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唱中把握音准的几个小技巧

发表时间:2021/4/25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36期   作者:翁一心
[导读] 在音乐学习中,视唱是音乐学习的一项必修科目,准确的音高是一个音乐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

        翁一心
        丽水学院附属高级中学    
        在音乐学习中,视唱是音乐学习的一项必修科目,准确的音高是一个音乐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视唱中涉及把握节奏,律动,音准,情感等技能,本文介绍几个视唱中把握音准的小技巧。
一、用收拢“抿”的方式演唱旋律小二度。
        字典上”抿“的意思是稍稍合拢,但本文的“抿”是一种方言,指丁点的摩擦移动。这种演唱方式比较适用在狭的音程并且是小音程中,如小二度和小三度。旋律小二度是旋律进行中最典型最剧烈的音程之一,是最常见的旋律进行,因此将小二度唱准显得尤为重要。
        例如湖南文艺出版社《高考音乐强化训练,视唱练耳卷中》(以下简称《视唱练耳卷》)第37条。这条视唱以旋律二度进行为主,音符密集,情绪欢快,中间多次出现旋律小二度进行,如在第3、4小节出现了这样的旋律进行:。这两个小节旋律进行以二度为主,旋律流畅演唱难度不大。但是学生往往在在落音小字一组的g 时出现音准偏差。那么在演唱中如何把握小二度?用“抿”演唱,如何“抿”?它是一种收拢,可以运用音与音之间的倾向性,如两音。当旋律依次出现时,靠近唱,当旋律依次出现 时,靠近唱。同理,遇到其他旋律小二度时,演唱方法也是如此,只要微小的滑动,粘着前一个音,要像“磁铁异极相吸”一样演唱,将它们依偎在一起演唱。例如第37条,只要将第1拍中的最后一个音,在演唱时粘着小字二组c,用“抿”的方式向下丁点摩擦滑动,紧紧的吸附,用“磁铁异极相吸的感觉”演唱,便可精准的演唱旋律小二度。
二、用“打开”的方式演唱,把握音准。
        这种方法比较适合广的音程,如四度以上音程,也适合狭音程中的大二度和大三度,“打开”可以有“只是打开”和“远离”两种情况,。
1、稍稍打开。
        大二度和大三度是狭的音程,但是它同样适用“打开”的方式演唱,这种打开不同于广的音程的“打开”,大二度和大三度不具有高峰音程特征,一般也不是旋律高潮音程之一。这里的“打开”,只是相对于小二度和小三度“收拢”而言,是稍稍的打开。
2、远离
        这种方法适用广的音程,广的音程包括四度、五度、六度、七度和八度。例如旋律六度,当视唱中依次出现时,不能倾向于演唱,它不再靠近中央c,而是要远离,要将这两个音作为各自独立个体,两者不做任何互动和交流,演唱广的音程可以用大刀阔斧式的“打开”,特别是旋律六度、七度和八度。


三、用音响色彩调整音准。
        不同的调式类型,色彩不同。大调明亮,小调柔和,但是这里的音响色彩不是指整首乐曲调式调性的色彩,这里的音响色彩讲究的是音与音之间、旋律的下一个音出现时所具有的单个音的色彩。
        例如,《视唱练耳卷》第45条,乐曲为四拍子音乐,大量的附点节奏,大调式,乐曲的一开始便出现大六度的旋律进行。乐曲开头出现大六度,学生在演唱时会存在气息不足或情绪不到位等情况,于是在演唱这组大六度小字二组e时或许已经用上“打开”方式,但还会存在细微的差距,而这种差距不是音准不对,正是小字二组e色彩黯淡了,不够明亮。此时只需将音响色彩唱得明亮,这里的音准问题便可以轻松解决。
        用音响色彩调整音准还可以使用在音乐副歌开头部分。例如视唱练耳卷第42条,这是德沃夏克的《念故乡》,在第5小节出现,随着音乐的起伏,情绪的上扬,进入到第五小节后,音乐一笔拓开,旋律从中央c跳进到小字一组的a,掀起了音乐第一个小高潮,那么小字一组的a可以用明亮的色彩和饱满积极向上的情绪演唱,这样能够帮助到演唱者准确拿捏音准。
四、通过调整共鸣腔,控制音准。
        在声乐演唱中,会使用到头腔共鸣和胸腔共鸣,一般高音区以头腔共鸣为多,低音区以胸腔共鸣为主,视唱中也一样,但视唱中的共鸣腔练习更多的是要练习高低音区旋律大跳时共鸣腔快速切换的能力。例如《视唱练耳卷》第174条,这是一首乌克兰民歌,d和声小调,三拍子,旋律抒情,在第12小节的最后一拍进行到第13小节的第一拍时,音乐从小字一组b下行到小字组b,八度大跳下行,音区从中高音区急速转入低音区,,这个时候很多学生会出现声音哽在喉中唱不出,发出类似卡喉“呃呃呃“的尴尬声音。解决这个音的音准,只需将喉头快速下降,并迅速地切换成胸腔共鸣,就可以解决此时的尴尬。
五、找到一个、两个或更多的稳固音。
        找到一个、两个或更多的稳固音,固定住它的演唱感觉,这感觉包括口腔发声位置,共鸣腔以及音响色彩。在旋律演唱中若发生偏差,那么在稳固音重现时,能够重新调整音准位置,回到原来的调中。
        例如,《视唱练耳卷》第42条,德沃夏克的《念故乡》, ,第一小节到第四小节音乐围绕小字一组的的e进行,短短四小节出现了7次名。无疑,它就是这个乐句的稳固音,将这个音的发声位置,共鸣腔,音响色彩都固定下来。每一次出现时都认真思考,严谨演唱,那么这个乐句的音准即使出现偏差也不会太离谱。
        视唱曲成千上万,千变万化。它们节奏不同,旋律进行不同,调式调性不同,风格不同,因而在音准的偏差上会出现各种情况。演唱者需细致体会,仔细分析和研究。有时候调整音准也很简单,只要咬字清晰一点,牙关用力一些,情绪到位一些,音准就达到了。我们要善于思考,善于总结,要用好自己的身体,做到用脑视唱,高效视唱。
        参考文献《音乐理论基础》;出版社:人民音乐出版社;作者:李重光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