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节奏创编的路径分析

发表时间:2021/4/25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17卷34期   作者: 黄淑琳
[导读] 节奏是音乐的要素之一。

        黄淑琳
        资溪县实验小学
        【摘   要】节奏是音乐的要素之一。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可以说是建立在对节奏的准确理解与把握之上的,但节奏又是音乐学习的一大难点。因此,教师要通过不同路径展开对音乐节奏表现和创编的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化难为易,去繁存简,提升节奏教学的活力。
        【关键词】音乐;节奏;表现;创编
        在音乐课堂的节奏教学中,由于形式单调、方法简单、内容单一,学生容易出现体会不深、兴趣不浓的现象。对此,教师应从学生出发,综合生活经验,表现节奏;激发学生想象,创编节奏,让学生在别样的教学情境中感受音乐元素,走近音乐,爱上音乐。
        一、综合生活经验,表现节奏
        “永远在发展中,在形成中,在流动中”——德国音乐教育家奥尔夫这样来形容节奏教学。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主题节奏展开教学,并综合生活经验,在音乐课堂上把节奏表现出来。
        教师要将教学的实际需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让学生以直接的生活经验为支撑,对知识进行主动建构,进而理解、掌握节奏知识。
        运用沉浸体验式游戏教学远比按部就班的传授收效更加明显。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抓住低段学生好玩、好动的特点,用沉浸体验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让课堂变得活泼灵动。
        例如教学歌曲《小鸡的一家》,教师在导入部分设置了到农场游玩(观看视频)的情境。学生听到了各种动物的叫声,并在聆听后模拟各种动物的叫声。如牛( mou - ),鸭(gɑ gɑ),小鸡(jiji jiji),母鸡(ge ge dɑ),公鸡( wo wo wo)等。学生惟妙惟肖的模仿表演使得单一的节奏变得生动形象,音乐课也由此充满了生气。
        课堂的画面感、音乐感都能唤起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其强烈的表现欲望。所以,教师要从关注学生的需求出发,进行多手段、多元化的教学设计,将生活融入课堂,让课堂更加形象多彩。
        二、激发学生想象,创编节奏
        节奏的表现需要身体和大腦的有效合作。教学中,教师要创新教学举措,善于把难的节奏简单化,把生僻的节奏生动化,把教材中的节奏生活化,使学生喜闻乐见。同时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引导他们在给定节奏的基础上运用多种方法表现节奏,提高音乐课堂的实效性。
        (一)模拟节奏
        学习大都是从模仿开始的。婴儿从呱呱坠地就开始了一生的模仿之路。音乐领域的学习和创造也是如此。学习音乐,其中的“学”可以通俗地认为是模仿,“习”则可以看作是音乐实践。因此在音乐学习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模仿运用节奏。
        1.“你问我答”说节奏
        简单来说,节奏问答就是重复教师的节奏,具体可以通过各种游戏来进行。比如教师读出节奏或用乐器敲出节奏,学生通过嘴念、拍手、拍肩或其他简单的动作来表示。
        例如教学歌曲《不再麻烦好妈妈》,中间部分需要学生自编歌词,教师先问学生“你会 做什 |么 - |”,学生回答“我会 扫 |地 - |”“我会 擦桌 |子 - |”。教师评价说“你真 厉 |害 - |”。在此过程中,教师的语言和学生的回答时刻都围绕着同一个节奏。教师还可以用琴弹出主要节奏,并在中间要求学生反复练习或用自己的语言重复刚才主要的节奏。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状态积极,学习到位,又有创新,在快乐的问答中自然地学习了节奏。
        2.边听边找写节奏
        节奏能体现音乐的韵律和风格,因此,许多舞曲都有固定的舞步节奏。这些节奏紧扣音乐风格。教师可以抓住典型的节奏进行拍手、律动、乐器伴奏等活动,引领学生快速地走进音乐情境,充分体验音乐形象。


