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婉莲
广州大同中学 广州省 广州市 510545
【摘要】如何提高三二轮时政复习的有效性,事关学生备考的有效性和课堂效率的提高。本文以《时政专题复习:打赢脱贫攻坚最后一年2020》为例,按照“主题引领——热点切入——议题探究——知识重构”的逻辑进行教学设计,创设课前学习建构自主化、主题资源化、推文素材化;课堂学习探讨议题化、知识整合化、方法概括化的实践模式。
【关键词】议题式教学,二轮复习,时政专题
高三二轮复习实践中,一线老师容易走向“炒冷饭”、“夹生饭”等重复一轮知识点的教学模式、又或者是习题讲评和纯粹时政热点的解读。在当前居家学习、线上教学的背景下,如何进一步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提高二轮时政专题复习的有效性,笔者在高三政治备考的实践中,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下面以时政专题复习《打赢脱贫攻坚最后一年2020》为例,谈谈二轮时政专题复习课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设计本节时政专题课时,按照“主题引领——热点切入——议题探究——知识重构”的逻辑进行教学设计,从十九届四中全会解读本热点主题思想,从议题的真实情景中提升学生的关键能力和思维品质,从与经济、政治模块的整合中重构关键知识,提升知识条块化整合的能力。结合线上教学的实际,有些环节和步骤相比学校教学做了适当调整。
一、课前学习建构自主化、主题资源化、推文素材化
课前引导学生完成与本专题相关的学习任务,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提供的主题资源化、有效利用学习强国、百度文档、抖音、微信搜索、得到等工具进行精选相关推文、图片、视频(专题演讲、主题案例)的资料搜索,作为课前阅读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视野。
课前,推荐学生阅读的材料有:
1.看《中学生导报》P31-32的内容。(目的:了解时政专题背景)
2.看学习强国的两个资料:演讲视频《中国脱贫惠及世界》、《中国特色脱贫攻坚制度体系的世界贡献》。(目的:对本时政话题的相关内容进行了解、熟悉)
课前播放视频《01 习近平讲述的故事|翻天覆地看三西》、《02 近年来中国和世界贫困人口数量大对比》,引导学生从感性的角度感知本热点话题。
居家隔离期间的线上教学,应该发挥师生人人可上网,人人可获取信息的网络教学资源的优势,通过扩大阅读面落实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等学科核心素养,在提升备考能力的同时也提升学生的公民素养。
二、课堂学习探讨议题化、知识整合化、方法概括化
时政专题的教学既不能纯时政化,也不能纯知识化,要在课本知识、高考考点和时政热点有效的链接。而某个时政专题范围大、宽度广,一节40分钟的课程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笔者尝试突出重点,探讨主题议题化,在议题式教学探讨中渗透知识整合和解法指导,以期达到二轮复习整合和提升的效果。
首先,结合五大发展理念,在此热点更上位的主题是共享发展理念,笔者给学生提出了备考建议:
(1)结合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整合“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经济第五、七、十课,政治第二单元,哲学第十一课等),完成时政观点与学科知识的融合、重构。
(2)重点关注四大“两不愁三保障”、消费扶贫、产业扶贫、全民抗击新冠病毒等话题。
其次,具体到本节课的话题,笔者在播放视频《03 70年数据见证新中国伟大飞跃 脱贫攻坚取得历史性重大成就》的基础上,简单介绍了脱贫攻坚的背景,特别提到十大扶贫工程,由此引出“产业扶贫工程”,设计了一道课堂探究题。
探究一: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将扶贫工作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进行重点部署,强调特色产业扶贫,注意发展长效扶贫产业,着力解决产销脱节等问题。
近年来,我国贫困地区产业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很多贫困地区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气候条件独特,发展绿色优质特色产业具有其他地区难以比拟的优势。广大贫困地区自然生态系统保存相对完好,出产的农产品大都是绿色天然的优良产品,但许多优良产品“藏在深山人未识”。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往往面临市场信息瓶颈,容易盲目生产、销售不畅,导致滞销卖难和价格大幅波动,严重影响产业扶贫的成效。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产业扶贫的经济意义,并就产业扶贫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14分)
之所以选取产业扶贫这方面素材的议题,一是想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扶贫需要科技,扶贫需要创新,扶贫要的不是蛮干,扶贫要有经济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和公共参与意识;二是这个议题与经济生活的体系承接较好,可以达到情景议题、知识整合与学法指导“一箭三雕”的效果。
在这个探究活动中,设计了两个问题,第一个关于经济意义的问题,我通过连麦学生,让学生讲解本题的思路。学生分享完后,我引导学生揣摩答案如何生成,注意答案生成和表述的角度其实就是从经济生活的三个主体(国家、企业、个人)以及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生产、消费、分配、交换)四个角度入手,这是“产业扶贫的经济意义”的答题思路,见下图。
关于本议题探究完成后,我就引导学生知识整合脱贫攻坚话题下各个角度的意义、各个主体(国家、企业、个人)的做法。目的是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见下图。
再次,笔者引导学生关注中国制度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系,引出第二个探究活动:中国制度优势助力脱贫攻坚。通过钉钉直播互动交流区与学生交流,增强学生的制度自信和政治认同感。
探究二:2015年12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正式发布,吹响脱贫攻坚的冲锋号。
据《云南日报》报道,“十二五”以来,云南省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云南省委、省政府扶贫开发重大决策部署,把脱贫致富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要求,持续打好扶贫攻坚战。下图为云南省“十二五”期间扶贫工作情况一览表: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云南省以增强群众收入为目标,调动当地群众积极性,结合贫困地区优势、发展旅游业、民族特色产业等,着力打造生产、加工、销售一体的特色产业扶贫体系,探索“产业链式扶贫”新机制,通过一揽子措施,扶贫事业取得了重大成效。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中国脱贫攻坚如何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最后,我将本时政与当前时政相结合,进行相关的时政链接。一是给出2020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 ? ?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二是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对疫情背景下脱贫攻坚的表态;三是习近平就本热点说的话。见下图:
(备注:笔者上课的时间是2月21日,如果是到现在上课,又可以增加习近平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的相关内容。)
综观整节课,笔者有几点反思:
1.小切口讲时政专题:短暂的40分钟不求学生立马吃成一个胖子,政治老师应该结合学情、班情选取一个合适的题型、合适的知识点切入选取议题,选取本节课的课程目标和学习目标。比如本节课结束后,有学生告诉笔者,对经济主观题“三主体四环节的”的答法加深了印象,澄清了原来的模糊认识,接下来做经济主观题能更有的放矢、胸有成竹。
2.高三的复习课,也要有价值观的引领。高三的复习虽然是要有备考意识。但思维能力的几步、学科素养的提升和公民素养的培养并不矛盾,笔者认为要舍得花时间找素材、舍得停下来让学生大量感悟相关素材,而且要首尾呼应,注重主题的升华,引起学生思想的共鸣。
线上教学的背景下,在立德树人和核心素养新时代,高三二轮复习要有时效性,需要一线政治老师勤实践与尝试、善总结与反思、大胆创新。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2017年7月第1版
[2]张祖涛.江传佳编著.高考政治题组反思导学案二轮用书[M]湖北:长江出版传媒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19年版本:第2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