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秀玲
潍坊滨海国际学校 山东 潍坊 261108
摘要:“345”课堂教学模式最核心的内容是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当堂达标、课后延伸,看学生是否愿意学、是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我们要想把握住这些核心的内容,就要时刻注意方法迁引,关注方法教学,时刻以“教是为了不教”,做为自己教学的目标。它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关键词:提高 教学 实践 自主
关于如何在化学教学中深入使用“345”课堂模式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下面我结合自己在化学教学中的实践浅谈几点看法:
一、更新理念是在“345”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前提
国家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颁布,标志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开始,《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应“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化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高未来公民适应现代化社会生活的能力。”因此,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点之一。有效的化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方式。改变学习方式,倡导自主互助学习,就是要求化学教学要让学生在有效的学习活动中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局面,改变单一的,他主的与被动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
在“氧气的实验室制法”的教学中,常规教学都是采用教师做演示实验,学生观察的方法,根据实验条件、器材等方面的充分考虑,我大胆地改成了学生实验,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让学生自行设计氧气的发生、收集并检验的整个实验装置进行探究,并相互讨论与交流。在这样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相互实现信息与资源的整合,不断地扩展和完善自我认知,而且可以学会交往、学习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
二、营造宽松氛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也就是创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在这个环境里教学已经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讲授占绝大部分时间、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变革为:以学生为主,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引导学生将知识转换为能力,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探究性的学习,打破以往的学生看老师做,听老师讲,大打题海战的习惯。这些变革能够把课内知识拓展到课外,把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无形中就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有利于学生自主、多方位、持续和创造性的发展,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学习过程,逐步培养学习能力。这样就有利于消除上课过于拘谨的场面,有利于缩短师生之间的感情距离,在这个氛围里,学生就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苛求解决问题,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就自然而然地得到培养和发挥。
在讲《分子》这节内容时,学生分小组动手做酒精与水混合总体积缩小的实验,并分析证明分子之间有空隙的时候,就有一个小组的一位学生提出是不是所有两种液体混合总体积都缩小呢?有没有增大的呢? 这个问题的提出,我就感觉到这位学生有着强烈的自主学习意识,并孕育着可贵的创新精神,于是,高度赞扬了这个学生敢于怀疑,敢于探索的精神,号召其他学生向他学习。虽然他提出这个问题不利于分子有空隙的解释,但不能制止学生提出看起来不相关的问题,因为这样就遏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我们要努力营造宽松的环境,保护活跃的气氛,驾驭其中,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得到不断滋长。
三、激发兴趣,诱发学生自主学习动机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它不同于其它学科的显著特点是:许多化学概念和物质变化规律的形成都是在实验基础上获得的,实践证明,色彩明快、变化强烈、生动有趣的化学实验现象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讲化学绪言课时,我先做了“清水变红与褪色”,“魔棒点灯”等趣味实验,给化学蒙上了神秘的面纱,诱发学生的好奇、探秘的心理。实验兴趣是认知兴趣中重要的一种,学生通过亲自探究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和规律时所形成的兴趣,能给学生提供主动探求知识的宽松环境,让他们在成功的设计和实验操作的愉悦情绪下,潜力得到充分发挥,思维更加活跃。在对未知领域的探索过程中,通过自己的实验操作和验证,积极地去思考去探索,从中就会迸发出更多的智慧和灵感。如果坚持不断地加以训练,就十分有益于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对化学一直保持浓厚的兴趣,还得在以后的每一节化学课的教学中下功夫。