        《新疆舞曲第二号》是根据新疆民歌的主题写成的具有民族风格特色的钢琴独奏曲,最能体现这一风格特色的节奏就是“X.X X X│XXXX X X│”。在初听音乐时,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聆听音乐中反复出现的一个节奏型,并说说这个节奏模仿的是哪一种少数民族乐器的演奏。然后出示新疆的手鼓视频,带领学生认识手鼓及演奏方式。学生找出节奏型后写出节奏,然后根据声势进行左右手拍腿的动作练习,拍手表示“咚”,拍腿表示“哒”,“X.X X X│XXXX X X│”这一节奏表现为“咚.哒 哒哒│咚哒哒哒 哒哒 │”。然后学生随着乐曲的第一乐段拍一拍节奏,唱一唱第一主题,边唱边拍,进行表演。在最后完整聆听乐曲的环节,教师用新疆典型的乐器手鼓进行伴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听一听、写一写、拍一拍等活动,深刻体会了新疆音乐的动感韵律和特色风格。
        3.发挥创意变节奏
        变节奏指的是对一种节奏进行适当的改动,但是其精髓不变,由此让学生感知节奏表现所带来的独特体验。
        在省特级教师音乐教学展示暨2007年杭州市音乐教学专业委员会年会中,笔者曾经观摩了一节以歌唱为主的音乐课,执教的是杭州市胜利实验学校的吴瑶香老师。课伊始,吴老师拿出了几只纸杯,一只只排列在桌子上,让学生看着纸杯拍节奏。随着纸杯位置的变动,吴老师创造出一系列新的节奏:由“X  X  X  X |”变为“X  - X  - |”,由“X  X  X  XX |”变为“0  0  0  XX |”,由“XX  X  XX  X |”發展变化为“0X  X  0X  X |”……由此,歌曲教学中的节奏难点在巧妙的节奏游戏中迎刃而解,歌曲的旋律在循序渐进的节奏练习中不断被学生接受。所有的听课老师都对吴老师过人的教学智慧惊叹不已。学生感受节奏的魅力,循着节奏的踪迹,熟悉歌曲的旋律,课堂效果明显。
        (二)创编节奏
        自主创编节奏可运用人声、语言、乐器、非常规音响等进行,教师带领学生创编节奏、节奏短句及节奏故事等,给学生提供创造的空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1.自制乐器——寻找合适的节奏发声器
        自制简易乐器具有较大的教育价值。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学生通过自制节奏乐器,可以全方位获得在音乐的节奏、速度、力度、情感等方面的体验与经验。
        例如在学校举行的“六一”音乐比赛中,五年级某班学生表演的是口琴吹奏。有些男生用自制的打击乐器来伴奏,如饮用水桶、筷子、米沙等,创造出独特的音响效果给歌曲《可爱的家》伴奏。这次演出的效果极佳,伴奏充满创意。这也说明在使用不同的乐器时,应合乎演奏规律,才能创造出动听的节奏,产生最好的音乐效果。
        2.创编故事——探索合适的节奏表达法
        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是学习节奏的终极目标。当学生具有节奏技能的基本储备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创编节奏,激发其创作动力。例如六年级一位女生创作了《井底之蛙》,如图1。
        这一作品具有较强的节奏感,歌词具有一定的故事性和寓言性,表达了学生对井底之蛙这一形象的理解。该学生还把自己的作品(由教师修改过)演给同学们看,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学生在音乐学习上有更多的获得感,更高的成就感,也就有了更强的学习自信心。
        音乐与生活息息相关。教师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支撑,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创编节奏,体现了音乐与生活的融合。此外,多样化的节奏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给学生带来了多样化的节奏体验。学生在别样的教学情境中感受音乐元素,进一步走近了音乐,爱上了音乐课堂。
        参考文献:
        [1]黄伊斯.论小学低年级音乐节奏教学[J].第二课堂,2020(01):32-35.
        [2]武鹏.小学音乐课堂中的节奏教学探究[J].音乐大观,2013(07):10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