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长明
四川天府新区锦江小学 四川 成都 610213
(现状与困惑)在同行中,经常我们会听到同仁们的困惑,这些孩子教了好几遍,还是做不来,听课的效果太差了...试卷讲了就做还是做不对,一讲都懂...有时候会听到家长抱怨期末考试前孩子抄卷子做的现象。让人总是想起司马迁的名作-《史记》;更有同仁们感叹,现在的知识太活了,而现在的学生又学得太死;现在的书太难教了,好多考题都不是书本上的,感觉平时练的没啥指导意义,迷迷茫茫一大片....
这些现象的发生,我们总会道一句,是学生的知识没有掌握,孩子的忘性大,耍心大的原因,听课效果太差。其实是孩子的知识没有生成,没有生命的知识,哪有发展性的应用。基础为0,乘万个亿又如何?记得有句俗语:听到的是风声;看到的是现象;经历后的是故事。故事可以流传,现象和风声瞬时即逝。
(关键词)生成:百度上解释是生长和建构,是根据课堂教学本身的进行状态而产生的“动态”形成的“活动”过程,具有丰富性和生成性。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发展”却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这个过程中的因素和情景无法预见,也就产生出许多的生成性问题。生成可分为两种,一类是我们预设下的现象,另一类是我们不曾预设到的现象。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它强调课堂教学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固定不变、按部就班、机械僵化的教学模式,主张课堂教学必须构建生成性的探究性活动过程。把教材语言转化为生活语言,只有把对生活的理解和联系引入课堂,理解才会深刻,教材才会鲜活。让孩子们发声,让体验深刻。
生成性学习理论为生成性教学提供直接的心理学依据,随着生成性教学日益为人们所关注,生成性学习理论也为更多的人所了解、所研究。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心理学学家维特罗克对生成性学习模式进行了最早的研究,维特罗克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积极参与其中并非被动的接受信息,而是主动的构建自己对信息的解释,并从中做出推论。“他可能不理解教师讲解的语句,但他肯定理解自己加工生成的语句”。他认为学习的生成过程就是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已经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事件和脑的信息加工策略,与从环境中接受的感觉信息,即新的知识相互作用,主动选择信息和建构信息的意义.
发展,在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
而拓展在汉语字典的解释为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新的东西,是质量的变化,而不是数量的变化。我们要立足于孩子的现有发展区,着眼最近拓展区,学习才会循序渐进,步步为营,探究才会由浅入深,由表及里。
我们最直白的体会是凡是自己主动参与过的总是喜欢并且可以回忆的,而听过的,见过的总是印像不深。学习也是一样,如果孩子没有真正参与进来,你讲的天花乱坠,他总认为你是纸上谈兵,印迹寥寥。所以我们提倡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现在的课堂师生互动的时间多,生生互动的机会少,一为进度目标,二为课堂纪律和秩序;即使在一些公开课上,很多时候也是热闹地打一下卡而已,生生的碰撞也是在老师居高临下的指挥下进行,找到要的答案立马停止。表演大于探索。我们不担心机器像人一样思考,而是担心人像机器一样思考。
(方法和策略)小组讨论现在成为课改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但怎样提高讨论的有效性。
最重要的是老师要选择性提供材料,背景,时间,空间。把比较引入课堂,让体验大于灌输,把自由变成自律。
作业课:《我的周一故事》每一周,我都会安排孩子们在讨论中选择,在比较中思考,真正经历从一场头脑风暴中才开始一周的历程。
万事开头难,周一也见效。(我们很多老师感觉周一课堂状态很一般)周一的作业处理效果很一般。争强好胜是孩子的天性,也是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的源泉。所以我把周六,周日的作业让孩子们自己来更正,来统一。我不会给孩子任何一个答案的标准,只要求他们全情投入,讨论,谁说服谁,就听谁的,可以写,可以画,可以翻书,可以假设。有理,有据,有结。禁止我认为,我觉得。让事实说话,杜绝霸王评价。但是要记着,只要有个人不同意,这个勾就不能打上,四人一小组,循环不交叉,每个人都不是彼此利益的关切者,对你的小组的上家负责,也是对小组负责,更是对自己负责。小组错,应该全错,即使对也应该全对。不存在四人中两人对;两人错。所以要求讨论要充分,要照顾到每个人,对得起每一份答案。学困生要听懂会改,学优生要讲方法说服别人愿改,会改,能改。如果讨论完了,组员都还改不起,也找不了问题出在哪里,那么这个讨论是失败的,无效的,相当于是对答案让学生带着任务和目标去完成。
通过孩子的平等交流和心悦诚服的互动,这样的知识再现和生成,我相信知识更有生命力,而不是一个机械的死记硬背,模仿。存在感,认同感,和获得感和价值感油然而生。并且自己组织的语言一定是经过思考生成的。因为这些信息的获得和产生是他们自己主动构建生成的,源发于他们的生活和外部信息的积累和碰撞。这样的知识获得有生命力,更容易生根发芽。
学时课:我在讲授《负数的初步认识》时,我没有给他们一个结论式的语言,让他们死记硬背,而是通过个人寻找分享生活中的负一楼,在小组内,你一言,我一句的来补充,来完善,来质疑发现要确定哪一层为负一楼,同学们自己导出找到参照物标准—地面或者一楼,让学生自己说出0就在-1和1之间,及0只是正负数的分界线,那么0的另一个理解--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就自然而生。又通过温度计的认识,加深对零的理解的同时,也让孩子们学会对负数间,负数与零,零与正数,负数与正数,大小排序就有了清晰的认识,这种知识的生成是学生自然而然地发现生成,不是一味的要学生去记。通过参照物的提出,有的孩子会拓展到负数是个相对的概念,这就把知识变活了。
单元课《百分数的应用》,我们年级组,根据时间的生成性,确定了创意课例《用数学的阳光看双十一》,课堂上老师由“双十一购物节”这一学生生活中耳熟能详的话题引入,让孩子自己举证补充几种不同宣传方式(买四送一,打八折,满200送40等活动),了解成本,定价,利润的关系,引导学生小组内从优惠方案中学会发现,对比,取舍;再给定他们一定的购物任务,在买一买中自我发现各种方案的可取性和局限性,分享数学的快乐。每个任务单的设定和完成,既是知识的生成,又拓展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生活到书本,从书本到生活,生生不息。
(综述)有些东西不能靠我们老师的预设性生成,而是生生之间的互动发生。所以我们应该倡导和鼓励小组合作,大组分享,群文悦读。不要用眼前的目标和进度做理由,局限于格式,只要他们在围绕学习的主题在讨论,在专注倾听。给予他们再多的时间都是值得的。
教育是为人的发展服务的,人的天性就是好奇(特别是不同的观点和认知),好探究,好秩序,好分享。而分享的成功喜悦又促进新的探索动力。所以小组的共商共进的合作很有必要,有利于知识的生成,变无序为有序.从有序到无序.......这个过程也是发展。树立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这样知识得到发展,更有利于拓展,也有利于孩子面对智慧的碰撞。小组合作的学习,除了能让孩子生成,更能让孩子拓展。
经历即成长。生成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