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教读课文教学的圈子——浅谈初中自读课文教学的目标、原则与策略

发表时间:2021/4/25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16期   作者:胡忠海
[导读] 今年10月26日至10月30日,我校如期举行了每年一次的中青年教师语文教学比武活动

        胡忠海
        湖北省潜江市积玉口中学
        今年10月26日至10月30日,我校如期举行了每年一次的中青年教师语文教学比武活动。在此之前,我在拟定比武方案的时候,正逢市教育局教研室下发《关于举行潜江市第三届中小学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初中语文自读课文教学比武的通知》,于是我就将本学年度教学比武的授课篇目定为自读课文,这样把本校的教学比武和市局的创新大赛选拔赛合二为一,一举两得。参加比武的教师有今年刚改行教语文的,也有教龄满八年的不等。赛比完了,我们几个评委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无论是教龄短的,还是教龄长的,他们讲课好像都跳不出一个“怪圈”,那就是始终跳不出教读课文教学的圈子。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构建了由“教读”到“自读”再到“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 部编版教材为“自读”设置了助读系统,有课前自读提示(现在统一放在课文后面)和旁注引导,删掉了课后练习题,这是部编本语文教材为强化自读课文地位和作用做出的变化。“自读”,顾名思义就是学生运用在“教读”中获得的阅读经验自主阅读(以前叫“独立阅读课文”),进一步强化阅读方法,进而沉淀为阅读能力。自读课的设置对教师完成阅读教学任务、实现阅读教学目的、提高学生课外自主阅读兴趣和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那么,我们怎样才算跳出了教读课文教学的圈子呢?那就要实现以下目标:首先,自读课文教学课堂是学生将知识技能转化为能力素养的有效场所;其次,自读课文教学是检验本单元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第三,自读课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序列中衔接各层次的知识点及能力素养的纽带。同时,自读课文教学又是由“课内教读”迁徙到“课外阅读”的载体。因此,自读课文的教学要跳出教读课文教学的圈子,并不是要脱离这个圈子,而是和教读及课外阅读都有交集。这样,我们便“左”不得,“右”不得。弄不好,不是变成了教读;就是变成了课外阅读。虽然教读课文的教学不好把握,但也有它的教学原则和策略。
        我认为邯郸市第十四中学韩娟老师提出的七大原则非常精准:突出自主实践性;强调指导必要性;遵循目标关联性;提高助读功用性;追求教学活动化;关注普遍适应性;倡导相对灵活性。有了这些原则,我便在自己的教学中探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策略。
        一是课前激趣,找准切入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万事开头的缘起都在于兴趣,只有有了兴趣你才去涉足,才去探究。长期坚持下去,才会有所发展和创新,学生对于自读课文也是如此。那么,怎样激发学生对读课文的阅读兴趣呢?关键在于找准切入点。
        找准切入点的第一步,是需要掌握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譬如,大多数同学喜欢现代一点的流行歌曲、动画;有点酷爱网络游戏;有点喜欢传统古诗词曲文化;有的喜欢看武打片;有的喜欢科技;有的喜欢动物等。第二步就是要认真分析教材文本的特点,捕捉到有趣的、同学们喜闻乐见的内容和主题,让学生产生共鸣,那就要求教师导入新课时要精准有效。例如我在上《梦回繁华》这篇自读课文时的导入,课件开头就用繁华的街市的照片、艺术家的优秀字画、珍贵的历史文物图片、绘画的创作基础知识等激趣,来迎合不同学生的口味,诱发学生的自读欲望;上《蝉》这篇自读课文时,课前诵读一首虞世南的五绝《蝉》、展示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图片、放一段“金蝉脱壳”的短视频等,来刺激同学们的感官,从而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都收到了良好效果。这便是遵循“突出自主实践性”原则的前提和保证。


