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英咀华 “读”领风骚——例谈“朗读咬嚼”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发表时间:2021/4/25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16期   作者:李福刚
[导读] “朗读咬嚼”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方法(一)词语删、换、添

        李福刚
        河北省沧县风化店乡中学
        【摘  要】“朗读咬嚼”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方法(一)词语删、换、添,前后比读(二)景、事、情,依内容分类指导
        【关键词】“朗读咬嚼”  古诗文教学   有效运用
        古诗文,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头戏”。怎样唱好这“重头戏”?“朗读咬嚼”的有效运用就是重要途径之一。
        朗读即是出声地念,咬嚼就是咬文嚼字。朗读咬嚼是重要的认知过程,能唤起形象、加深理解、训练思维、通情达理,是且读且品,且品且读,品读合一,通情悟理的过程。
        在日常教学中,大部分老师的古诗文课堂都有朗读咬嚼的痕迹,但多是点缀,咬不透,嚼不烂,读不出味。如何让“朗读咬嚼”得到有效运用呢?下面就结合自己平时教学和观课谈谈看法。
一、朗读咬嚼——删、换、添
        古诗文的语言言简义丰,其文字是不能动的,否则会变味。实际教学中,我们要反弹琵琶,在“朗读咬嚼”的过程中,抓住时机,把文本语言中的某些词语“删一删”、“换一换”或是“添一添”。如此,前后比读,学生脑洞会豁然开朗,语言意境大开。
  1、删一删---读一读
  学习《湖心亭看雪》,朗读咬嚼文中写景的句子。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师:这样的雪景,你能读出怎样的感觉?
生:我读出苍苍茫茫的感觉。
师:是吗?但老师觉得这句有问题。你看“天与云与山与水”多拖沓啊,我们知道古人写文章惜墨如金,这里居然一连用了三个“与”,我看一个都不用也行。
生:不行,老师。
师:为什么不行?你看我读。(师去掉四个“与”,认真地读了)
大家先去掉“与”读一遍,然后再把原文读一遍。
(生对比读了一遍)
生:老师,我感觉出来了,这四个“与”不多余,它让“天、云、山、水”四个景物融和在了一起,去掉了,好像它们之间的界限很清楚似的,天地不能浑然一体了。
生:四个“与”字造成了天地苍茫的浩大气象。有这四个“与”,后文的“上下一白”才显得更浩渺茫远。
师:好 ,咱们把这四个“与”字的音调稍稍拖长,气息不要断,读出天地苍茫的景象。
        此案例,老师运用了“删一删”,进行比读。学生在对前后句子的反复咬嚼中,读出天地苍茫浩渺的韵味,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天地苍茫的景象,培养了语感,提高了语文素养。
2、换一换——读一读
《记承天寺夜游》直接写“夜游”的句子只有一句“相与步于中庭”。想从这6字句中读出作者的心情,老师必须拿出办法来指导学生的“朗读咬嚼”。
 师:想一想,我们学过和“走动”有关的文言动词有哪些?
 生:“趋”(尝趋百里外)、“走”(几欲先走)
 师:不错,我们把“步”字换成“趋”字或“走”字,行吗?
生:不行,从《送东阳马生序》一文中我们知道,趋,是小步快走的意思,相当于现在的“健步走”。此刻的苏轼在寺庙中“健步走”就不合时宜。
生:从《口技》中,我们知道,走,古意是跑,难不成苏轼和张怀民在宁静的寺庙里跑步?想想就不可能。
师:由此,我们应该从“步”读出苏轼怎样的心境?
生:(多数同学)悠闲
师:对喽,是漫步的悠闲,我们应该怎样读这个“步”字?
