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丽芳
河北省邯郸市邯山区聂庄中心校
小学“人文教育”旨在培养小学生人文精神、提高小学生的人文素养。它以人为本,以小学生的发展为核心,唤起师生间、生生间的尊重与和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崇尚,以达成学生的自我完善与个性发展,使教育教学最终成为教师与学生相互促进、同步互动、共同成长的乐园。
1.对小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性
人文素养的灵魂,不是"能力",而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这就是"人文精神",也可以说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的"德性"和"价值观"。它追求人生和社会的美好境界,推崇人的感性和情感,看重人的想象性和生活的多样化。个人的人文素养质量是个人健康发展的结果,是推动社会的人文素养质量的第一个台阶,是衡量“社会文明”的尺度,也是“社会文明”的标志。人文素养教育能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培育他们的民族精神,増强其精神力量和积极向上的感召力。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迫切需要全社会共同培育起一股强大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的培养要从民族的下一代抓起、所以,语文课堂就是培养学生人文情怀的重要阵地,给学生以情感教育和优秀文化的传播来保证学生拥有强大的精神竞争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强国梦而奠定坚实的基础!
2.课堂互动中人文情怀培养的欠缺
我在听课中发现,在一些学校很多课堂中的师生、生生互动交往、对话过程中缺乏对生命体真正的人文关怀和体谅,简要概括列举两点;①如语文课上的小组学习,停留在几人围坐一起,一两个学生独霸话坛,其他学生放任自流的简单合作的表现形式,缺乏真正的主体参与和对问题的共同探讨;教师匆匆组织,又草草收场,形式主义倾向明显。②语文课上,对于学生的发言,教师不能本着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只是频繁采取激励性评价,致使赞美之辞泛滥,渐渐埋没了学生的自我评价意识。教育家罗杰斯对这种没有人文情怀的学习状态,称之为“现代教育的悲剧”。现在政府也非常重视教师素养的提高,有关部门加大了对教师多种能力的培训力度,教师们也都用自己在培训中的所学所得在各自的课堂阵地上身体力行,探索采用多种方法对学生进行知识文化的传授 和人文道德情怀的培养。于是在语文课堂上,教师们开始关注学生学习时的情感态度,增加了学生个体之间的交流机会,小组合作学习顺势而为,应运而生,加上恰当且不吝啬的表扬、赞美和激励似乎也令课堂充满了“人情味”。
3.吃透教材,深刻体会文本中所蕴含的“人文性”
如:《文心雕龙》中所述:“情动而辞发。”作者在写文章时,必定是先倾注了情感才来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每一篇文章都体现了作者的人文性。作为语文教师,首先得自己去领会课文字里行间蕴涵的深刻的人文性,才能以此去影响并感染小学生。例如:我在执教《狼牙山五壮士》一课前预习时,有的学生将五壮士简单地理解成不怕死的英雄,在课堂的互动中又发现,还有部分学生将英雄理解为是一个不把生命当回事的人。我不禁大惊,于是我再次深究文本带给我们的人文信息。
在课堂执教时,我深解了文本所处的时代背景,提出了“为什么他们会不怕死?”这一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在有序而热烈的课堂互动中,学生们逐渐明白了五壮士们的英雄行为,不是他们不珍爱生命,那是他们真正热爱生命的大爱表现:牺牲小我、顾全大我,那是为了能珍惜更多人的生命,这是对生命的一种真正的热爱啊! 经过调查,95%的学生转变了对生命的看法,心目中真正树立起了五壮士的英雄形象。求真永远是求新的基础,尊重学生的多元反应和独特体验,只有建立在合情合理领会人文内涵的基础上,才能帮助他们理解高尚的人文精神,真正体现语文教育的人文性。
4.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与学生的时空距离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学生认识不全面。教学时,教师除指导学生认知文本中的时代背景外,还应指导学生用心去观察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再现文本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其如身临其境,以加深对文本知识的理解。如:教学《穷人》时,由于学生对渔夫、桑娜、西蒙的生活年代不了解,我就捕捉生活中"桑娜”一类的人,让学生感知封建沙皇制度和资本主义势力的种种罪恶,学习穷人淳朴善良的同情心和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这样文本内容与现实生活的有机结合,既是一种理解文本的方法,也是一种培养学生人文情怀的好途径。
5.构建发展评价,提升人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尊重学生的多元理解和独特感受。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徳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因此,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时应尊重学生的多元理解和独特感受,应以激励性的评价语言,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促成学生思想自由地交汇、碰撞、升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如:一位教师教学《白杨》,当一位学生说出“白杨一定在埋怨老天爷不公,把它安排在这样一个鬼地方。它哭得脸色(树色)都发白了,愁得脸上布满了深深浅浅的皱纹”时,教师弯下腰,抚摸着这个孩子的头,亲切地说:“你观察得真仔细,一下子就抓住了白杨树干的白、有裂沟这个特点。但是你看,现在,这棵白杨不哭了,它已经认识到了埋怨、哭泣是于事无补的,甚至会成为风沙嘲笑的对象。瞧! 它男敢地抬起了头,伸直了手臂,与兄弟们一起搏击风沙,守卫边疆,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这位教师的评价不但对学生的独特体验、大胆陈述予以鼓励、支持,同时也对学生的幼稚、不足予以引导,努力实现了“教学内容的价值体现”与“学生独特体验”的统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坚持“以人为本”,以课文为凭借,以生活实际为依托,把道德情操的培养放在首位,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受到思想的洗涤、情感的熏陶和美的享受,从而达到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
6.重视学生的语言训练。催化人文之情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言文字训练与人文教育是血肉与灵魂的关系,是语文形式与思想内容的统一,是语言文字工具训练与人文精神陶冶的综合。语言的工具性,只有与人文性统一,オ能焕发强大的生命力。语文中的人文性,也只有以工具性为基础,才能是有源之水,源远流长,才能更好地发挥语文育人的作用。
因此,首先要培养学生养成一种开阔的阅读视野与倾听、容纳一切声音的博大情怀。教师应多为他们提供、创造多来源的语言信息,让学生充分地倾听与阅读。让人文教育真正走进课堂,这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也是我们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始终遵循、贯彻并要达成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