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燕
四川省南充市莲池幼儿园 四川省南充市 637000
摘 要:区域活动是幼儿进行自主游戏的活动,是发展幼儿社会性的重要途径,对幼儿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分为三个方面进行阐述,首先,描述了区域活动的含义及大班幼儿区域活动的特点;其次,分析了当前大班幼儿区域活动中存在的三个典型问题;最后,提出了提升大班幼儿区域活动质量的两个解决方案。
关键词:幼儿园;区域活动;自主游戏;开放区域
一、区域活动的含义及大班幼儿区域活动的特征
区域活动,也叫“活动区活动”,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引入中国教育界的一个新名词。区域活动分大区域和小区域。大区域,可指幼儿园室外活动区,多指“共享区域”,如全园体能活动区——或者多功能室等;小区域是指七大区域,即建构区、阅读区、科学区、益智区、角色区、表演区、生活区,其中七大区域覆盖五大领域,是幼儿一日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幼儿健康成长的微型社会。
大班幼儿区域活动与小中班不同,具有该年段独有的特征。小班主要侧重生活适应,因此生活区比较受到关注,教师在区域环境布设时会侧重娃娃家区域活动;中班,则介于两者之间,没有特别明显的侧重点;大班主要侧重自我成长创造性的发挥,因此益智区比较受到关注,教师在区域环境布设时会侧重益智区域活动。
二、大班幼儿区域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当下幼儿区域创设缺乏理论指导
根据《学前教育学》的相关理论可知,每个活动室的区域安排是有规律可循的,比如有水的地方应该临近美工区,安静的地方应该安排阅读区,并且阅读区和表演区不能挨着,避免阅读时被打扰等。当然具体安排那几个区域要根据年段、活动室大小而定,但内部逻辑是要根据《学前教育学》的相关理论来执行的。然而经过笔者的了解,当下的区域活动设置过程中,教师们根本无暇顾及这些理念,大部分是根据自身喜好和特长来安排幼儿区域的。可见当下幼儿区域创设缺乏理论指导。
2.当下幼儿区域界线过于明显
区域活动的空间范围可以根据儿童活动的需要延伸到教师的各个角度,甚至拓展到教室外的空间。例如,在进行建构区的设置时可以将建构活动区域分别设置拼插区以及搭建区等,可以选择将拼插区设置在室内,但设置时只在区域内放置上存有材料的矮柜,而不对区域设置明确的界限,想要参加活动的幼儿可以自己拿坐垫和选择建构材料,选择他们喜欢的地点。搭建区可以位于教室外,区域的设置主要由木质积木构成,并辅以其他废料,这种区域设置方式可以将根据活动需要而建设的区域范围扩展到教室内部和一些空闲区域。还可以在幼儿园的公共区域设立“共享区域”等,这种方式的时间探索不仅能够实现区域最大化的挖掘以及对空间的充分利用,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幼儿全方面健康发展。
三、选择适合幼儿活动
教师在大班幼儿,衍纸活动教学引导的过程当中,要选择适合幼儿衍纸的工具,使幼儿能够将纸条剪成各种形状。并且利用各种姿态的直卷,提高幼儿的学习积极性是幼儿能够更加便捷的进行衍纸活动,降低幼儿在衍纸过程当中的操作难度。教师要多与幼儿进行沟通和交流,了解幼儿的兴趣爱好以及学习特点,使幼儿能够更好的跟随教师的引导来进行衍纸的学习。教师也要引导幼儿进行活动工具的选择,启发幼儿寻找适合自身的卷纸工具。例如吸管、铅笔等器物,教师在引导幼儿选取工具的过程当中要注重利用工具,将纸条固定在器具上,然后让工具进行旋转,通过选取的工具粗细不同,旋转出来的纸条也各不相同。教师在引导幼儿利用固体胶进行固定,提高幼儿的操作熟练度,使幼儿能够进行熟练的练习,有效的增强幼儿的课堂参与热情,激发幼儿的衍纸积极性。
1.完善的衍纸技巧,提高幼儿的学习主动性
