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珍
陕西省西安经开第一学校
摘要:美术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化,让美术学科的总体教学目标从工具性向人文性转变,因此单节课程的目标也跟着发生改变。笔者作为一名小学美术老师,认为应该积极践行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科学解读素质教学目标,并结合以往教学的不足,辩证看待知识和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尽快成长为具备综合美术素养的人才。
关键词:小学美术课堂、素质教育、教学实践
当前美术学科的素质教育理念,深刻呈现出“手脑合一”的教学思想,重点在于促进学生实践与思维意识的协调发展。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与调研发现,目前的教学资源较以往更加丰富与智能化,是切实践行素质教育的最佳时机。因此笔者在本文中重点研究如何利用现代教学设备与理念,来进一步改进小学美术课堂的结构,助力学生的长远综合发展。
一、创设趣味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伟大的戏剧家莎士比亚曾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可得益”,这句话直接点明了学习兴趣对于个体接受新知识的推动作用。假如学生在学习时,始终保持丰沛的学习激情与兴趣,那么他们就会积极调动自身的大脑思维,集中一切注意力去接受新知识的滋养。基于这一客观事实,笔者认为,为了实现小学美术课中素质教育的目标,首先要做的是为学生创造有趣的教学环境,使他们沉浸在其中感受充满人文意趣的氛围,更好地体悟美术学科的时代价值。同时,创造有趣的教学环境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本知识的大体内容,帮助他们减少心理预期上的难度并建立学习信心。
二、巧用现代教学设备,培养学生艺术视野与图像识读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变革,当今强大的教学设备拥有着智能化的功能特性,为小学美术教师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也为课堂提供了不断的动力。众所周知,美术是一门人文意蕴与视觉魅力并重的学科,因此其教学离不开生动的视觉展示。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一系列现代教学设备,可以切实摆脱时间和空间上的桎梏,使儿童的艺术视野触及来自世界各地的民族文化与经典作品。如今,常用的教学设备包括多媒体、投影仪、触摸屏白板、电子教鞭系统等。这些工具具有自己的功能,有些是方便学生播放影音视频资料;有些是便于师生沟通和展示;有些是利于教师进行细致的课件分析与对比。此外笔者认为,要积极响应素质教育的理念,首先必须提高学生的审美层次,让孩子们明白什么才是艺术的真谛。其次是要切实培养学生图像识读的能力。只有让小学生掌握如何观看和欣赏图像,才能为其该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奠定基础。
例如笔者在教学《中国绘画作品欣赏》一课时,便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纪录片《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中的《东西对望》片段,旨在通过镜头解说来引领学生发现东西方绘画在材料、绘画理念、绘画发展路径上的迥然不同。然后结合接下来的记录资料与触控白板上的图像,来为学生呈现朱耷与徐渭的水墨文人画,并引出东方绘画“重神轻形、唯心肆意”的创作理念。最后将重点放在“如何通过中国水墨画的学习来提高提炼概括能力”上,尽可能培养学生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与神态的能力。
三、组织创意美术实践活动,提升学生创新意识与美术表现力
俗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强调了实践对验证、巩固和运用理论知识的重要性。个体一旦获得了理论知识,就应该准备相应的实践活动,运用已经掌握的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美术是视觉艺术,任何美术作品其实都在投射着创作者自身的艺术经历与所见所闻。可以说,艺术家们正是通过丰富多彩的制作形式,来将脑内的意识转化为物质。在当今社会,创新和艺术独创性是艺术界不可战胜的准则,也是社会对美术人才的期许。小学美术教育也在不断与时俱进,调整着教学模式与理念,因此教师应积极组织学生进行创造性的艺术实践活动,在实际创作中,检验学生在题材与形式上的创新意识,考察着构图与造型的绘画基础,深入提高孩子们的艺术原创力。
四、完善学生评述机制,综合发展学生文化理解力
教学理论的讲解与实践固然重要,但小学美术教师还要认识到评述体系的重要性,并以此来构建一个能够为学生进行检验与反思的标准。小学美术阶段的评述机制,要以更加全方面、多维度的艺术视角来培养并挖掘学生的艺术潜力。同时,综合性评述机制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还能够从侧面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其明白“画得像”并不是判断美术好坏的唯一标准,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文化理解力,全面培养包容的大美术观。此外,教师还要注意把握三维目标并重的理念,要善于鼓励学生、引导学生,不片面采用单一的评判标准来制约孩子的想象力与艺术风格,我想这也正是我们小学美术教师的使命所在。
五、总结
在现代社会中,人才必须具备充分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有关教育部门正在积极调整教学目标,并要求学校和教师科学地转变教育观念,使教学更适应当代社会的实际发展需要。作为小学美术老师,笔者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改进教学概念和教学方法,切实提高了小学生的美术基础知识,以使他们能够“以不变应万变”,将美术知识举一反三。
参考文献:
[1]齐健李秀伟.活动建构——创新教育的教学革新[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
[2]靳玉乐.合作学习[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3]高向斌.走向合作性教学[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