        二是课上质疑,增加充分度
        学生对即将要学的自读课文有了兴趣,他们才会沉得下来,读得下去;才能读得充分,读得深入。这时就要给相当充足的时间学生进行自主研读。有的老师怕放手,怕学生做“无效”劳动而耽搁时间。因此,不住地提问,反复地解答,又弄成了“一言堂”,结果上成了教读课。
        我在上自读课文时,采用的是“放风筝”式的教学方法。当学生“飞”得很正常的时候,我是不会去“干扰”他们的;扯动风筝线是为了让它飞得更高更稳。风筝之所以能在空中翱翔,凭借的是大气浮力,学生自读课文也要有所倚傍。我的做法是:1、借助课文后面阅读提示指引方向,借助课文旁注厘清文章结构、理解课文主题、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比如我在上九年级上册自读课文《论教养》时,巧妙地导入新课后,便让学生看课文后面的“阅读提示”。由于文字很多,读完后为了让学生弄清阅读方向,我指名让学生说出“怎样读”的关键词和关键句子:“言谈举止”、“真正的教养”、“优雅风度”、“教养的本质是尊重”,文章的论证方法和中心论点一下子就明了起来。又如文章旁注“先谈‘无教养’的例子,再谈‘有教养’的表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对比论证”一目了然。它的好处同学们通过研讨很快就能得出结论:“是非曲直,不言而喻”。这也是前面所述的“提高助读功用性”原则的体现。2、巧妙的设计学生自读活动,人民教育出版社尤炜主任说“自读课文的编写方式,意味着教学目标和课型要有较大的变化。”、“教师要做的工作是导读导学,不是讲解。”可见自读课的教学同样要关注学情,甚至比教读课更要重视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师在自读课教学中更应注重学习方法而不是结果。如我在上《刘姥姥进大观园》这篇自读课文时,引导学生按照本单元教读课文《智取生辰纲》、《范进中举》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主阅读。那就是要抓住小说的主要线索,梳理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探讨其性格形成的原因;结合具体描写,了解古代白话小说的艺术特点。要全面透彻剖析刘姥姥这个人物形象,单打独斗是不行的,还需要小组合作探究。刘姥姥朴素、没见过世面、滑稽可笑的特点学生个体自主阅读是可以归纳出来的,但她大智若愚、圆滑世故的特点同学们不一定想得到。再就是这个人物的作用,即使学生合作探究也不一定说的全面:反衬贾府生活的奢侈;写活了许多人物;千里伏线,首尾照应;见证贾府由盛而衰的过程。这就需要老师“扯风筝线”——引导点拨了。同时也体现了“追求教学活动化、强调指导必要性”原则。3、合理制定小组任务单。任务单要按照难易程度分成三个层次,要求小组长将字词任务交给基础最差的同学,中等难度的题交给中等生,难题优生研讨。各负其责,各有所获。集中展示,全面开花。这正体现了“关注普遍适应性、倡导相对灵活性”原则。
        三是课后拓展,提升影响力
        初中语文老师都熟知,新编教材的阅读教学,以各单元课文学习(分“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为主,辅之以“名著导读”、“课外古诗词阅读”和“自主阅读推荐”共同构建了一个从“教读课文”到“自读课文”再到“课外阅读”的阅读体系,并在这方面凸显特色,以更好地贯彻新课标提出的“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的倡议,达到课内外阅读总量400万字的要求。所以,教读课文除了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外,目的是学“法”,自读课文目的是用“法”,课外阅读是“法”的延伸和熟练。因此,自读课文的教学,既是教读和课外阅读的有机粘合剂,又是由教读成熟地走向课外阅读的必经之路。当然,除了自读课文这个媒介之外,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更应该热爱读书,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读书;还可以在课堂上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和学生一起分享读书的感想和收获;共同制定课外读书计划等,促进学生遨游书海。总之,我们初中语文教师只有遵循自读课文的教学原则,采取精准有效的策略,才能圆满地实现自读课文的教学目标。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