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莉芝
滨海县天场镇中心幼儿园 224500
摘要:良好行为教育是人生教育的开端,也是幼儿园重要的教育内容之一,良好行为习惯主要包括品德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以及学习习惯等等。在幼儿阶段有效发展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这将会伴随幼儿的一生,助力幼儿的学习、生活以及事业有着更好地发展,使得幼儿终身受益。尤其,当代幼儿家庭多数都是4+2+1的家庭模式(四位老人、两位家长、一个孩子),这种家庭模式下避免不了过度溺爱孩子行为的发生,这也造成幼儿有着不同程度、不同方面的不良行为习惯,所以在幼儿阶段更加应该重视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幼师应该提高自己的教育站位,增强自己的责任意识,积极探索与开发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有效教育方法,为此本文将结合自己教育经验和实践感悟基础上,谈论自己的教学看法,希望为大家提供参考性教育价值。
关键词:幼儿园;良好行为习惯;方法研究
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良好的生活学习常规对孩子的一生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尤其在当代幼儿家庭多数都是4+2+1的家庭模式(四位老人、两位家长、一个孩子),这种家庭模式下避免不了过度溺爱孩子行为的发生,如:“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吃喝拉撒睡都由家长包办,幼儿被自己父母照顾的无微不至,同时幼儿还享受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疼爱,几乎都是有求必应。鉴于此,幼儿不仅会滋生各种不良行为习惯,而且自身动手操作能力比较弱,失去大量锻炼自己的机会,这不仅不利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形成,也不利于自身人格的塑造,长久以往,是无法正常融入新的环境。在幼儿园教育阶段,幼儿正处于各方面行为以及意识初步发展期,特别容易接受成人对他们行为训练,在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上,其效果性、其可塑性将会优于其他学段的培养,所以幼师应该把握好这一阶段良好行为教育的最佳时机,以下本文将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谈论自己的教学看法,希望能够对大家提供理论参考和现实依据。
一、幼儿卫生习惯的养成方法
在幼儿园幼儿卫生习惯养成教育上,不仅能够有效促进幼儿形成生活的自理性能力,还能够有效保护幼儿的身体健康,减少疾病发生的概率,初步帮助幼儿建立公共卫生的意识,有效促进幼儿社会性能力发展。因此,幼师根据幼儿入园的卫生行为上,通过自我一段时间的观察与总结上,提出相关的、针对性的讲究卫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方法。例如,制定卫生守则。幼师可以通过幼儿园班级卫生守则的制定,并且运用歌谣的形式传授给幼儿,这样通过幼儿的乐学识记过程中,增强自我的卫生意识。同时,幼师还需要通过室内张贴图案活泼、色彩鲜明、简单易懂的卫生知识宣传图画,将“饭前便后要洗手”“垃圾放进箱”“玩具要归位”等卫生守则以图画的形式展示出来,这样以环境实现育人的过程中,将会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功效,能够时刻影响着幼儿的卫生行为习惯建立,促使幼儿提高自觉意识,约束自己的不良卫生习惯,从而将会为幼儿打造一个干净、整洁、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以此有效保证幼儿卫生意识的初步化形成。再如,为了更好地促进幼儿卫生意识的建立,幼师要根据幼儿认知特点和参与兴趣上,编写相关的儿童歌曲,如《卫生歌》。这样儿歌促进卫生良好行为习惯上,将会降低幼儿形成的难度性,提升卫生行为习惯内化自我行为逻辑的时效性,减少良好卫生行为习惯的反复性。
二、成立家长委员会
家长作为幼儿第一任老师,对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有着直接性影响作用,当幼儿家长没有意识自我不良行为习惯,对幼儿造成的影响性,将会时刻阻碍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同时也会降低幼儿园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效率,造成事倍功半的结果。
