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道德教育在中职学校思政课教学中的渗透

发表时间:2021/4/25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36期   作者:郭成虎
[导读] 中职阶段的学生心理状态以及思想道德观念相对不够成熟

        郭成虎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博乐市        833400
        摘要:中职阶段的学生心理状态以及思想道德观念相对不够成熟,属于成长阶段,中职院校要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中职院校要加大力度整改传统教学形式,利用有效措施提高思政课程的教学效率,提高思政教师的思想道德培育意识,增强学生学习思政课程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中职生在成长的关键时期获得良好的道德教育,形成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质。本文针对道德教育在中职学校思政课教学中的渗透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道德教育;中职;思政教学;策略
引言: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会各界对于学生的关注点不止停留在专业技能的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个人品质也备受关注。而对于培养学生成为技能人才的中职院校来说,培养学生提高道德素质的主要途径就是开展思政课程,但由于传统教学思想的桎梏和诸多客观因素等,在中职思政教学实际的开展过程中,许多教师只注重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略道德教育的渗透,教师缺乏创新教学形式意识和能力,教学手法不够灵活新颖,教学内容枯燥单一,教学课堂氛围缺乏活跃度,加上思政课程本身具有很强的理论性这一特点,学生不能积极主动的进行自主学习,学生会产生怠慢、松散的学习态度,逐渐影响其它学科的学习,久而久之,不仅会产生放弃学业的念头,还会使道德思想及个人品质有所缺失。因此,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成为中职思政教师艰巨且重要的教学任务,中职院校要联合思政教师采取必要的教学措施,将道德教育有效的渗透在思政课程中,全方位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建设,使学生未来发展成为专业技能强、道德品质高的全能型人才。
一、中职生的道德素养现状分析
        中职学生属于身体、心理未生长成熟的阶段,缺乏健全的思想观和价值观,在道德品行上极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形成诸多不良风气,道德品质有所缺失。以下具体分析中职生的道德素养现状。
(一)中职生的诚信道德缺失
        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开阔了信息传播的渠道,学生可以通过各种信息媒介来了解社会风气,因此也受到了诸多不良风气的影响,许多不良的社会现象,例如假冒伪劣商品的大量销售、虚假广告的肆意横飞、不实新闻的报道以及价格欺诈等现象大量存在,学生认为社会没有诚信可言,信用无用等不良观念充斥了学生的思想领域,逐渐使学生的道德诚信有所缺失[1]。还有些学生的诚信意识与实际行为脱节,许多学生通过学习也逐渐形成诚信观念,了解诚信做人的意义,将诚信相关准则牢记于心,但在实际行为中却将诚信抛之脑后,经常当面一套背后一套。例如,在课堂上有些学生在教师面前表现优异,认真听讲,可等教师离开之后却经常做与学习无关的小动作;还有些学生在学校表现良好,可回到家中却是另一番景象,不听家长的教导,不能主动学习,焦躁任性,与在教师面前的状态完全相反。这些现象均是学生缺乏诚信道德的体现,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二)中职学生普遍缺乏社会责任感
   目前,许多中职学生缺乏较强的社会责任感,经常以自我为中心,价值观扭曲,经常为满足私欲而不顾其它,对国家和社会缺少奉献精神,不愿将自己的力量贡献到祖国艰苦地区,希望将来就职于条件相对较好的发达城市。还有些学生的责任感缺失表现在生活当中,许多学生会出现损人利己、消极怠慢、放纵自己等行为,充分体现了学生不负责的生活态度。其次,还有些学生对待家庭不负责任,在学校期间很少与父母联系,不能主动问候和关系家人,放假期间不能帮家人分担家务,甚至经常与父母发生争执,排斥父母的管教。这些现象均表现当代中职学生道德的缺失,是需要亟待解决的教育问题。


(三)中职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弱,缺乏坚强的意志力
         当今社会的中职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许多学生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家庭生活,家庭条件普遍较好,由于家庭的过分保护等客观因素导致学生不具备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逐渐形成了懈怠、脆弱、敏感、依赖等性格缺陷,经常有顽固、无理、蛮横、偏激等行为,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不能迎难而上,努力解决,而是选择逃避。遇到挫折时,许多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经不住磨炼,出现许多消极的情绪,甚至产生不良心理,出现道德品质的缺失。
二、道德教育在中职学校思政课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一)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加强道德教育成效
        在实际的中职思政教学过程中,多数情况是教师占据课堂主导地位,学生被动参与学习,这种情况很难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因此,思政教师要提倡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自主学习,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能够充分的参与课堂设计、教学讨论以及课题选择等,提高学生的学习权力,使学生以主动意愿参与到思想道德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增强学生对道德教育的认知和理解,了解道德品质对一个人成长所产生的教育意义,思政教师在过程中也要给予学生正确引导,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2]。
(二)充分挖掘思政教材,加强道德教育的渗透
        思想政治是一门培养学生正确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学科,在中职思政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思政教材,充分挖掘其中内涵,将良好的道德思想观念深刻且全面的贯彻于学生的思想认知当中,使学生不仅将思政理论知识牢记于心,更加大了道德教育的力度。例如,在进行思政教育的法制课程时,不仅让学生学习基本的法律常识,还要让学生了解法律的重要意义,向学生展示法律在现实中的实际作用,通过法律制裁犯罪行为,保障了社会公共安全、人民安全以及生活安全等,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法律运用意识和守法观念。在进行民族精神课程教学时,加强教材内容中民族精神的体现,突出民族精神为社会发展带来的意义,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并在实际生活中能够弘扬民族精神,未来在职业中能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使学生树立强大的爱国主义情怀。
(三)利用多媒体加强道德教育的渗透
        中职思政教学是一门具有较强理论性的学科,知识内容相对晦涩,通过教师的口述讲解,部分中职学生不能课堂中将其中内涵学习透彻。因此,中职思政教学要创新教学形式,将多媒体技术手段引入到课堂中,辅助教师进行授课,科学合理的运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教学短片、视频以及音频等,使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思想道德教育的意义,进而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3]。例如,学生在学习爱国情怀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播放爱国主义短片,使学生从短片中了解祖国的历史、发展以及命运,了解许多战士为了祖国的安宁奋勇杀敌的场面,还要为了美好生活而奉献一己之力的劳动人民,使学生励志成为有担当、有责任、有奉献的优秀青年,将来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结论:总之,道德教育在中职学校思政课教学中的渗透是中职教育的大势所趋,学校要加强对思政教学的整改,制定有效的教学方案,在教学过程中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加强道德教育成效;充分挖掘思政教材内容,加强道德教育的渗透;将多媒体技术手段融入到思政教学当中,提高课堂的新颖度,使道德教育深刻贯彻,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使其成为高素质、高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1]蒋正祥.道德教育在中职学校思政课教学中的渗透[J].科教文汇(下旬刊),2020(12):161-162.

[2]张琼楠娟.中职思政课融入法律教育与道德教育的教学探究[J].老字号品牌营销,2020(06):95-96.

[3]张汉梅.职业教育改革背景下职业道德教育融入高职思政课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20(05):116-118.



作者简介姓名:郭成虎,出生年份:1977.3,性别:男,民族:汉,籍贯:河南
职务职称[如作者无职务或职称,可不写]:教师,中级,学历:本科,单位:博尔塔拉职院,研究方向:机电,单位所在省市及邮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博乐市83340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