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慧
海盐县理工学校 314300
【摘要】文章针对中职学生审美水平较低、教师审美引导不到位与现有教学模式影响审美提高现象,开展美的诵读,品节奏美;美的想象,赏形象美;美的画面,探意境美;美的对比,悟情感美四个策略研究,从而提升学生的古典诗歌的“四美”发现和鉴赏能力。
【关键词】古典诗歌阅读;审美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朱光潜先生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是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的文学。”在提倡核心素养的今天,《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加强培育中职学生核心素养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注重学生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与审美情趣的培养,为学生成为一个有文化、有内涵的社会公民打好基础。丰富人文教育内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美学教育等人文教育融入中职课程和教材体系。”
古典诗歌洋溢的是我们民族一种美的精神,一种品格,一种操守和修养,带着一种兴,一种强大的感发的力量,唤醒人们心灵深处的很多美好情感和高尚意趣,学生通过学习脍炙人口的古典诗歌,体味诗歌中反映的音乐美、形象美、意境美、情感美,在诗歌意蕴的感染熏陶下,不断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情感。
古典诗歌是中职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着生动优美的语言、凝练传神的形象、深邃高远的意境,它也有着独特的审美价值和功能。中职语文诗歌阅读教学对于注重阅读中的情感体验,感受文学作品的思想情感和艺术魅力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对提高中职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中职语文诗歌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审美水平较低
古典诗歌是中职学生的必修模块,通过语文课堂教学,我发现学生在古典诗歌的审美能力方面有诸多问题。
1.中职生对于古典诗歌阅读兴趣单薄,主要还停留在多记、多背、多默的基础上,并没有深入阅读鉴赏的兴趣。
2.中职生受自身思维能力的影响,难于产生审美想象,语言过于口语化,难以融入诗歌意境。
3.中职生学习古典诗歌是为了应付考试,以这种态度对待古典诗歌阅读,降低了古典诗歌阅读的趣味性,也不可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教师审美引导不到位
中职语文诗歌阅读教学,不仅要提升学生的理解语言、借鉴语言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还要提高诗歌阅读的质量,课堂的有效,必须要认真重视教学目标。而现在诗歌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上的每节课都在完成教材上的任务,“扫清字词障碍”,翻译诗句大意,能够背诵古诗等,因而将教学目标归位于识记的等级上并没有帮助学生完成审美能力培养任务,为教学而教学,重视理论知识,而忽视了古典诗歌阅读教学的内容。
(三)现有教学模式影响审美提高
在追求创新的当下,对于古典诗歌阅读教师依旧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主要侧重于了解作者、分析诗句、概括中心思想、分析语言特点等,使得课堂走向形式化、程序化,忽略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个性需求的关注。在提倡核心素养的今天,中职语文教师没有尝试教学方法的创新,而是本着让学生多听多记的原则,在课堂上不停地讲解。一节诗歌阅读课下来,学生除了记笔记外,根本感受不到诗歌的魅力,语言的魅力,更认识不到诗歌的审美情趣。
二、中职语文依托古典诗歌阅读教学中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方法策略
(一)美的诵读,品节奏美
《古代诗歌美学》指出:“顿就是汉语诗歌的节奏单位,诗歌的节奏就是音顿的有规律的反复而造成的。”诗歌是听觉的艺术,吟诵时或高昂,或低沉,因诗而异。诗歌和其他的文学体裁不同,它要求有整齐的句式,平仄声调的协调,和谐的节奏。在朗诵的时候,中国古典诗歌往往具有一种节奏美。
由于音顿与音节有关,因此古代五、七言诗句中音顿的划分可以有不同形式。在古典诗歌中强调了“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恰恰表现出了诗句中的关节点,也就是说,节奏点的位置在第二字、第四字以至第六字。即,五言:“二一二”或者“二二一”;七言:“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在古典诗歌中,节奏单位反复的次数较多,所造成的节奏就比较鲜明强烈。增加节奏点是有助于提高诗歌节奏感,形成诗歌的音乐美。例如在教学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 七言诗有四个节奏,每一句平仄有规律地交替出现,形成一种高低起伏的节奏感。这样的节奏感十分强烈,很富旋律美,给人以强大的听觉冲击,强化对语言的感受。
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指导学生通过各种诵读方法,如辐射读、迁移读、对比度等,读出诗歌的节奏,从而产生的节奏增强了诗歌的音乐美,从而更好地提高诗歌表情达意的审美效果。
