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鹏
惠州市艺出好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516001
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当今社会的发展形式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发展态势,中国电影迎来了自己发展的“美好时代”,而中国的电视剧也迎来了自己发展的“黄金时代”,重要的一点是,电影和电视剧的编剧队伍在不断的壮大。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戏剧编剧队伍在不断的缩小。一些非常优秀的戏剧编剧由于某些客观的原因跳槽进入了影视圈子,而一些学习戏曲的后生们也为了生计选择了其他的发展道路。当然,也有一些赤诚的戏剧编剧仍然坚守在戏剧的阵地上,为我国国粹的传承和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关键词:舞台;戏剧编剧;重要作用
前言
从我国文学史的发展来看,戏剧的兴盛时代是在古代的元明清时代,成为当时的文学标志,引领着当时的文学风气。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沉寂,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一些戏剧作家才开始活跃起来,例如我们熟知的田汉、吴祖光等戏剧作家都开始参与到戏曲剧本的创作当中来,注入了新文化的文学元素。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的戏剧无形中带有了一定的政治色彩,成为了宣传主流意志的政治工具。众所周知,文学作品一般来源于现实生活,却又高于现实生活,其中不乏包含了一些批判性和警示性的意味。而批判意味的弱化会使得文学作品在深度上要会出现一定的弱化。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在20世纪后期的时候,文学发展出现了新的趋势,娱乐化和市场化的特点愈发明显,国家也开始了各种各样的文学评比,并设立了多种奖项。戏曲包括整个戏剧舞台艺术又开始背离戏剧文学的本质。戏剧艺术最大的特点是除了带给人们感官上的享受外,还能带给人们心灵上的震撼和感悟。因此,在当时的情况下,我国缺少的是真正的剧作家,并不是简单的编剧,这两者之间是有一定差别的。剧作家具备作家的意识,而编剧不具备这种作家意识。所谓的作家意识,指的是独立的个体对生命、对存在、对环境的独特的感悟和表达。大众可以通过观看或者阅读相关的作品独处生命的气象,单单依据舞台上的文学气质就可以做出准确的判断,分辨出此剧本是出自于哪位具作家之手。我们说作家、剧作家具有生命的气象,主要是指他们不管创作的是什么样的剧本,在内容上都呈现出一种独特的、特有的东西,是区别于其他剧作家独有的内在。
从系统论的理论角度来说,戏剧编剧学的软件和硬件系统具有紧密的关联性,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两者缺一不可。具体来讲,软件系统虽然具有一定虚的成分,但是它对硬件系统具有一定的制约、影响、决定性的功能等。戏剧编剧和戏剧舞台之间的关系,主要是指戏剧编剧要对戏剧舞台具有一定的了解和认知,只有对戏剧舞台具有一定的熟悉度,才能在戏剧创作过程中得心应手。某种意义上来说,对戏剧舞台的熟悉属于戏剧编剧学的软件系统的内容。
一、熟悉舞台的重要价值
一般来说,戏剧属于“场上文学”的范畴,并不属于“案头文学”的范畴。在戏剧剧本里,能够体现出它生命和灵魂的只有剧场性和舞台性。在剧本的创作过程中,是不能忽视舞台的。清代很有名的戏曲理论家李渔曾经说过:“填词之设,专为登场。登场之道,盖亦难言之矣。词曲佳而搬演不得其人,歌章好而效率不得其法,皆是暴殄天物。此等罪过,与裂缯毁壁等也。”此段描述,正好强调了剧本创作和舞台的紧密关系,而戏剧是否可以板上舞台进行表演,主要由两大要素决定。
其一,戏剧本身是否适合搬上舞台,也就是指戏剧本身是否具有舞台的特性。一般来讲,戏剧具有固定时间和固定空间的特性,要求剧本在遵循时间和空间高度集中的原则基础上,也不能违背虚实结合、明暗结合的原则,其戏剧结构以在舞台时空中组织人物动作(包括形体动作与内心动作)为基本任务。
其二,具备一定的观赏性,直接决定了剧本的剧场性和舞台性。戏曲理论家李渔也曾说过:“传奇不比文章,文章做与读书人看,故不怪其深;戏文做与读书人和不读书人同看,又与不读书人之妇人小儿同看,故贵浅不贵深。”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戏剧属于俗文化的范畴,不属于高雅的文化。戏剧同时也是一门时间艺术,剧情具有一定的连续性,观众观看要与之同步,不能像阅读文章或者欣赏画作一样,细细的进行反复的鉴赏,故此,剧本一定不能体现出“书本气”,只有具有观赏性的戏剧,才是好的剧作。
从一般意义上讲,剧本结构的设计主要侧重对观众的吸引力,被称为是戏剧艺术舞台上的“设计图”。剧本创作出来,是否适合呈现在舞台上,这里很关键的问题就是戏剧舞台实用性的问题了。不能完美呈现在舞台上的戏剧就像是缺少了根基,给人不实的感觉。因此,编剧们加强对舞台的熟知度,不仅有助于戏剧剧本的创作,而且有助于剧本高质量的呈现给观众,突出剧本的舞台性。
二、戏剧编剧熟悉舞台的可行性
真理的真伪,需要实践进行实际的检验。一些戏剧作家对舞台有深刻的认知和熟悉度,通过实践的证明,他们创作的戏剧剧本是成功的,深的观众的喜爱。这就充分的证明编剧熟悉舞台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田汉是我们观众都非常熟悉和喜爱的一位话剧作家,他成功创作了很多的话剧作品,例如《关汉卿》、《文成公主》等,他之所以取得如此的成就,与他早年间经常出入剧场,熟悉舞台是分不开的。我国著名的话剧作家曹禺,他也是早年间经常出入剧场,甚至亲自参加演出,具有良好的舞台熟悉度,正因为如此,才能够创作出一系列的经典之作,例如《雷雨》、《北京人》、《原野》等。戏剧创作也离不开对舞台的熟悉度,例如京剧大师欧阳予倩,他不仅是编剧,还积极参与戏剧的导演和演出,比如,《桃花扇》《宝蟾送酒》等剧目。京剧作家翁偶虹,在日常创作的间隙,也经常参与戏剧的演出,创作出了很多有名的剧目,有《锁麟囊》等。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说熟悉舞台对戏剧编剧的创作是非常有意义的,也是需要具备的一项基础功底。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戏剧舞台和戏剧创作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互为一体。在进行戏剧的创作时,作者要顾及观众的感受,不断的优化和调整舞台演出的氛围。长长期以来,戏剧的创作一直在改进,添加很多新的元素,力争为观众带来更多的观感体验。
参考文献
[1]杨军.谈编剧的剧场性思维[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12(04):28-32.
[2]许小燕. 当代戏剧编剧创作面对的挑战与建议研究[J]. 戏剧之家,2019(35):16-17.
[3]唐华刚. 当代戏剧编剧创作面对的挑战与建议[J]. 大众文艺,2016(01):268-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