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欢迎
浙江省绍兴市阳明中学
摘要:随着社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重要性也在不断的提高,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核心素养已经成为了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工作。高中学生大多已经掌握了基本的信息操作能力,拥有良好的信息操作意识,因此,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进一步挖掘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去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知识以及将信息技术的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丰富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从而促进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有效发展。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核心素养;教学
信息技术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学习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综合,是学生各项素质的体现。在过去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学内容已经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被新的更先进的技术所替代,教师使用的教学方法也比较单一,导致很多学生出现缺乏信息技术学习兴趣和信息素养不高的问题,即便掌握了相关实践方法,也难以将其灵活地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在新课程改革的环境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要从促进学生信息技术终身成长的角度入手,让学生不仅可以掌握更多必要的信息技巧,而且可以灵活地使用信息技术知识,从而落实对学生高中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提升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质量。
一、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分析
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可以划分为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和信息社会责任四个维度。
信息意识是指学生自身对于信息的敏感程度以及所具备着的判断信息价值的能力。例如在教学“感知数据”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操作之前去初步对数据进行判断,利用自己的经验去获得结论,从而在不断的训练中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
计算思维是指学生可以灵活使用计算机领域的思想方法去解决问题。良好的计算思维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地分析各种信息素养,并且利用计算机的方法去处理数据、解决问题。与单一的方法或能力不同,计算思维是可以帮助学生进行知识迁移,从而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例如“算法与问题解决”的教学可以很好地实现对学生计算思维的培养。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是指学生可以有效地整合利用信息技术获得的资源,并且创造性地去解决问题。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展开各种开放性的活动,给学生提供实践的空间,从而促进学生数字化学习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信息社会素养是指学生在信息化社会背景下所展示出的文化修养和道德水平,具体体现在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安全意识和能力,能够遵守信息法规,具有积极正面的信息应用观念。例如通过“数据与信息”教学中各种理论知识的传输,可以让学生明确信息技术的重要价值,从而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信息责任意识。
二、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1.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激发出学生内在潜能的重要因素,也是使学生养成终身信息技术学习观念的重要条件。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过去的灌输式教育理念,提倡充满趣味性、探究性和互动性的课堂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地乐于接受教师的指导,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信息技术知识,从而使学生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可以得到有效的发展。
比如,在教学“数据、信息与知识”这一节内容时,在课堂导入环节,笔者使用了一个小游戏来进行教学。高中学生的好奇心是很旺盛的,学生也乐于挑战未知的事物。在课堂上,笔者邀请了几位愿意参与游戏的学生,给他们一人提供了一个纸箱子,里面放上了不同的物品,学生要将手伸进纸箱子里,并且说出来自己获得的信息,让台下的学生去猜,看看是否可以在规定的时间里猜出来正确的物品。
学生对这种游戏表现出了足够的兴趣,在猜“大象玩偶”的环节,参与游戏的学生用“软软的、有耳朵、长鼻子”等信息很快地让台下的学生说出了正确的答案。在一番充满互动的小游戏之后,笔者再根据学生在游戏当中的表现,从现实生活中的数据和信息入手,引出了计算机文化当中的数据和信息,让学生更加自然地接受这些理论知识,并且认识到信息技术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无处不在。
2.构建开放性的课堂
信息社会变化的速度是十分快的,要想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教师就应当跟上社会快速发展的步伐,构建开放性的课堂,引导学生学习更多的新鲜信息技术知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信息学习意识,感受到信息文化鲜明的生命力,从而使学生在信息技术的道路上获得可持续性的发展。
比如,在教学“人工智能的应用”这一节内容时,近些年来,人工智能发展的十分迅猛,学生可以通过教材去了解一部分知识,但是却是有限和较为落后的,因此,笔者在上课之前利用网络去搜集了关于人工智能的最新进展,制作成微视频,让学生在微视频的帮助下了解现如今人工智能在医疗、工业生产、教育等方面的实时发展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责任意识,树立远大的理想。
3.注重学生的实践探究
信息技术是一门强调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课程,学生的核心素养也只有在实践当中才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和巩固。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空间,鼓励学生协调运用自己学到的信息技术知识,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
比如,在教学“数据处理与应用”这一章节的内容时,笔者组织学生展开了一次综合实践活动。在这次的活动当中,学生不仅要使用信息技术知识,而且也要经历其他方面的活动。首先,学生要和小组成员一起进行讨论,找到需要调查的一个课题,例如本年级学生的零花钱等等,在确定好了课题之后,学生就要开始行动去调查数据,在确保数据真实的前提下再去利用学到的信息技术知识来整理信息,制作成相关的表格,总结成调查报告,在课堂上分享自己小组的调查成果,阐述调查的目标、意义等。这样,让学生真正地经历利用信息技术来解决实际问题的一整个过程,可以有效地改变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观念和习惯,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具有实效性,从而有效促进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发展。
4.强调信息知识的整合
良好的信息整理意识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更加高效,并且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传授给学生有效的信息整合方法,加深学生对信息技术理论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形成牢固、系统的理论基础,发展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思维。
比如,在教学“算法与问题解决”这一节内容时,笔者在章节总结时带领学生制作了一份思维导图,让学生利用这份导图来记住相关的知识。思维导图以“算法”为核心,第二层的关键词包括“算法的概念”、“算法的控制结构”等。不仅如此,在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笔者也向学生提了一个小要求,让学生整理解决问题的思路,并且将其整理成思维导图,之后再动手去按照思维导图编算法,从而使学生的编程更有效率和质量。除了思维导图,教师还可以通过编口诀、分类整理等手段来培养学生整合信息的能力,逐步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理论知识的掌握水平,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习惯。
本文针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展开了一番叙述。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培养是社会信息化背景下教育的重要追求,需要得到教师的足够重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构建开放性的课堂、强化学生的实践参与、注重知识的整合等角度去入手优化高中信息技术课堂,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信息技术知识的探索和实践中来,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获得利用信息技术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明选,张宁.基于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习活动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19(01).
[2]肖广德,魏雄鹰,黄荣怀.面向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评价建议[J].中国电化教育,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