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飞燕
广西玉林市博白县博白镇第二小学
内容摘要:社会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需要既能适应社会发展又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才,而这些人才的培养必须从小学阶段开始。
小学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是以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质为中心,即培养小学生能适应时代发展所具备的听说读写能力和学识、情趣、人格等方面的素养。
作为一位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工作者,必须准确把握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理念,讲究教育教学策略,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个平台,有效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他们将来建设祖国、报效祖国,成为社会主义合格的公民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语文 讲究策略 核心素养
不断向前发展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所需求的人才既要适应社会发展又要拥有良好核心素养的高素质的人才,而这些人才的培养必须从最基础的小学阶段开始。
新课程理念特别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小学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就是培养小学生需要具备的最基本的、能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所具备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由这些能力表现出来的学识、情趣、人格等素养。
作为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工作者,必须把握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理念,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个平台,讲究教育教学策略,培养小学生具有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他们将来建设祖国、报效祖国,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坚实的基础。
那么,教师如何利用课堂教学这个平台,讲究教育教学策略,有效培养小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呢?下面谈谈本人的一些做法与体会。
一、善于设计教学环节,精心教学疑难问题,有效培养核心素养
经验丰富的教师往往会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善于设计教学环节,提出疑难问题,有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如教学《金色的鱼钩》时,本人分析题目后,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提出疑难问题,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有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师:文中哪些段落出现“鱼钩”?
生:第四段“他喜出望外地跑回来,取出一根缝衣针,烧红了,弯成个钓鱼钩。”
第五段“以后,老班长尽可能找有水塘的地方宿营,把我们安顿好,就带着鱼钩出去了。”最后一段“我把老班长留下的鱼钩小心地包起来,放在贴身的衣兜里。”
师:文章题目是《金色的鱼钩》,但只有三个段落出现三次“鱼钩”,其它这么多段落主要写了什么?
生:主要写老班长。
师:文章是如何描写老班长的?(学生逐段寻找后)
生:通过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老班长。
师:通过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老班长的目的是什么呢?
生:(学生讨论后)写老班长牢记指导员的嘱托,尽心尽力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最后自己英勇牺牲了。
在此基础上,本人抓住文章最后一句话“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设计疑问,继续升华主旨。
师:“作者为什么把这句话放在文章的结尾?”
生:……
(最后,本人进行总结。)
师:作者把这句话放在文章的结尾,目的就是以鱼钩为线索,通过描写老班长来表现红军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鱼钩”记录着老班长的生活经历,闪耀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更象征老班长崇高的革命精神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这样的结尾,就起到结尾点题的作用。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一个好的问题往往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能够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优化了课堂教学过程,在全面提高课堂效率的同时,同样有效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二、善于创设教学情景,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效培养核心素养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于漪曾指出:教师如有本领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求知欲激发出来,教学就成功了一大半,学生学习语文就有了良好的起点,并从中获得乐趣。反之,学生如果没有学习语文的兴趣,要培养他们具有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就成为一句空话。而要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就要善于根据课文的内容,给学生创设一个合适的相关教学情境。
譬如本人组织学生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乌鸦喝水》时,首先准备以下三种材料,即一个灌注了大约1.8升水的健力宝饮料塑料瓶,一些碎石子,按照1—6序列编号的六个乌鸦头饰(头饰的形状、样式、饰物等的设计,完全有学生自己设计)。再组织60位学生分成6个大组12个小组,然后每个大组中的一个小组的学生朗读课文内容,另一个小组的学生分别戴上乌鸦的头饰走到讲台边,按照课文的内容表演乌鸦喝水……结果朗读课文的学生,读得有声有色;表演的同学,表演的唯妙为俏。
