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舞蹈在小学舞蹈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1/4/25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36期   作者:  王荣花 王晓芳
[导读] 戏曲舞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王荣花 王晓芳
        宝鸡高新第二小学 731013
        
        【摘要】 戏曲舞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中国戏曲舞蹈文化普及到小学的音乐舞蹈教育中,既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也是当代少年儿童成长道路上的助推器。
        【关键词】   小学  戏曲舞蹈   体验教学  传承
        戏曲艺术是属于载歌载舞、说表兼重、兼蓄杂技的一种艺术形式。戏曲舞蹈是古典舞蹈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既解决了汉唐以来舞蹈传统的继承问题,又奠定了现代中国民族舞蹈发展的基础。因此,将中国戏曲舞蹈文化普及到小学的音乐舞蹈教育中,既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也是当代少年儿童成长道路上的助推器。
一、戏曲舞蹈的形态及身段特点。
        戏曲舞蹈是古典舞蹈的一种类型,分为“纯舞蹈”和“身段”两大类。“纯舞蹈”是剧中独立的舞蹈呈现,如唐明皇《秋夜梧桐雨》中的杨贵妃的“霓裳之舞”和安禄山的《胡旋舞》。“身段”是贯穿于戏曲角色言行始终的身姿、体态、动作具有特殊的表现力,包括程式性表意身段,指所有被规范、定型、并具有一定含义的舞台动作。如“起霸”(表现古代武将整盔束甲、准备上阵),“走边”(表现潜行),“趟马”(表现策马疾驰)等套路性动作,都具有较强的程式性和显意表意功能。其次还包括伴随性表演身段、情节性表现身段以及技巧性表演身段。这四大类身段在戏曲舞蹈的实际表演中,常常是水乳交融的。
        戏曲中的“做”和“打”,是称之为“舞”的。其每一个行动(人物的出场、行路、开门、关门、喝酒、思考、冲突、喜怒哀乐……)都是用舞蹈化的形式表现的。如《拾玉镯》中的喂鸡、做针线活等等,看来惟妙惟肖,但都是经过高度技巧化的哑剧性舞蹈。
二、舞蹈课堂中戏曲元素体验式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戏曲文化的渗透不仅可以通过讲解结合视频欣赏得到初步了解,而且还可以通过简单戏曲舞蹈动作(兰花指、圆场步、水袖功、翎子功)体验,来更加深刻的体会中国戏曲文化的魅力。
        1.旦角手型“兰花指”
        一般在戏曲当中旦角的手法为“兰花指”,但是在戏曲当中不同年龄的人物指出来的姿势还是有所区别的。如表现天真活泼小姑娘形象时兰花指就应当紧握着一些拳头,突出的一个食指就像花骨朵一样;如果表现少女形象花朵就要慢慢展开一点,就像含苞待放的花朵;中年妇女的手势就要像兰花一样全开了,指法要求庄严娴美一些,老旦采用青衣的路子,不能脱离兰花指的范畴。
        2.戏曲中的“亮相”
        亮相动作是通过形体造型集中而突出的,显示人物的精神状态,根据不同剧情及人物的需要亮相,有单人、双人及多人形式,有高矮、正偏、快慢之分亮相,根据各种不同的特定情节,如出场或下场时,一般动作结束后的短促的停顿,它是在表演过程中“动中之静”,但又不是绝对停止的“静”。亮相要求静中有动、蓄势气要藏、气韵连贯。它是利用动与静相结合的表演方法来突出人物形象,从而集中观众注意力的一种表演。


        3.“圆”的艺术特征
