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攀
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溪南高中 贵州省贵阳市 550025
摘要:学校开设地理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凸出并强化人地关系,形成一条自然环境——人类活动与人文环境——环境与区域发展的教学主线,养成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的意识,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需要。在这一大目标的引领下,地理任课教师们进行了多种尝试,为达到这一目标付出了时间、精力、耐心、热情、方法、技巧,取得了一些成果,也犯下了多个错误,这些是教学中的正常现象,无需大惊小怪,但是只有正视问题,解决问题,才能继续前进。基于此,本文以高中地理课程为例,尝试探究学科教学改善途径。
关键词:高中地理;改善途径;教学工作
因为教学是一个过程,涉及多个主体,关系方方面面,存在诸多变量,因此出问题,犯错误,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不仅是教师中的“小白”,就是经验丰富的“老手”,也不能保证次次都能完成教学任务,且让学生学得开心,自己教得舒心,这是笔者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教学经验,也是笔者座右铭。当然,要想解决问题,首先要承认问题,正视问题,这样才能想出解决的对策,及早解决问题。笔者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因此进行了教学反思,知道了问题所在并针对问题进行了积极地探索,从而总结出了一些改善对策,如下所示:
一、给予学生自由,让出课堂主导权
过去,教师占据课堂,“控制”学生的行为普遍存在,虽然可以实现知识最大传递率,但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与探究的机会,养成了学生的依赖心理,不利于学生长远的发展。课改背景下,这一行为得到了有效地改善,学生获得了课堂发言权,但不能否认的,部分教师恪守旧理念、旧思想教学,习惯占据课堂,有的教师虽是无心之举,也造成了相同的后果。为了改正这一问题,笔者建议教师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三省吾身”,从思想到行为上保持“新”,做到“新”,承认学生的地位与价值,主动将课堂主导权让与学生。
如,在学习《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一课内容时,教学目标为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和基本原则;学会利用这一观点评价生活现象。在完成上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笔者一改往日的教授习惯,将课堂主导权让与了学生,即由学生自己阅读教材文本,分析探究问题,展开小组探究,总结问题答案,有了占据课堂、支配课堂的权利。因为少了教师的“唠叨”与“指挥”,学生能静下心来学习,同时也能激发自身的潜能,获得综合能力的提升,值得肯定。
二、更新教学理念,剔除教学功利性
地理课程是初中开设的一门新的课程,因为在中考中占据的分值不高,因此被师生忽视,长期处于边缘地位,到了高中阶段,这一情况有所改善,因为地理课程成为了高考测试课程之一,占据着重要的分值,因此吸引了师生的目光。但笔者认为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无论是地理还是美术课程都有其独特性,有存在的必然性,都应该得到同等重视,而不是以分值作为学习的条件,为此笔者提出了自己的教学建议:教师与学生要剔除教学的功利性,用平常心看待地理课程,重视综合素养的提升,回归教学的本质。
如,在学习《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这一课时,带领学生探究荒漠化形成的主要原因以及防治荒漠化的途径是本课的教学任务之一,但笔者并没有满足于此,还组织学生种树、节约用水,保护绿植,用实践行动保护地球环境。再如,学到《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这一课内容时,“大气”是地理试卷中常见的考点,自然受到了笔者的重视,但笔者并没有强制学生记忆、背诵“高处不胜寒”“城市热岛效应”“海陆风”等自然现象存在的原理,而是组织学生进行了各种小实验,借助实验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还能锻炼学生的观察、实践能力。
三、营造积极氛围,用氛围感染学生
课堂氛围是指课堂活动中师生相互交往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知觉、注意、情感、意志和思维等心理状态,分为消极、对抗、积极三种类型。积极的课堂氛围是教师们追求的目标,因为在这样的氛围中师生双方情感饱满,态度端正,目标明确,思维活跃,关系亲近,即便是有个别学生不想学习,或注意力分散,也会受到氛围的感染,学习态度变得积极起来。
如,在学习《地质灾害》这一课内容时,笔者从备课活动开始就与学生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地互动:了解了学生对地质灾害的认知与理解程度,知道了学生的兴趣所在,还获悉了学生对课堂以及教师的期待,在此基础上才制定了教学计划,实施了教学活动。等到教学活动正式开始后,因为活动符合学生的口味,契合当下学习水平,因此能点燃大家课堂参与热情,当然,并不是每位学生都有这样的自觉性,但在其他学生以及课堂氛围的感染下,很快就进入了学习状态。
综上,高中地理课程地位显著,意义诸多,是师生关注的重点,因此取得了一些成绩,当然,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只有正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弥补短板,继续前进。为此笔者结合实际提出了上述几条改善建议,以期能为教育教学事业尽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张建军.浅谈如何提高高中地理教学质量[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05).
[2]汤玉梅,李晴.我国地理教学模式研究20年回顾与反思[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