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小学科学教育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策略

发表时间:2021/4/25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36期   作者:孙娜娜
[导读] 科学是小学课程教学的一门内容,

        孙娜娜
        滨城区玉龙湖小学     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256600
        
        摘要:科学是小学课程教学的一门内容,主要是因为科学与生活有紧密地联系,借助于科学教育,促使小学生加强对生活的感悟与理解,从而更好地学习好科学文化常识与科学规律。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应回归于生活,即为生活化教学过程,有效降低了小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学习,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对此,基于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现状,结合生活化教学理念,提出一些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素质教育
        引言:小学义务教学是每个学生受教育的基础阶段,是培养学生素质与能力的关键期。小学教育阶段实施生活化科学教育,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素养。对此,践行这一教学目标,小学科学教师应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按照学生认知的个体差异性,结合生活实际及多元化科学教学方法,促使小学生活化科学教学更加有效率。
        一、小学科学教育的现状
        传统应试教育背景下,很多小学科学教师忽视对学生素质与能力方面的培养,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没有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同时也没有重视生活化教学。并且,教学设计及方法较为落后,仅仅认为科学教育是传播科学知识即可。从生活实际来说,科学教育应促使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在自主探究和应用实践中,积累并总结规律。若教师依然采用“说教”教学方法,长此以往会影响学生科学兴趣,进而导致教学效率降低,甚至产生厌烦心理。科学教学中,缺少师生互动或互动机会少[1]。对此,教师不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也不愿意与教师交流或请教,进而无法顺利展开课堂教学。
        二、生活化教学特点及教育意义
        (一)生活化教学特点
        所谓生活化教学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科学与生活间的联系非常紧密,很多科学知识能够迁移使用在生活实际中。而生活也蕴含着真理,小学科学教育实施生活化教学,是提升科学教育的有效方法。开展生活化科学教育,应构建良好的教学环境,设计丰富有趣的科学实验等,以此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针对部分小学校,因科学课程教学资源有限,为实施生活化教学,让学生从生活理解与把握及与科学之间的关系。并且,实施生活化科学教学,能够体现出“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小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会并发现思考的力量,以及善于应用科学知识,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与动手实践能力。
        (二)小学科学实施生活化教学的意义
        小学科学是依托于经验的义务教育基础课程,课程设置目标在于通过科学现象,来促使学生在探究中培养科学素养。传统小学科学教育局限于课堂之内,学生在被动状态下,面对教材与封闭式教学环境以接受科学知识,并没有带领小学生走进生活,走出课堂。对此,小学科学教育实施生活化教学方法,将小学生从“书本教学”中带出来,多接触生活实际,从而来理解科学知识[2]。不仅如此,促使小学科学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构建生活情境来讲解科学知识,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发挥其动手实践与主动思考,进而拥有对科学知识的探索欲望,以此来提升小学生核心素养与能力。
        三、小学科学教育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策略
        (一)构建生活化教学情境,借助于实验理解生活现象
        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发挥其引导、研究者、促进者的角色及作用,与平等的身份来构建生活化教学情境,促使学生回忆、思考生活现象。在教学大纲与教材下,小学科学教师应将课本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设计并构建生活化情境,促使小学生发现与探索未知的科学,提升课堂的教学氛围。如“声音传播”一课中,教师设计教学情境,导入科学问题,促使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科学探究。

教师可以采用对比实验法,其中一个实验是利用固体传播声音,将两个不锈钢杯子用钢直尺连在一起,再用另一个钢直尺敲打其中的一个杯子,听杯子是否传播声音。第二个实验是,将两个杯子中间的钢直尺拿走,再进行同样的动作,来听其中的杯子是否传播了声音。根据实验,我们可知,第一个实验传播的声音明显比较大。可以简单总结为固体传播声音的效果比气体好。
        (二)导入生活化教学资源,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性
        为促使小学生活化科学教学顺利进行,教师应了解班级学生学情、生活习惯、认知习惯、性格特点等方面,并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找到科学教学资源,以生活化教育方式,来促使学生融入教学氛围,并逐渐养成科学发现与探究的习惯。教师在实施生活化教学中,应注重科学教学资源的丰富性,以及资源利用的多元化,让小学生从多角度看待并解决问题。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布置与学生认知水平相当或采用逐渐递增的任务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思维习惯,以问题为导向帮助学生从生活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素材,推动科学探究过程,让学生从中有所收获,即为认识、分析与掌握知识。对此,小学科学实施生活化教学策略,有利于提升科学教学的丰富性与趣味性[3]。
        (三)布置生活化科学探究作业
        素质教育的提出,教育工作应积极创新发展新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从生活实际中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对此,教师不能拘泥于课本教学,以及教具,如导管、吸铁石、量杯、等科学实验器材,也可以利用生活中较为常见的器具来完成科学实验及探究过程。也就是说,小学科学教育不应在“照本宣读”,而是营造一种轻松的科学研究氛围。课后,教师为学生布置科学探究作业,不限制学生第二天完成作业,而是学会动手操作与主动探索,并进行科学探究的学习记录。如,教师讲解“重量”内容后,可以布置“比较轻重”,以及计量单位的课后探究作业,一周后学生将学习探究结果进行课上交流讨论。并一定所有小学生上交的作业都是正确的,但是,教师可以发现学生是否在认真做作业,以及科学探究的思维活动过程,予以评价后,进行总结与纠正,利于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及应用。
        (四)组织生活化科学课外活动
        科学教师应还可以带领学生在校内进行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生活化科学探究的组织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安全为准则,以观察小动物或植物为例,从外观、动作、共同特征等方面予以研究。教师可以设计问题,如“蚂蚁吃什么食物?”“树叶都有什么颜色?”不同学生的答案千差万别,教师再加以引导,一步步地促使学生获得科学知识。
        (五)创新课程评价方法
        传统教学理念下的科学教育中,课程评价多以期末成绩为主,过于看重分数,从而造成小学科学评价的不全面。对此,教师在科学教育中,应体现出科学本质特征,基于新课改标准及素质教育的要求,重视科学探究活动的启发性与创新性,提升教学评价的新颖性,且利于锻炼学生科学思维,如过程评价法等。
        结束语
        小学科学教师应科学认识生活化教学的价值功能,即为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加强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究及学习兴趣,能够将科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教师可以在科学教育中,导入生活案例,以学生能接受的方式走进科学、感知科学,发现并探究科学的奥秘。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设计科学教育情境,以及创新其他教学方法,以此潜移默化地影响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其科学素养与能力。
        参考文献:
        [1]李莹洁.小学科学教育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0(A2):3-4.
        [2]杨军.信息技术背景下小学科学STEM生活化教学探究[J].中小学电教(教学),2020(12):54-55.
        [3]刘亚文.试论“生活化教学”在小学科学教育中的实施策略[J].考试周刊,2020(58):7-8.
        姓名:孙娜娜1984.08女,汉,山东滨州,本科
         研究方向:小学科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