时期,在这一阶段中,数学教育的作用是非常显著的,数学可以开发学生的智力,帮助学生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辩证意识。
        关键词:小学数学  学生数感  培养
        数感是对数学的感觉、感受乃至感情,是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数感的建立关系到学生的数学意识,即能用数学的视角去观察现实,能以数学的思维研究现实,能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现实问题。数感不是一种先天的才能。主要是后天学习的结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正确认识培养学生数感的意义,结合有关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把数感的培养渗透到教学中。笔者从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归纳总结出如下的一些方法:
        一、联系生活,培养兴趣,构建“数字化”学习思维
        灵活解决数字间关系是社会生活中基本能力之一,也是小学生数学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以培养学生“数感”为基础,将学生所学数学知识与社会实践紧密联系,通过积累社会经验,夯实“数字化”学习思维,让学生在学习数字过程中感受“数感”培养历程,唤起小学生数学学习经验,激发学习自主性。
        例如,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感叹超市收银员娴熟的计价能力,而在小学生数学教学中,往往遇到相关数字问题时就会提笔验算,这种程序化的教学现象阻碍了学生“数感”的培养,造成小学生计算及口算能力差异化明显。教师可以以分组教学的形式,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由教师带队,到学校附近的超市参与日常教学用品的购物活动,以指派任务的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独立完成找零和记账工作,最后由教师进行统计,看有没有出错的学生,并在现场及时更正。由此,通过参与找零和记账活动,不仅能够锻炼学生“数感”,还能够提升学生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对“数”的敏感程度。再比如,在学习《克与千克》这章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寻找生活中克与千克的物体,如一包250克的QQ糖,一袋盐500克,一枚鸡蛋大约50克,一袋面粉3千克等,还有一些药片、黄金等细小事物等都用克来做单位。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克与千克这类计量单位,并从这些事物中形成良好的数感。
        二、灵活使用教材,培养学生数感
        教材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很多内容都能用来培养学生的数感,尤其是新课程标准教材中,与传统教材相比较,它的数感培养的内容更加丰富。对此,教师应积极利用教材资源来培养学生的数感,并积极挖掘教材当中一些隐藏的资源,使学生的数感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将实际情况与教学内容相结合,搜集学生感兴趣的事情,让学生在实际的操作中来得到数感的提升。
        三、注重算理和教学和算法的多样化
        算理作为四则运算的理论依据,其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开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要想培养学生的数感,我们需要从算理出发,引导学生透过运算法则来理解其中的算理,以此在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数感。

以“小数的意义”该内容教学为例,我在教学活动开展中,为学生设计了这样的专项练习题:15个0.1是( ?),50个0.01是( ?),5.4中有( ?)个0.1……在这样的练习引导下,学生在今后的小数乘以整数的学习中,不会再简单地认为小数与整数相乘就是将积的小数点与小数的小数点对齐,而是要通过计数单位来理解积的小数位数。
        四、利用习题训练,培养学生数感
        数学教学最终要回归到现实生活中,让学生能利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对学生的数感培养主要就是为了让学生能更加主动地接触数学,并能利用数学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因此,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强化学生估算的能力和多元化算法能力,引导学生将问题代入到实际生活中,通过不同的途径来得到问题的答案,以此来强化学生对数学的理解的能力。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有趣的问题来引起学生注意,使学生能产生兴趣,从而积极进行分析和研究。
        五、构筑实践舞台。发展数感
        杜威强调:“让学生从做中学。”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其实就是手、眼、脑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学习的过程。教学中,我们就要通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及数的运算,通过操作活动让其学会用数学的方法发现周围的事物及客观世界的规律,能为解决问题找到好的算法。如在“教学厘米、米的认识”时,二年级学生对这些长度单位缺乏这方面的数感,可以让学生通过测量工具认识这些长度单位,然后让其动手测量图钉、橡皮擦的长度、食指的宽度、书本的长宽、平伸两臂的长度,黑板、教室及课桌等的长度。这样通过实际的操作,建立了初步的长度单位的数感。又如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教师和学生一起动手操作小棒: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表示一个十,然后依次在后面添根,有规律地合成数字,使学生在猜想、探索及验证中获得结论。过程虽然繁琐,但师生共同经历了知识的发现、发生过程,经历了数学思维逐渐形成的过程。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学习过程中,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模糊的数感正在逐渐生成与发展。
六、在实际运用中升华数感
        “数学源与生活、又寓于生活。”数感的建立来自于生活,只有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感受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不可缺少的工具,加以应用,才能得到升华。例如;星期天学校将组织学生去春游,现在学校准备租车,中巴车每车能做20人,租金120元一辆,小汽车每车能坐4个人,租金28元一辆,全校共106位同学,请学生设计一种租车方案,计算出所用钱数,比较一下哪种租车方案最佳,并说说理由。结果种种租车方案出台,经过比较认为租5辆中巴车,2辆小气车最省租金。让学生在亲身活动经历和运用中感受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学习不可缺少的工具,使他们进一步理解了数的意义,把握了数的相对大小、多少的关系,不仅巩固了对书本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同时也将知识运用到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内化了知识,学生的数感也得到了升华。
        总之,学生认数的过程也是“数感”培养的过程,因此不同的认数方法和模式关系到“数感”培养策略的有效性,在教学的过程中,应遵循由易到难、由理论到实践的螺旋式上升的原则,保持学生充足的学习热情,加强和创新“数感”培养理论的研究,提升学生的学习意识,为实现“数感”基础理论培养及实践研究提供依据。
        參考文献:
        [1] 郭广平.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感的培养[J].学周刊,2019(15):79.
        [2] 张伟.关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感培养的研究[J].华夏教师,2017(07):3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