        圆是指戏曲舞蹈带有规律性的艺术特征。如在队形变化上的圆圈弧线,动作过程中的行云流水,缠绕画圆,表情姿态上的含蓄收敛。从整体上看,圆也包含了动作与动作之间的变化联系,浑然一体玉润珠圆;舞台位置调度上的照顾四面八方,适应上下左右高低、远近不同试点,以创造出圆满的整场效果等。身段要有太极拳的劲,使其身段来是大圈儿套小圈儿,身段都有圈。
        4.手袖功
        手袖功是戏曲舞蹈表演基本功之一。水袖本身是中国独有的,具有浓郁民族风格和表现力的戏曲舞蹈表现形式。水袖动作基本要领在于肩、臂、肘、腕等各个部位的协调配合。表演者可以应用水袖,做出丰富多彩的动作、舞姿,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例如笔者在戏曲舞蹈《百花争妍》教学中主要应用的是旦角的水袖表演,表现了婀娜娉婷,娴雅娇媚的青春少女形象。抖袖、绕袖、扬袖、翻袖都是戏曲舞蹈表演程式动作。它们是对生活中服饰整饬美化、夸张,可分为单、双舞之以此来表现不同的情绪和情境,起到表现人物形像,气质以及思想感情等作用。
        5.圆场步。
        圆场步是戏曲舞蹈步伐之一,作为腰腿功夫的基础,文戏里表示急忙赶路要用跑圆场;舞戏里表示彼此追杀,也要跑圆场,场步的步子有大、中、小三种,速度有慢、中、快之分。圆场行径路线有圆圈、直线、横线、半弧线、斜线、s 形、八字形等。跑圆场时,一手叉腰,一手单山膀,右脚尖向外微撇,勾脚面迈出,脚跟先跟着地,右脚迈步姿态同前,两脚不停摆动。跑圆场时,一般先慢随之加快。
        6.翎子功。
        翎子功又称“耍翎子”也是戏曲舞蹈表演基本功之一,翎子是传统戏曲中戴在人物发饰或帽子上,用雏鸡尾制成的一种饰物,长约五六尺。舞动翎子的动作技巧称“翎子功”生、旦、净、丑诸行当均练此功。翎子在表演中除了增加装饰美外,还要通过领子的各种舞动表达人物的复杂心情和神态。犹如戏曲舞蹈《小花旦》的学习中用到了戏曲中的圆场步及翎子表演,生动想象的表现了小姑娘“娇”、“活”、“真”的特点,小花旦的角色重点在表情、身段、科诨。服装颜色也趋于夸张、绚烂。在戏里代表着活泼、浪漫的小女子形象。
7.“身韵”的练习
        “身韵”突破了原有“身段”的动作定式,在发掘人体的表现力上充实和发展了形体表演的功能,使人体潜在的表现力得到了充分发挥,对于创造更加生动鲜明的中国戏曲舞蹈形象赋予了新的艺术手段。小学舞蹈课堂中可以适当的加入身韵的练习,由于大部分小学生对舞蹈的把控能力还不够成熟,需要学会怎么用气,才能更好的驾驭一个舞蹈,而“气”的学习从身韵入手是最为合适的,这是戏曲舞蹈中的精髓。例如,老师可以从最简单的《提沉》、《冲靠》元素开始给孩子们练习,把这些身韵元素融入在舞蹈游戏里配上一些比较流行的轻音乐,孩子们更易接受。同时身韵的练习要贯穿在平时每节课的训练中,身韵学好了,学生学会怎么用“气”了,舞蹈自然而然会变得有质量有美感。
        小学舞蹈课堂教学主要以“中国舞”教学为主心骨,“中国舞”作为我国舞蹈艺术中的一个类别,本身就是介于戏曲与舞蹈之间的混合物,也就是说还未完全从戏曲中蜕变出来,称它为戏曲,它已去掉了戏曲中最重要的唱与念;说它是舞蹈,它还大量保持着戏曲的原态。因此,中小学的舞蹈教师们在课堂教学中对戏曲舞蹈理论和动作口诀的直接借鉴,为校园舞蹈教育理论框架构建起了一个便捷的平台。如何让中国戏曲舞蹈更好地融入到中小学的舞蹈教育中,笔者正在一步一个脚印的探索实践,让戏曲舞蹈真正走进校园融入教育,达到德育与美育的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1]袁禾 .《舞蹈理论概念手册》.上海音乐出版社.
[2]金浩 .《戏曲舞蹈知识手册》.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庞丹 .《中国古典舞教学》.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作者:王荣花 王晓芳 宝鸡高新第二小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