生:不能太重,太重就体现不出漫步的悠闲了。
师:对,我们可以把声音延长些,同学们读一读。
        如此,一个“步”,就让学生品读得妙趣横生,增添了古诗文学习的趣味性,“朗读咬嚼”也得到有效地运用。
3、添一添——读一读
   文言文的语言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在平时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能够与作者真正的对话,在“朗读咬嚼”的时候,不妨添上一些语气词体验着去读,我们可以感受到其在“朗读咬嚼”过程的效果。
(1)其真无马耶,(哎)其真不知吗也!——读出作者的愤慨与无奈。


(2)庭下如积水空明,(咦?)水中藻、荇交横,(喔!)盖竹柏影也。——读出作者陶醉夜色美景之中,读出作者内心的宁静与闲适。
        二、朗读咬嚼——景、事、情
古诗文,不论写景还是叙事,最终都要落到“情”上来。这些精品丰富了学生的情感,通过朗读咬嚼,使其化为文学营养。寄于此,我们在“朗读咬嚼”的过程中可以分类指导。
   1、写景类指导。
        对于写景类诗文“朗读咬嚼”的重点是“景”。要想让学生真正透过景物读出情感,除了反复朗读外,教师要适时为学生“架起一座桥”。
        品读《记承天寺夜游》中写景句子。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文中写景的句子。写出了月色什么样的特点?
生:皎洁、明亮。
生:空明
师:不错,文中写出了月色皎洁明亮、空明澄澈的特点。
生:(突然站起)老师,月色用“皎洁”“明亮”来形容我理解,为什么要用一个“空”字来形容呢?
师:(愕然,因为没有准备,不知所措)对呀,请同学们反复读一读写景的句子,边读边思考为什么用“空”字。
生:沸沸扬扬地读。
师:踱来踱去  蹙眉深思
……………
师:哪位同学给读一读,讲一讲。
生:(哑然)
师:一切景语皆情语,你们能透过这个“空”字读出苏轼的心情也是“空”的吗?。
生:(寂然)
师:我们都知道“一切景语皆情语”,老师再给补上一句:一切情语皆境语(遇)。
师:出示作者写作背景(准备在后面用的,提前用上了。)
生:我读出苏轼此刻放下了生活的困顿,所以他内心是空的。
师:是的,一个空字,我们能读出此刻苏轼的“闲适”。一个生活困顿,流放荒远的苏轼此刻能有如此闲适之情,也可见其“乐观旷达”的胸襟。我们来读一读这些景物描写,读得轻些,读得缓些,读出苏轼此刻的“闲适”。
        此案例,教者面对学生突然质疑,从容指导学生朗读咬嚼“空”字,让一切情语皆境语“遇”变成“朗读咬嚼”中由“景”通往“情”的桥梁。如此桥梁还有“想象体验”、“意象咬嚼”等。
2、叙事类指导
        叙事类诗文朗读咬嚼的重点是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细节等。王君老师的《木兰诗》就是通过对描写木兰内容的“朗读咬嚼”,来分析木兰形象的典范。
片段一
师:说道木兰,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她代父充军,大家对她评价就是巾帼——
生:女英雄
师:这首诗有三百多字,课文中直接写花木兰战场上的句子才三十个字。读一读,那十分之九的文字都写了木兰诗什么呢?
生:大声读
教师巧用矛盾,营造起朗读情境。
片段二:
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把诗句还原成生活中的场景,把木兰还原成活生生的人。
屏显:木兰不仅仅是巾帼英雄,还是_ _ __ _ _。从文中“_ _ __ _ _”我似乎看到了_ _ __ 。
这样设计,在感受诗歌优美的同时,还能让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在朗读咬嚼的过程中从文字中走出来。
片段三
生:木兰不仅是巾帼女英雄,还是一个心思细腻的当家女儿,从“惟闻女叹息(轻声读)……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大声地  焦急地  快速地),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焦急万分  一字一顿  压低声音),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无比焦虑  压低声音)。”中,我似乎看到木兰正愁肠百转,她在担心父亲的身体,担心家里的事情。
生:木兰不仅仅是是巾帼女英雄,还是一个有担当的女孩子,从“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坚定地   明朗地   一字一顿)”中,我似乎看到木兰打定主意,替父充军。
生:……木兰不仅仅是巾帼英雄,还是一位柔弱的女子……
…………
如此“朗读咬嚼”,一个立体的“花木兰”就立在了我们面前。
可见,“朗读咬嚼”要根植于文本,依内容分类指导:抒情类因其强烈的情感,可处理为整堂“朗读”;寓理诗是情感与哲理的融合,可“朗读”+“讲解”;叙事诗因其故事性质,“朗读咬嚼”瞄准于语言、人物。
千法万法,读为本,千品万品,咬(嚼)最香。古诗文的“朗读咬嚼”要想得到有效运用,就要让学生明白“读什么”、“何时读”、“怎么读”,据此“选点”设计,咬透它,嚼烂它,品出滋味。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