(二)美的想象,赏形象美
宋代著名画家郭熙说:“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这里面所说的烟霞锁高山,断脉映远水就是以虚写实的笔法。虚实相生是古典诗歌重要的表现手法。实,指的是诗人描写刻画的实体形象;虚,指的是实体形象所想象出来的空白形象。诗歌尽管语言凝练概括,但是它所刻画的形象是栩栩如生的。而诗歌形象是审美感受的基础,也是激发人们产生审美空间的根据,因此在课堂上鼓励和引导学生以诗为基点进行联想和想象。
比如在教学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时,“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让学生通过想象,脑海中出现一幅画面:那小室,亲切而又熟悉,她情态容貌,依稀当年,正在临窗梳妆打扮,诗人在一旁怀着愉悦的心情观看、欣赏,或许还指点评说呢。以虚映实,虚实相生,抓住这一具有典型特征的生活片断,写出了一对年轻夫妻相亲相爱的和美关系和幸福生活的情景,更加突出了诗人的死别之痛和相思之苦,让使人的形象更加丰满,使人顿生怅惘之情。虚实相生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的审美情趣和提高艺术表现技巧。
(三)美的画面,探意境美
当外在的自然景物与内在的心灵相互迭印时,就能产生“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的意境,这就是所谓的“诗情画意”。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最难体会的就是诗歌所表达的意境,信息化教学普遍后,往往可以弥补这种缺陷,把凝练的语言用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投影图片来展示,在渲染课堂教学氛围的同时,达到培养审美能力,训练审美情趣的效果。
比如在教学李清照《一剪梅》时,可以制作许多精美的图片。
再配上背景音乐《月满西楼》,让学生微微闭眼,凝神细听,这样学生兴趣盎然,跟着优美的范读去读诗,伴着舒缓的音乐深情歌唱,以动静结合的图像,声画合一的效果,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具体可感、生动形象的情境,模拟出诗歌描绘的真实景物,通过美的画面、美的声音再现诗中美的意境,并将它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各种感官,给学生直观的审美感受和体验。
(四)美的对比,悟情感美
《毛诗序》有“诗可以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的说法,强烈的情感是诗歌的一大特征,面对大千世界,浩瀚宇宙,社会人生,诗人各抒其怀,但由于各自身世、地位、处境、个性、风格等的差异,其作品也就大相径庭,立意千差万别。或豪迈,或哀婉,或激昂。有的是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有的是对崇高品质的赞扬,有的是对丑恶现象的揭露,即使是同一个诗人也可能因不同的生活经历创作出不同情感的诗作。
就如教学李清照的《一剪梅》时,就会把同作者的《如梦令》、《声声慢》进行比较阅读,制成如下表格:
诗歌 时期 意象 情感
《如梦令》 少女时期 溪亭日暮、藕花深处、归舟争渡、惊飞的鸥鹭 愉快明朗
《一剪梅》 少妇时期 红藕、玉簟、舟、锦书、雁群、月、西楼、飘零的花 相思寂寞
《声声慢》 晚年寡居 淡酒、飞回的雁、满地黄花、梧桐、细雨 孤独凄苦
学生分别把握不同诗歌所发达的不同情感或同一诗人所作的不同诗歌情感,有对比,就有鉴别,教师引导得当,学生就会体会诗歌的美,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三、中职语文古典诗歌阅读教学对审美能力培养的意义
对学生而言,通过古典诗歌阅读使诗歌里的语言文字所描绘的自然美、生活美的画面再现出来,从中得到美感。在阅读欣赏古诗的过程,把符号性的审美情感还原为生活中真实情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审美体验必将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从而进一步帮助他们培养起高尚的品德和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对教师而言,通过古典诗歌教学,教师具备相当的审美修养,有较高的审美能力、健康的审美情趣,来选择和接受美的对象,获得丰富的美感享受。教师的课堂语言美有效的呈现出来,娓娓动听的道白,声情并茂的讲诉,抑扬顿挫的语调,传神的姿态都会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心情,增强学习动机。
对教学而言,课堂会呈现节奏感、旋律美而充满诗情画意,能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而迸发出灵感的火花。通过古典诗歌教学,不必考虑用“启发式”还是“注入式”的教学方法,也不必去刻意追求“演员式”的哗众取宠,尽可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从而取得“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朱光潜.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新世界出版社.2012.10
[2]王小景.试谈语文教学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3]陈爱君.试论中职语文诗歌教学的美育策略.
[4]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加强培育中职学生核心素养的指导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