这样的教学情境设计,既能激发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师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去,又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文教学内容,更培养了他们动手动口能力已经朗读、表演等方面的素养。
又如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本人先播放介绍小兴安岭的地理位置及美丽风光的多媒体课件……学生看了多媒体视频后,再这样点拨学生:小兴安岭这么美丽的景色,我们应该运用什么语言告诉其它没有游览过小兴安岭的朋友呢?请阅读课文《美丽的小兴安岭》……接着,本人要求学生初读课文,尤其是生字字音,找出生字并给它标注读音,划出不理解的词汇并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它们的含义。扫清阅读障碍后,引导学生细读课文,适时展示小兴安岭的四季美景,让学生交流春夏秋冬不同季节里分别描写了小兴安岭的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分别表现出什么特点?这些景物特点是采用什么方法描写出来的?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借助图片、视频、动画等方式创设教学情境,能将文本中的文字变为直观化和形象化。这样做不仅降低了知识的理解难度,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般的感觉,而且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后,他们就会主动地学习、积累优美的词语和句子,探究组词造句的技巧、语言特点以及写作手法,从而自然而然地培养了他们的语文学科素养。
三、善于紧扣人文因素,挖掘情感教育要素,有效培养核心素养
入选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每篇文章,无论是语言运用的精妙,还是意境营造的奇妙,或者思想呈现的深远等,都显得文质兼美。如课文《落花生》通过叙述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这个平凡的经过,揭示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教育我们做人要做有益于社会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又如课文《小镇的早晨》,通过描写我国江南水乡小镇--桃源早晨安静、热闹、忙碌的景象,反映了改革开放给小镇带来勃勃生机,赞扬了小镇新貌,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
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挖掘其中的情感教育要素,凸显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如教学《桂林山水》时,本人采用多媒体动画重点展示“漓江的水真清啊”这个内容。漓江的水究竟怎么样清?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动画视频,在形象直观的画面中走进作者所描绘的意境中后,本人善于紧扣“漓江的水真清啊”这个人文因素,通过所收集的相关材料,展示桂林人民是如何加强环境保护,别让漓江的水受到污染,从而教育学生要增强“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的环保意识。
又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时,为了突出“单元导语”中的人文主题,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本人在重点解决祖国宝岛西沙群岛怎样“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特别是“海鸟”这部分内容时,顺势开展保护鸟类的环保知识教育,再次让学生饱含激情地朗读这段文章。
在此基础上指出,为了紧扣人文因素,通过播放《大自然的哭泣》视频,引导学生懂得以下道理:
1.人类只顾到自己的利益,滥砍乱伐森林,使生态遭到严重破坏。
2.人类乱捕杀野生动物,致使许多动物濒临灭绝,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
3.人类进行生产和消费时,肆意排放大量的废气,使空气受到极大的污染。
此外,还有海水污染、垃圾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元素污染等,明白环境污染的原因及其对人类的危害,揭示我们人类在创造灿烂文明、利用自然的同时也在残害自然,从而激发学生保护大自然、建设美好家园热情,使学生热爱祖国美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得到进一步升华。
再如课文《狼牙山五壮士》,通过描写狼牙山五壮士痛歼敌寇、壮烈牺牲的故事,表现了五壮士为了爱护人民群众勇于献身的精神以及忠于党和人民的崇高品质。
讲述这篇文章时,本人是这样挖掘文本的情感要素,有效培养学生缅怀革命前辈、珍惜今天幸福社会生活素养的。
默读课文的四、五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我们的眼前会浮现一幅幅什么样的画面呢?哪幅画面震撼了我们自己呢?把相关词语或句子找出来。
学生很快找到以下词语:“夺”“插”“举起” “拔出”“拧开”“扔向”等。
本人点拨:通过这些词语,在我们的眼前闪过一幅幅什么样的画面呢?(展示多媒体视频)
本人再点拨:这些视频画面,表现了五位壮士什么样的决心呢?----誓与敌人血战到底的决心!
本人继续点拨:这又是一种什么样的仇、怎样的恨呢?-----日本侵略者对我们中华民族犯下了滔天罪行,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涌起对侵略者刻骨铭心的恨!正因为这种恨,我们的五位壮士在弹尽粮绝情况下,绝不投降,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用自己的行动谱写了一曲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英雄赞歌!
从狼牙山五壮士英勇就义到现在,历史的硝烟已经远去,可是英雄的名字将永远的铭刻在历史的丰碑之上,我们一定会记住英雄的名字,奋发努力,做一个坚贞不屈的人!
最近,看了这么一个材料“某地开展关于中学生传统文化认同的调查,在接受调查的青少年中,有20%喜爱与支持民族文化产品,28%喜爱外来文化产品,52%表示无所谓。”这材料触发了我的思考,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教育学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固然重要,但是培养他们从小就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重要。
正基于此,二十多年来本人课非常讲究教育教学策略,从多个角度和方面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社会输送了一批批品学兼优的学生。
参考文献:
1.祖琴,基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模式的构建[J]/课外语文/2018(4)
2.宋国倩,谈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培育下的阅读教学改革[J]/学周刊/2019(18)
3.彭付荣,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新探[J]/中国农村教育/20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