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效率优化的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

发表时间:2021/4/25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36期   作者:竺淑玲
[导读] 随着社会发展的逐步升级与深入,信息化已经走进人们日常生活

        竺淑玲
        新疆伊宁市第三中学      835000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的逐步升级与深入,信息化已经走进人们日常生活,针对教学活动而言,信息技术的重视程度日渐提升,因此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现阶段的学习情况,通过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使得学生在教学中能够发挥出个人所长,实现效率优化的课堂效果,从而促进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提升。下文将重点探究在信息技术课程效率优化前提下应当如何设置与完善相应的教学环节。
        关键词:效率优化;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引言:对于教学策略而言,通过设计教学过程实现课堂的效率优化,是目前信息技术改革的重中之重,教师应当基于其中所包含的理论知识,结合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特点,在具体设计教学活动时,可以在网络上参考相关的教学案例,将能够实现有效提升学生信息水平和核心素养的目标的成功案例纳入教学活动中。结合课前准备、课上讲解以及课后巩固三个有利环节,保证教学目标达成,体现优化的课堂教学设计效果。
        一、做好教学组织设计,确定学情
        在课前教学组织设计环节,需要依据学生的基本情况,采用分层教学和分层互动相结合的方式,依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确定对应的教学目标。实现任务分层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热情,使其所展示的学习行为更能够符合教师所预设的基本内容;实现针对性强的课程讲解形式,尽可能避免出现学生不愿听讲和无法理解所讲内容的情况,避免课堂效率低下。教师在课前要了解目前学生信息技术的掌握水平以及认知程度,就其兴趣、熟悉程度等方面进行调查,根据学生所具备的基础内容水平进行分组,学生由于环境以及多方面的影响体现出差异性的特征,要求教师结合这种差异准备不同程度的教学内容。面向全体同学制定因材施教的教学活动,需要对学生长期的观察,了解其爱好特长、信息技术素养和班级整体学生等,有效跟进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互帮互助的学习氛围,形成交互式的课堂结构,为更多的学生产生创新意识以及创造力提供有利条件[1]。
        例如,在讲解有关信息及其特征的内容中,教师要针对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认知情况予以调研,分析其在理解此部分知识中可能出现的偏差,形成预设计划。由于本节课程是开启学生高中信息技术学习大门的钥匙,因而要在教学设计中增加解决概念性强这一问题的具体方法,例如尝试使用讨论法,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在线资源,为学生明确信息技术与生活间的关系,提升对此科目的兴趣程度,从而感受信息载体依附性、价值性、时效性等特征在生活中的具体案例探究上,这样就把学生带进了求知,探索的课堂中,我们的课堂氛围就符合效率优化的要求了。
        二、完善课堂准备活动,了解教材
        除了要对学生的基本情况展开调研外,还需要立足于教材中的基本内容,结合学情以及社会的发展认知信息技术对于现阶段生活的作用效果。

充分了解教材中所给定的基本内容,备课过程要分析出讲解的重难点,同时保证在实际讲解中能够依据重难点的作用范围,设定与其相关的活动,灵活运用教材,选择与其相符合的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水平。可以利用调查问卷了解学生目前的基本情况,在准备阶段,根据信息技术中所展现的重点部分,结合自身经验,预设其在探究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和认知偏差,结合这种偏差设定对应的解决方案,同时在准备环节要针对效率的提高与其他教师形成互通的沟通模式,从优秀案例中汲取经验,从而准确作用到课堂上,保证信息技术课程展开的流畅性和连贯性[2]。
        例如,在讲解有关信息系统的数据处理的相关知识时,教师要首先确定此部分知识的重难点,依据课本和学生能力提升的要求,需要其掌握算法解决问题的办法,确定个人信息被信息系统验证的方式。教师要首先引导学生讨论在何种情况下能够登录到用户平台之上,而何种情况无法登陆,从而完善用户登录流程图。依据学生所给出的图样,设置代码,准确将session命令应用到实际操作中,了解SELECT命令的具体作用。在此过程将提前调研的关于其他班所有女生的姓名与学号信息应用其中,最终教师引导回顾整节课程内容,达到交互式的效果。
        三、运用多种教学手段,高效教学
        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教师可应用的教学方法逐步增加,信息技术更为适合应用案例教学、任务驱动等多种操作性较强的方式,而在实际应用过程,要依据课程中所给出的具体内容,选择具有实践性的软件,通过引入相应的任务或项目,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培养其在小组以及分层学习的模式下发挥出个人效能以及技术水平,充分结合生活实际安排对应的学习任务和项目。教师要在学生相互讨论的环节中发挥出引导者的作用,针对其面临的困惑给出对应的解决方案,划定任务主题,引导学生合理分工,利用激励的办法,形成师生间的信任,建立起沟通的桥梁。立足于目前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效能,准确使用教学评价机制,引导其在教师演示完毕后,亲自动手操作,使用微课、学习平台等多样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帮助学生在引导下更为了解具体课程可作用于生活中的确切表现[3]。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立足于生活中可能应用到信息技术课程基本理论的现实情况,将其引入到实际教学环节,拉近与生活实践间的联系,对于效率的优化目标的实现起到积极的促进效果。
        例如,在讲解有关小型信息系统组建的内容中,教师利用远程控制和微课等演示构建红外传感系统的具体过程,提供相应的材料,并鼓励学生结合演示的过程,探究在此环节需要注意的具体环节。其他学生结合演示的具体步骤和结果给出优化意见,形成交互式的课堂氛围,完善红外线发射和接收器的电路图,有助于提升学习的兴趣,进而实现高效教学。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展中要基于效率优化的要求,评定学生的发展水平,通过完善教学过程实现高效教学,有助于提升其个人能力,产生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孙利平.导学案支持高中信息技术翻转课堂的实证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8.

[2]邢宇航.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学生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培养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8.

[3]骆小兰.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与应用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