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泽华
山东博兴县第三小学
摘要:道德与法治这一门学科与生活实际具有紧密的联系,学科中无论是道德还是法律的知识都是学生需要了解和掌握的,因此这门课程具有开展生活化教学的优势。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采用生活化的理念进行教学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新趋势。因此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灵活的运用各种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将知行合一的思想贯彻于教学中,从而最终达到学生综合素质显著提升的目标。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方式;小学;道德与法治;应用策略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感和法治意识的学科,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多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难以达到提升学生认知的目的。因此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运用生活化的元素及教学设施来提升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认知,从而实现教学效果的显著提升。
一、生活化教学模式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
在过去的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这一门课程一直不受到教师的重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只是粗略的讲解,教学的方式往往缺乏相应的创新性和趣味性,导致了学生对于此课程学习的兴致不高,对于教学的内容不容易理解,进而导致了学生学习的质量越来越差。借助生活化的教学模式,教师就可以将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变得具体化和生活化,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促使学生更高效的掌握教学的知识点。同时教师将教学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相联系,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教师借助生活中的案例及相关的实践引入到课堂的教学中,使学生能充分的感受到教学内容在生活中的应用,有效的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道德素养,从而促进了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及综合能力的发展。
二、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在小学道德与语法教学中的应用措施
(一)生活化教学素材,丰富学生的学习感受
小学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本身是一门关注学生成长环境、身心发展需求及情感诉求的学科,教学中的部分内容与生活息息相关。为了使生活化的教学理念及思想更好的应用于生活中,教师应该充分的整合教学的内容,将学生生活化的事物及现象以及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引入到教学中,让学生透过生活化的事物更好的理解教学知识。例如:在进行《空气清新是个宝》一课的教学时,教师首先在课前准备了:《一周空气质量表》、《空气污染调查表》。同时为学生布置任务做好调查准备:调查自己家或学校周围的工厂:厂内有多少烟囱?冒出的烟是什么颜色的?有什么难闻的气味;观察家或学校附近的某一地点:数一数10分钟内大约有多少辆车经过?有没有扬起风尘?有没有烟排出?排出的烟是什么颜色,什么气味?还有其他的什么发现。让学生分析一周内空气的质量:天空是蓝色的还是灰蒙蒙的。在课堂的教学时教师首先为学生出示人们在公园晨练的图片,并对学生提问:为什么人们喜欢在公园中晨练。学生回答:空气好、环境好。教师给予学生肯定的回答,教师:看来大家都喜欢清新的空气、优美的环境,它不仅能使人们心情愉悦还能使人们神清气爽。但是我们身边的空气好吗?接着教师给予学生出示课前准备的空气质量调查表及学生的统计表进行展示,让学生观看使学生明白空气污染就在我们身边,同时教师为学生展示,因为空气污染对于人们身体带来的危害:尘肺、哮喘等疾病。同时让学生观看国家防治大气污染都做了哪些努力,需要我们在生活中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教师借助生活化的素材与学习的内容进行充分的融合,学生对于教学的内容更容易理解,对于课堂学习的顺利进行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生活化教学情境,引起学生情感共鸣
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设置生动、直观的课堂情境,能极大程度的摆脱以往课堂中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
在课堂情境的感染下深刻的感知教学的内容,促使学生在情境的渲染下更为深刻的理解教学的内容。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该从生活化的角度来设计教学的方案,并以此来提升自己的学习体验,在自主体验及探究的过程中引发自身的情感共鸣。例如:在进行《少让父母为我操心》一课的教学时,教师首先带领学生观看各行各业辛勤劳作的工作者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工作的情景,接着教师对学生提出:这些职业中有没有你们的父母从事的职业,部分学生纷纷举手回答。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来谈论自己父母的职业,并说出自己父母有没有在家加班的情况。同时对学生说出;你们的父母除了白天工作后回家后还会干什么?学生纷纷说出:妈妈做饭、爸爸监督我完成作业,有时候还会干家务活,有时候去照顾生病的奶奶……接着教师对学生说出:你们是不是发现父母每天比我们起的早,睡得晚,除了工作还要照顾我们是不是?那你们最近父母有哪些变化?学生说出:我妈妈有了几条皱纹,爸爸比原来头发少了点;妈妈的手变粗糙了……学生讨论完毕,教师引导学生观看课本上的图片,并让学生说出自己的体会。同时教师让学生阅读“阅读角”中的内容,让学生思考:你从哪些感受到小鹏爸爸的辛苦?你也有过类似的体验吗?你是从哪件小事、小细节当中发现爸爸妈妈很辛苦的?教师说完后,带领学生观看校园中的门卫爷爷在巡逻的情境,观看路边交警叔叔指挥交通的情境。接着教师借助思维导图为学生展示父母一天要工作的事情后,对学生说出:我们怎样才能让父母为我们少操点心呢?教师为设计父母的一天的思维导图,并让学生思考在这一天中怎样才能减轻父母的负担,为父母分忧。同时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引导学生积极的改善自身的缺点及不足,做个懂事的孩子就是在很大的程度上为学生减轻了负担。同时引导学生设置为父母分忧的表格,引导学生回到家中去执行。教师借助生活化的情境进行教学,能使学生得到深刻的感悟,促使在学习能顺利的完成教学的内容,学生因此获得了更好的发展。
(三)探究生活案例,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搜索相关的案例为学生解释教学的内容,有效的拉近了学生与这一学科的距离。同时教师创设相关的主题活动进行教学,并在班级中创办主题辩论活动,以此来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促进学生的综合全面的发展。例如:在进行《我们的班规我们订》一课的教学时,教师为学生播放交通状况,并观看行人及机动车根据红绿灯的变化进行停止和前进的情况以及不遵守交通规则造成的生命财产等造成损失的案例。教师对学生说出:生活中的各个行业都有自己的规则,就是所谓的“无规矩”不成方圆。同时教师为学生展示没有班级制度,教师在讲台上讲课,学生在班级中各自做自己的事情,教师讲课没有人听讲的图片,并对学生说出:你们觉得这样的班级氛围怎么样,能愉快的学习吗?引导学生积极的辩论班级班规的制定的重要性,教师在班级中制定“甲方与乙方”,引导学生从个人学习、家长的反映、教师的教学等多方面进行辩论,在学生辩论的过程中,教师还为学生准备了视频《美军严格的内务要求》,并引导学生借助观看的视频,来总结班规的作用。学生辩论完毕后,教师对学生进行总结陈述。接着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探讨“如何制定班规”、“我们的班规我们定”“班规重制定”“班规可改进”等相关细节的商讨,同时带领学生进行班规的制定、实施、管理以及惩罚等相关内容的探讨。同时教师带领学生认识“契约精神”同时教师对学生说出:班规就是我们缔结的契约,每个人都要严格遵守。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夸夸班里最遵守班规的人,给他们颁发“遵守班规之星”的荣誉称号,并把他们的名字写进公告栏的光荣榜里。教师借助案例的探究,同时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主题活动,促使学生在进行思辨的过程中,掌握教学的内容,突破学习的障碍,实现教学效果的显著提升。
综上所述,借助生活化的教学模式进行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有效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探究生活的欲望,同时对于学生生活感悟能力及品位的提升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进而实现了教学质量的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1]王富堂.对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研究[J].文渊(中学版),2019(02):453
[2]陈香华.论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散文百家·国学教育,2019(03):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