为此,幼师应该成立一个家长委员会,能够形成一个知识性、交流性、育人性的分享社区,这样将会为家校联合教育提供一个沟通的桥梁,利于幼儿园幼师讲述关于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这样将会不断提高幼儿家长的教育意识,增强幼儿家长的责任意识,推动幼儿家长积极改变自己的不良习惯,或者能够在幼儿面前约束自己的不良习惯,减少家长不良行为习惯对自己孩子的影响。此外,幼师还要利用家长会、亲子活动上,与幼儿家长积极展开沟通,增强家校之间的沟通性,进而能够获得幼儿家长对幼儿园良好行为习惯教育的认可和支持,从而在家校联合教育合力上,才能为幼儿提供一个健康化的成长环境,助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快速养成。
三、发展幼儿的良好学习习惯
区域活动作为幼儿园实施教育的重要手段,其目的是给予幼儿自主学习的空间与机会,推动幼儿与材料产生互动,进而达到发展幼儿自主学习能力、学习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幼儿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幼儿未来学习打下扎实的学习基础。但是,由于年龄限制上,幼儿自身没有较强的学习自控力,学习过程中具有很大随机性,且没有可持续学习的耐心,所以幼师应该在实施区域教育活动上,加强师幼互动的教学效果,通过幼师与幼儿互动过程中,有效引导幼儿参与不同的区域活动,从而实现保证自主学习习惯及其他学习能力的协调化、健康化发展。同时,幼师还需要加强激励性教育,当幼儿参与一项区域活动,幼师应该积极鼓励幼儿、肯定幼儿,增强幼儿学习过程的正向化反馈,这样才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动力,提升幼儿主动参与区域活动的主观意识,从而更好地保证区域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
四、结合生活经验,改变幼儿不良行为习惯
对于幼儿而言,理论的说教是高消耗、低成效的教学过程。因此为了提升幼儿的理解能力,提升自我指导教育的说服力,加强幼儿的执行能力,那么幼师必然结合幼儿已知生活经验基础上,例如,幼儿在饭前洗手环节上,要不就是没有掌握正确洗手的方式,要不就是喜欢玩水或者与其他幼儿嬉闹。那么幼师可以根据前一段时间一部分幼儿总是感冒发烧,那么结合这个实际的生活案例,告诉幼儿给自己小手洗澡澡,是防止自己不会感冒,是对感冒在对斗争,只有自己好好给自己的销售洗澡澡,将会击败感冒这个敌人。这个生活化和趣味化的引导过程上,将会使得幼儿懂得洗手防止自己生病的道理,也将有效推动幼儿认真听从幼师的指示,开始认认真真的洗手。此外,为了防止个别幼儿没有听进去,仍旧是我行我素,那么幼师可以顺势而导组织幼儿开展吸收比赛,看看谁能够将自己的手背、手缝、手腕,洗得更加干净,从而在比赛氛围中带动全体幼儿积极参与其中,以此实现改正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
五、做好学生的好榜样
幼儿的生理与心理尚不成熟,他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基本都是空白的,尤其幼儿特别喜欢模仿大人的肢体动作,那么幼师可以根据幼儿爱模仿、爱表演的学习特点,做好言传身教的教育,为幼儿树立一个遵守纪律、爱好环境、尊重他人、和谐友善、讲究卫生的幼师形象,这样在幼师自我行为的约束与展示上,将会带动幼儿潜移默化的去模仿、去学习幼师的行为,从而实现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发展的教育目的。例如,在幼师巡视班级过程中,看到地面上纸团,一定是及时捡起来,然后丢到垃圾桶,这样身体力行的展示过程将会优于语言式的说教。当幼师跟家长群体以及其他同事交流过程中,要注重自己谈吐文明、举止有度,这样才能真正被幼儿看到眼里、记在心理,从而在自己与其他小伙伴交往中,幼儿也会无意识地学习幼师的相关行为。
总而言之,在幼儿良好行为规范教育的方法研究中,幼师应该立足以学定教的角度出发,根据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上,提出多元化的良好行为规范教育方法,这样才能提高自己良好行为规范教育的质量,进一步保证幼儿良好行为规范教育的协调化、健康化养成。
参考文献:
[1] 王茹.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探析[J].现代交际,2016(2).
[2] 何建琴.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研究[J].内蒙古教育,2018(12)
[3] 张颖.如何培养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 [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09):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