(一)新课引入要引人入胜。
每节课要力求开好头,只有讲好开头的引言,才能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同的内容应有不同的引入法,要么用实验,要么用小故事,要么开门见山......教师在引入新课时,语言要简明精练,富于趣味性和启发性。如,在讲二氧化碳时,可对学生讲:美国有个死亡之谷,无论是人还是畜,只要一进入便无一生还。科学家从飞机上观察,谷中既无毒蛇猛兽也无绿林强人,只有满谷的腐枝烂叶和累累白骨。那么,人和畜死亡的原因是什么呢?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有关知识揭开这一谜底。这样的开头,言简意赅,先声夺人,引入新课顺理成章,且一下子就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很受学生欢迎。
(二)充分运用迁移规律,分散难点。
如在教学“化学用语”时,应根据教材分散编排的特点,运用迁移规律,采用提前分散教学的方法,从绪言课一开始,就利用学生的直接兴趣逐渐“输入”元素符号。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提前批量给出元素化合价让学生记忆。在讲化合价时,运用初步的原子结构知识,让学生从原理上先理清。在讲化学式时,再通过强化训练,使学生逐渐养成思维习惯。这样处理,能顺利突破难点,保持学习兴趣。
(三)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学习化学主动性。
如在讲二氧化碳知识的应用时介绍窖中救人的安全常识;讲常见盐时,介绍发馒头、烤面包需用到小苏打;在讲酸的用途时介绍水垢和发令枪铁锈的清除;讲二氧化硫与水反应生成酸时,介绍酸雨的形成及其危害;讲燃烧时,介绍防火及灭火的有关知识;讲有机物时,介绍隔水透气高分子材料的合成;另外穿插每天从电视、网络或报刊等传媒上有关化学的知识,如发生“瓦斯”爆炸,让学生时刻铭记注意安全生产等。这些信息,能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知识,生活离不开化学,尤其在科学技术和物质生产高度发展的今天,每一个人都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学习化学是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的,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化学的热情。
(四)充分利用实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实验是化学得天独厚的优势。在课堂上若能巧妙的安排一些简单、色彩强烈、变化明快的小实验,定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培养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如熟石灰抹在墙上,日久会逐渐变硬,这是学生较熟悉的生活常识,学生对此不会产生好奇心,但若改成实验,让学生用玻璃管向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吹气,在看到石灰水变浑浊以后继续吹气,最终又会变澄清。这时,许多问题就会立即出现在学生的头脑中:“溶液为什么变浑浊?”“又为什么会变澄清?”这样,学生很容易产生强烈的学习化学的主动力。
(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优势,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当今,正处于一个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科学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知识总量正以成倍的速度递增。在化学学科教学中,我就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优势,来培养学生的获取信息和信息处理能力,使同学们知道在学习知识时不应仅仅满足于课本知识,主动利用网络资源的优势完善已学知识的完整性。同时在此过程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以充分的调动,也使他们对化学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四、教师找准定位,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
在学生们自主互助学习时,老师也参与到他们中去,蹲下身子倾听他们的感受和思路,往往有意想不到的发现。不难发现有的同学往往认为自己的想法不够成熟,在交流时并不把它说出来,但在小组内交流时,则能够畅所欲言,这时我们去倾听往往能够发现思维的火花。我觉得,课堂上老师的倾听是对学生的一种鼓励,也是一种学习的过程。对基础好的学生,我是倾听得多,但对于基础稍差的学生,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则更需要点拨和对他们的导向。缺少了教师的正确导向和有效引领,自主学习就会蜕变为一种随意性学习、自由性学习,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发展。课堂看上去热热闹闹,学生参与度极高,实际上由于缺乏教师的引导,课堂达成度比较低,课堂效率不高。因此,在“345”课堂教学模式中,必须强调教师的导向作用,教师也应主动成为小组合作学习的导向者。
随着课改的深入,我感觉到,学校所推行的“345”课堂教学模式更贴近高效精髓、更接近学生、更凸现新课程的指导思想,更能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启迪学生的心灵,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也可以让老师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教师在课前备好课,将所讲内容设计好,编写好学案,并以导学案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使学生明白自己什么时间该干什么,该完成哪些任务,避免了学生学习的无序性,也保证了教学进度。教师角色转变不仅是行为的转变,也不仅是意识的转变,更是一个教师心灵在课改中的慢慢成长---执着追求、勇于实践、勤于反思,用一颗忘我的心想着学生的进步,用一双信任的眼睛鼓励学生追求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