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家才
广东珠光霭德教育教育集团 广东广州510627
摘 要:教育之爱,有其独特的品质与内涵。大而言之,教育之爱,是对教育对象生命成长与发展社会化与个性化需要的觉知;这种觉知的内涵有二:一是持久不变、历久弥深的情怀,二是完整而持续地把教育做正确的专业能力。“情怀+能力”,教师只有涵养了这样的素养结构,才能真正称得上爱教育和有教育之爱。
关键词:教育之爱 生命需要 生命觉知
“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关于教育的断语,想必每一个教育人都耳熟能详,并把她尊为整个学校或个人的座右铭。但如果对这种“爱”的品质与内涵缺少了哲学高度与深度的理解,学校或教师个人当下或未来的教育就会偏离教育之道,远离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正确方向,衍生教育异化乱象。
为行文方便,我们姑且把这个“爱”称为“教育之爱”吧。“教育之爱”自然是具备了其他人文维度爱的共同属性,但我想强调的是,她与生俱来的教育特质。本文尝试从哲学视域为教育者提供构建与涵养“教育之爱”的素养结构与途径,为“从‘知识核心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一些建设性思路。
关于“教育之爱”的论述,可谓灿若星辰,在此不再赘述;但总体看来,对其的定义、内涵与本质,还是缺乏深入的整体思考和明晰界定。“教育之爱”的理论缺少落地的力量,依然在最后一公里处徘徊。
那么,作为核心概念,“教育之爱”的本质内涵究竟是什么呢?我认为,“教育之爱”是教育者对教育对象生命成长与发展社会化与个性化需要的觉知。这种“觉知”的本质内涵有二,一是教育者对教育持久不变、历久弥深的情怀,二是教育者完整而持续、正确地做教育和把教育做正确的专业能力。“教育之爱”的这种觉知是“情怀+能力”的教育素养结晶体。
这里所指的“情怀”,是教育者源于教育的情与志、思与行的心智模式,既指向教育者对教育的理解、热爱、忠诚、担当与信仰的自觉意愿[1],又包括教育者把自身生命品质的蜕变提升过程与教育过程与日俱增、与时俱进融合的价值与情感依附,外显为一种“知之、好之、乐之”的行为状态,是不断产生困顿与突破困顿过程中的心流境界和超越困顿带来的高峰体验。
以上对“教育之爱”情怀维度的剖析与理解,超越了“教育之爱”道德维度的局限,赋予了教育专业的特质。
目前有不少学校或教师,对什么样的老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好老师存在困惑,认为“不粗暴、不体罚、不无理对待孩子孩子,恪守职守,诚诚恳恳,兢兢业业,安贫乐道,大公无私,孜孜不倦”[2]的就是好老师。殊不知这种歧义性的认知,只看到了作为人文之爱其他维度的共性,严重忽视了“教育之爱”之情怀的专业性特质。换言之,一个只有人文之爱其他维度共性的老师,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好老师,而仅仅是一个好人而已。“教育之爱”的情怀,是一种专业化不断进行时的人文情怀。
以上的分析告诉我们:一般性的人文之爱,是“教育之爱”的必要基础;专业能力,是教师把一般性的人文之爱转化升华为“教育之爱”的关键要素。既然如此,那么“教育者完整而持续、正确地做教育和把教育做正确的专业能力”(以下简称“专业能力”)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呢?个人认为,教育者的专业能力有着以下三个维度的结构。
第一维度是教育的觉知力。即教育者对教育对象当下和未来生命成长与发展的社会化与个性化需要的主动而精准的感知能力。教育的本质,就是生命教育。生命教育首先要求教育者必须要有“教育的对象意识”,体悟“生命的价值,就是人的全面发展(人的核心素养与潜力的全面发展和人的三维关系的全面发展)”,关注与体悟生命在各个成长阶段的社会化与个性化的实际需要,精准把握生命个体的成长发展节奏。并由此建立教育逻辑大思维和实践模式。
第二维度是教育的思考力。指的是对满足教育对象众当下和未来成长与发展需要的匹配教育整体解决方案的系统设计能力。教育的思考力,要求教育者对觉知到的教育对象成长与发展的多维需要进行研究、分析、综合与提炼,研究设计适合生命各个阶段发展需要的目标序列,教育对象需要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并根据教育对象的实际需要不断对课程进行适度再开发与重组,完善教育整体解决方案的匹配度,精准调适“教什么”。
第三维度是教育的变现力。这里特指正确实施匹配教育方案和把匹配教育方案做正确的实践执行力。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实践,再科学和精致的教育整体解决方案,都只能是教育实践的准备。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通过正确执行教育解决方案使之转化成为教育对象实实在在的成长与发展。教育的变现力,要求教育者要自觉从生命需要的高度,完成从“设计教”到“设计学”的根本性转变,通过校本教研,同伴互助,专家引领,设计并执行适合生命状态的教育方案展开过程、方式与方法,以及助力生命需要的多维连接的教育资源。
这就是教育之爱,如果没有这样的爱,就真的没有教育。
对教育之爱有了哲学理解和整体把握,就能建立“觉知生命需要,适合生命需要,满足生命需要,发展生命需要”的教育大思维。有了教育大思维,教育才能有大格局,方向不会偏,目标不会窄,步子不会乱,过程不会疲,教育生活不会囧。教育者方能知爱,敢爱,能爱,会爱。
参考文献:
[1]侯小兵,张学敏.教师专业发展的模型及其实践价值[J].当代教师教育,2012(3).
[2]张日华.道德爱与专业爱:教师爱不可或缺的双重内涵[J].江苏教育研究,2012(8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