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而有序 察而有思

发表时间:2021/4/25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36期   作者:罗颖
[导读] 观察是学习数学的好方法,更是学生思维的起点。

        罗颖
        四川省绵竹市紫岩小学校
        【摘要】观察是学习数学的好方法,更是学生思维的起点。在数学课程学习过程中,观察能力的培养贯穿始终。教师要多创造条件给学生观察的机会,注重对学生观察方法的指导和培养,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观察品质,使学生逐步发现知识、规律,从而学会科学地思维。
        【关键词】观察     兴趣     方法     品质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观察能力的培养贯穿始终,必须重视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因为学生的观察能力存在不少问题:1、观察与平常的观看相似,随意性大,只对观察对象的显眼部分感兴趣,观而无序,察而无知。2、观察满足或停留于大致的、笼统的的阶段,跑马观花,不善于作全面细致的观察,常会遗漏或忽视重点观察内容。3、在观察较复杂的事物或现象时,不容易看到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特征。4、部分同学观察记录的能力弱,观察的结果渗入了个人主观判断,缺乏科学性。
        那么,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呢?我认为可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善激趣、巧引导
        首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巧妙进行引导,用优美、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描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观察上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观点观察生活、发现问题。如:通过观察你了解了那些数学信息?你能把你了解到的数学信息完整地说一说吗?这样的过程,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也发展了学生的直觉思维。
        其次,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如我在上《找规律》一课时,一开课,我在黑板上写上1×1这个算式,学生观察着题,都觉得很奇怪,注意力一下就被老师吸引过来了;接着,我说:孩子们,猜想很重要。你们猜测一下,在这个算式下面我会写什么算式?(学生猜测五花八门)我接着板书11×11,在它下面接着写算式的话,可以写什么?还有没有第二种可能?……
        再次,学生兴趣转移快,观察持续时间短,如何保持学生观察的持久,这对教师过程性评价提出了考验。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鼓励学生主动观察,为学生创设获得成功的机会和条件,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通过观察发现定理、解决难题的事例,并设计一些富有趣味的练习,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分析,总结概括出概念,推导出公式,掌握特殊题型的解题技巧,品尝成功的喜悦,调动学生主动观察的积极性。
        二、善建模、巧用法
        首先,要引导学生在观察时把握合理的顺序,养成从整体到局部,从局部到整体的观察习惯。如在一年级教学《认识图形》中,先让学生把同类形状的物品分在一起。接着,让孩子拿出一个长方体形状的物体,用看一看、摸一摸、掂一掂等器官感知的观察方式,了解它的大概形状特征。接着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前到后的观察顺序,知道它有几个面,哪些面的大小是一样的;再出示一个与刚才不一样的纸盒,让孩子观察说说特点,强化认识长方体。让孩子对长方体的认识从具象的感知上升到抽象理性的认识。

并用类似的方法引导孩子认识正方体、圆柱、球,学生的观察由零散片面到集中全面,由杂乱无序到有条理,由初步印象到描述到比划,观察能力有了一次“质”的变化,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其次,要引导学生懂得观察的渐进性。既要观察事物表面的、明显的特点,还要观察内在的、隐蔽的特征;既要观察已知的材料,又要观察未知的、隐含的关系。例如,在教学“平移和旋转”,学生对平移图形的认识开始是初步的、不全面的,粗线条的,画平移后的图形更是难点。在这个前提下,必须指导学生细致地有序地观察方格纸上的平移图形,在一次又一次的观察中修订头脑中对平移图形的认识,加深对画图方法的了解,才能正确画出平移后图形。我设计了以下环节:(1)观察图形是向什么方向平移的?(2)你确定的图形的观察点在哪儿?(3)这个观察点平移了几格?(4)你是怎么数出来的?(5)谁还能像他那样数一数?(6)谁再来确定一个观察点,并数数它平移了几格?(7)用刚才的方法观察一个图形,并画出平移后的图形。通过这样有序的反复观察和仔细观察,加上操作和实践,培养了孩子细致的观察能力,加深了学生对平移图形的认识。
        再次,还要引导学生注意图文结合进行观察。低年级数学教科书上许多插图都配有简单的文字,学生往往容易被图画吸引,而忽略了与图画息息相关的一些文字。因此在教学此类题时,必须注意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不要忽视了文字的内容,“咬图嚼文”地理解,才能弄清题意,更有效地解决问题。
        三、善思考、巧拓展
        首先,要注意概括性观察能力的培养。观察的内容应结合学生实际进行适当的改进和拓展,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如在二年级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时,除了借助书上的插图,还可用简笔画加入学生生活中喜闻乐见的事物,这样既凸显了相同加数连加的实际现象,还有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乘法的意义,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
        其次,要注重学生发散性观察思维的培养。就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多样性的数量、数理关系中发现数量、数理演变的规律,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比如,有些数学题,教师可以对例题进行有目的、多角度的演变,调换命题的题设和结论,指导学生经过一题多变的观察和思考,在解题过程中开阔思路, 寻求多种方法解决问题,使学生认识到“办法总比问题多”。 以培养学生观察的分辨能力和灵活运用的能力。
        再次,要注重学生观察记录能力的培养。三年级的学生不太会记录观察的结果。他们大都喜欢用图画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和收获,有的将这记录和美术课的涂鸦混淆起来,花时间画上很多无关的内容、装饰;有的则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写了很多,但没有抓住重点。如教学“烙饼问题”和“鸡兔同笼”之类的课,有体验,更有观察。老师就应提前设计好记录单,培养学生科学观察和实验并学会认真记录的好习惯。记录内容要言简意赅,通过记录内容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判断形成理性的思维。
        总之,数学教学必须十分重视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要根据教学内容,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通过训练,使学生掌握观察的基本方法,具有良好的观察品质,逐步养成主动观察、善于观察的习惯,使数学教学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参考文献:《中学数学教育心理研究》《思维发展心理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