教师在衍纸活动教学引导的过程当中要根据动作熟练度以及课堂参与热情来进行教学策略的创新和引导,使幼儿能够掌握基本的衍纸技巧,提高幼儿的熟练度,增强幼儿的课堂参与热情。教师在给幼儿不同颜色的纸卷让幼儿进行精细的搭配,提高幼儿的学习热情使幼儿能够更好的,在教师引导下进行卷纸训练。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来进行辅助教学,播放一些精美的衍纸艺术作品使幼儿进行观看和学习,有效的提高幼儿的学习主动性,使幼儿能够深受感染,提高自身的课堂参与积极性。教师在衍纸引导的过程当中要使幼儿在做小纸卷时做到精细细致,再卷大纸卷时要做到精简大气,使每一个纸卷都能够赋予幼儿的细心和耐心提高衍纸艺术的高效性和完善性。教师也可以利用衍纸活动来细分活动内容,使幼儿进行小组的搭配。并且合理的进行分工,每一个幼儿的工作范围不一样,有的幼儿负责卷纸,有的幼儿负责粘贴,则有的幼儿负责构思,使每一个幼儿都能够投身到衍纸活动当中提高幼儿的课堂参与热情,增强幼儿的课堂参与积极性,激发幼儿的学习主动性,使幼儿在活动当中进行成长和提升。
2.利用开放性的衍纸活动,提高幼儿的想象力
教师在衍纸活动当中要摒弃传统教学观念,以幼儿作为教学的主体,多给予幼儿充足的课堂时间,让幼儿进行自主的探索和活动,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教师也要站在幼儿的角度来进行问题的思考。教师也要在活动开始的阶段,由简单到复杂的引导幼儿进行坚持活动的探索和学习使幼儿能够掌握一定的活动技巧,激发幼儿的学习主动性,增强幼儿的学习热情。例如教师在活动开始的时候可以通过引导幼儿作出不同的纸卷,并且将不同颜色的资源互相搭配,提高幼儿的学习主动性,增强幼儿的学习技巧。然后教师再逐步的引导幼儿进行自主的操作,使幼儿能够根据图片的显示来制作相应的作品,增强幼儿的创造能力。教师也可以给予幼儿充足的时间让幼儿发挥自身的想象,来创造相应的衍纸作品,提高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幼儿的学习热情,过程当中细致的观察幼儿的活动状态。
四、有效开展晨间户外体育活动
1.科学划分户外活动场地,提供适合幼儿的活动材料。
首先,我们应根据大班幼儿的身体发展规律特点、幼儿园各个活动场地的特点、以及幼儿需要进行锻炼的部位等合理划分活动区域。例如,笔者所在幼儿园根据大班幼儿的身体特点和幼儿园活动场地的特点,将活动场地分成钻爬区、球类区、跑跳区等。其次,根据大班幼儿的能力差异以及兴趣的不同投放适合幼儿发展的材料。大班幼儿喜欢挑战性的活动,一些对动作技能有要求的材料更适合提供给他们。例如,跑跳区,我们准备了高低不同的桌子。幼儿能根据自身的兴趣点和能力选择材料,这样每个幼儿都能得到均衡发展。
2.制定晨间户外体育活动常规。
为了确保幼儿晨间户外体育活动的时间,我们要求大班幼儿每天早上不迟到,7点50分之前必须入园。为了确保幼儿晨间户外活动能有序开展,活动前我们让幼儿熟悉活动场地,活动时要求幼儿遵守体育活动常规,活动后要求幼儿收拾器材,建立良好的活动常规。例如,在幼儿进入平衡区时,我们会先让幼儿了解平衡区里提供的材料:高矮不同的平衡木、沙包、矿泉水瓶以及活动区设置的箭头所表达的含义,然后再让幼儿自主选择器材进行平衡练习。当幼儿没有按照平衡木所标识的箭头方向进行平衡木时,教师会及时提醒幼儿看箭头活动。音乐响起时活动结束,让幼儿互相合作整理场地器械。
总而言之,通过以上对策的实施,晨间户外体育活动效果明显提高,有效促进了幼儿身体的发育,增强了幼儿的体能,提高了幼儿适应环境和抵抗疾病的能力。笔者所在幼儿园大班幼儿的出勤率明显提高,幼儿的规则意识、交往能力、合作能力以及创造和想象能力,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肖珍.大班幼儿区域活动教学改革探析[J].教育实践与研究(C),2015(04):43-44.
[2]张萍.中、大班幼儿游园式户外体育区域活动探索[J].东方宝宝(保育与教育),2014(Z1):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