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生命与安全教育系统工程建设的深化研究

发表时间:2021/4/25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16期   作者:马丽婧
[导读] 随着物质水平日益提高,人们的关注点逐渐由温饱问题向精神层面转移,

        马丽婧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新城学校? 130022
        摘要:随着物质水平日益提高,人们的关注点逐渐由温饱问题向精神层面转移,而心理问题则呈现出低龄化走向。受社会大环境等种种因素的影响,加之青少年生命安全意识浅薄并学校安全教育空白,导致其在成长过程中出现诸多不良问题,使其不能朝着身心健康的方向发展。本文就青少年生命与安全教育工作的开展现状,以及如何加强青少年生命安全教育这两方面进行具体阐述。
        关键词:青少年;生命与安全;教育系统;工程建设;研究
        近期新闻报道中多次出现青少年因多种安全问题而失去生命或险些丧命等情况,比如因学习压力大而轻生;食物中毒;溺水身亡;因心理问题而出现自残自杀等,由此可见对于青少年的生命安全教育已然迫在眉睫,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都应采取相应措施,引导青少年正视生命并热爱生命,以科学的方式使其强化自我保护意识并掌握自我保护技能。为此教师从理论引导入手,开展生命安全教育课程,同时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使学生做到有效保护自己,再实现家校联合,以此共同加固学生的生命安全意识。
一、生命安全教育现状
        教师从学校、教师、家庭这三方面,说明我国青少年生命安全教育现状。首先多数学校在进行安全教育的过程中,以信息引导为主要方式,比如在学校的展示栏中张贴与青少年生命安全相关的文本内容以及各种图片信息,虽以结合案例的形式能够使青少年更为直观地认识到具有生命安全意识的重要性,但在学校生活中大部分学生对展示栏中的信息关注度不够,导致校方生命安全教育的普及不够广泛。其次多数教师将生命安全教育内容与班会活动相结合,一周一次的班会时间间隔较长,学生虽能够在参与班会的过程中产生安全意识,但却无法长期受意识的引导从而践行安全行为。最后家长往往将关注点放在学生的身体健康、温饱状况以及学习成绩层面上,以此便忽略了对学生的生命安全引导,而大部分青少年处于家与学校两点一线的生活状态,家庭教育在此具有重要作用,倘若家庭教育中缺失生命安全教育,则会致使学生无法从真意义上形成生命安全意识并践行生命安全行为。
二、加强青少年生命安全教育的思路与方法
(一)以理论为支撑,开展生命安全教育课程
        生命安全意识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校方与教师应科学归纳生命安全教育知识及常识,以开设课程的形式向学生传授相关知识,促使学生能够系统归纳知识内容并从中提炼重要的知识信息,从而在知识内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主观意识。例如:教师将“热爱生命,珍爱生命”作为课程主题内容开展教育活动,在课程中教师会带领学生认识生命的价值,引导学生分析有关“珍惜生命”的案例,使学生了解到案例主人公做出怎样的努力来挽救自己的生命,从而使其认识到生命的崇高意义以及宝贵价值。

再例如:教师以“生活中的自护自救安全措施”为主题开展课程教育活动,活动中教师将教育内容分为户外活动安全、交通安全、学校生活安全、家庭生活安全、消防安全、自然灾害自救措施六大版块。学生跟随教师对“安全行为”产生直观性的认知,从而从理论层面出发有效提高学生的生命安全意识。
(二)融入实际生活,实践中增强自我防护技能
        生命安全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实际行动来保护自身的生命安全,为此在学生掌握相应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带领学生在实践中增强自我防护能力。例如:首先教师以为强健的体魄是保证自身健康的基础性条件,因此教师在学校生活中督促学生进行户外体育锻炼,在学生学习过户外运动安全措施的基础上,引导其按时参加课间操等校级户外活动,除此之外还会定期组织多样化的班级户外活动,以此促使学生在探索乐趣中锻炼身体。其次教师认为应引导学生提升应变能力以及突发危险时的自我防范技能,比如当学生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独自走夜路时,尽量选择明亮人多的道路。若遇到有人尾随,应及时求助周边的路人、警察,以机智的方式让自己逃出险境,切忌高估自身能力贸然行事。以此在学生已经形成生命安全意识的同时,教师还应在实践中增强其自我防护技能。
(三)实现家校联合,加固安全意识践行安全行为
        教师在上述内容中说到,家庭是践行生命安全教育的重要场所,家庭教育对于学生而言具有绝对引导作用,因此教师应积极联合学生家长,以家校联合的方式加固学生的安全意识,并有效引导学生践行安全行为。例如:首先教师定期召开家长会,为家长普及进行生命安全教育的有效途径,比如低年级学生的社会认知不足,规避危险的意识较薄弱,当学生试探性地想要做危险的事情时,家长应明令禁止并将危险要素一一说明,使学生能够从本质上了解危险行为,从而产生安全意识。其次教师要求家长身体力行地带领学生实践安全行为,从而以直观的方式使学生意识到安全行为的具体表现,最终学生会在反复实践中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使其有效践行安全行为。以此在学校与家庭的共同作用下,学生能够将安全意识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对青少年进行生命安全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其能够切身体会生命之伟大以及生命的意义,在敬畏生命的同时懂得保护自己的生命,以积极的心态以及强健的体魄迎接未来。
        
        参考文献:
        【1】王鹤.中学生生命与安全意识培养教育的研究[J].高考,2018(15).
        【2】赵克渊.浅谈体育与生命安全教育[J].小作家选刊,2017(14).
    【3】毕晶. 强化生命与安全教育 创建和谐平安校园——实施"生命与安全教育"的实践探索[J]. 生活教育, 2017, 000(010):P.30-31.
    【4】吉林省教育科学院生命与安全教育研究中心. 生命教育成就人生精彩——国家课题"生命与安全教育"研究学术交流暨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现场会综述[J]. 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 2013(5X):1-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