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淞
空军航空大学幼儿园
【摘 要】学前心理学在学前教育专业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作为幼师来讲更是必须要掌握的知识。幼师在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时应当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例如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学前教育知识的掌握程度,尤其是可以将学前教育的相关知识进行应用,端正价值观。
【关键词】学前教育;学前心理学;教学
学前教育属于学前教育专业中非常重要的学科之一,该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了儿童主要的心理成长历程以及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规律以及如何对学前儿童的健康发展进行正确的引导等。由于学前心理学是学生所接触到的理论课程中的最早课程,该课程会在未来的学习中得到大量的贯穿。由此可见学前心理学课程的重要性,因此高校的学期心理教育始终都是学前教育教师一直都在思考的问题之一。尤其是很多的高校都以如何提高幼师对学前心理教学效果作为最终培养幼师的目标。但是根据我国幼师的发展情况来看,教师们往往没有发掘这一课程的重要性,还有一些教师觉得学前心理课程是不会在幼儿园发挥作用的,因此在对该专业的授课方法上并没有进行认真学习的。
一、学前心理学的教学目标
作为一门“理论课”,学前心理学教学中必然会包含大量的“知识”,使学生掌握儿童心理发生、发展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了解并掌握学前儿童发展的基本规律、年龄特征和个体差异;但是,通过“知识”教学,我们最终要实现的目标是,使学生形成科学的儿童观和教育观,掌握了解儿童、研究儿童的基本方法,产生对儿童发展相关问题的兴趣,形成知道了儿童的“特点”、就会思考相应的“措施”的思维习惯,并能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分析、解决学前儿童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1、授课教师缺乏专业知识背景
学前幼儿的学前心理教育的教师基本上都是学前教育和心理学专业为主。但是专业的学前教育学的教师并不具备十分丰富和扎实的心理学相关知识,因此这样的教师在对学前心理学的知识进行讲解时往往不能对其进行深入地讲解;如果这些课程的教师是由心理学的教师进行讲解时,则会因为这些教师对幼儿园相关信息的不够了解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2、课堂教学方式呆板,缺乏灵活性
学前心理学局域很强的理论性,课程的本身并不像其他课程一样直接,对于学前的小朋友来讲是具有一定难度的,为了方便教学有很多的教师都采用“填鸭式”教学方法也就是教师仅仅是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大量知识点的灌输,让学生对重要的知识点进行记录和背诵,但是学前心理学因为是一种理论性的知识,因此在进行教学时是非常忌讳这种方法的。而且使用这种填鸭式的教学,也会增加学生的不适应感,逐渐地使得学生对这样的课程缺乏兴趣,降低了学习的效果。
3、理论与实际脱节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的平均年纪都在16~18岁左右,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并不了解幼儿心理的特点,而且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采用的教学方法也是十分单一的,因此学生很难会在这样的授课方式下得到十分丰富的实践经验,也就不足以提升自身对该课程的应用能力和技巧。造成了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无法得到充分结合的局面。学生对学前心理学的学习也只能停留在无兴趣学习,无聊地为了考试而学习,最终也没有达到幼儿园对幼师的用要求。
二、如何开展学前教育专业学前心理学的教学
本文主要是结合学前心理学目前的教学情况和该专业所具有的特点等,要想大幅地提高学前心理学的教学质量,在对学前心理学教师进行培养时,重点需要对以下几方面进行,以提高教学效果。
1、增强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
教师是一个需要不断进步的职业,原地踏步就意味着退步。作为教师要不断丰富和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素养。学前心理学这门课程对教师的要求很高,既要有丰富的学前教育基础知识和实践经验,又要有扎实的心理学知识。所以想要教好学前心理学这门课程,教师更是需要不断的自我提升和完善,多利用课余时间提升自己的学前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素养,借助各种机会深入幼儿园教学一线,观察和了解幼儿、幼儿教师以及幼儿园,搜集和整理典型案例,运用心理学的发展规律进行分析,提升自身的教育实践能力。
2、结合实际,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
学前心理学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掌握有关幼儿心理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以及幼儿心理变化的原因,掌握各年龄段幼儿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以及相应的教育训练措施,为幼儿教育提供科学的心理学依据,解决幼儿教育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从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来看,教师应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联系实际,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同时结合多种教学方式,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学习学前心理学理论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实践,而不是知识的堆砌。作为一名学前心理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所教理论,让学生感受到这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通过各种教学方式把理论与学生未来的教学实践结合在一起,把理论与课堂联系在一起,增强该课程的说服力和吸引力。
三、增加学生实践机会
1、让学生准确理解和掌握心理学知识点
心理学类的课程对于学生来说十分陌生,想要学好学前心理学这门陌生而理论性又很强的课程,单靠课堂上大量的灌输抽象的心理学理论是远远不够的,也是达不到教学效果的,只会让学生感到厌烦、排斥。想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努力简化抽象的心理学理论,不能为教而教,要争取做到为理解而教,课堂讲授“要求甚解”。在教授过程当中,对于课本中一些抽象复杂的心理学知识,可在保留精髓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和具体化,让教材中的理论更易于理解,更有利于理论和教学实践相结合。对学前心理学的学习,并不是一味地反对识记,一些关键概念和重要理论也是需要记忆的,只是需要通过理解来掌握,而不是机械识记。
2、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
学前心理学中的一些概念、理论,如只依靠教师的口头讲授,学生可能只记住一些条条框框,对实质性的内容掌握的模棱两可,流于表面。想要让学生真正地了解幼儿,掌握幼儿心理,必须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理论必须要为实践服务,学习学前心理学就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指导未来的学前教育工作,实践可以让学生较早地进入角色,把在实践中观察到的情况带回课堂,通过分析、讨论,找出问题的症结和解决对策,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要积极地为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通过实践,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学前教育,加强作为一名幼儿教师的感性认识。
四、结语
综上所述,学前心理学在幼儿教学的课程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是作为一名合格的幼师来讲必须要掌握的教学重点。一般情况下,幼师在对学前心理学的课程进行教学时都是十分枯燥乏味的,为了提高教学的效果,有必要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利用提高学习兴趣的方法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参考文献
[1]郑丽芳. 浅谈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心理学教学研究[J]. 现代职业教育, 2016, 000(035):135-135.
[2]张宇婷. 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心理学教学策略研究[J]. 决策与信息旬刊, 2015(2):52-52.
[3]靳君梅.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心理学课程的教学研究[J]. 湖北农机化, 2020, No.239(02):126-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