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洁英
广东省肇庆市高要区金利镇中心小学 526105
摘要:识字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学生了解中国语言的重要前提,也是学生今后进行阅读、写作的必备基础。所以,教师要加强对识字教学的重视,尽可能向学生传授多样的识字方法,让学生体验文字的魅力,不能仅仅局限在课堂上,而要实现课内到课外的延伸和迁移,使学生在生活中了解字理、学习字理,促进学生对汉字的音、形、义的理解和记忆,逐步扩充他们的识字量,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课堂内外;识字方法
目前,有些教师对汉字的教学依旧停留在机械地抄写和枯燥的记忆上,忽略对汉字造字理据的渗透,这种机械识记的模式不仅会降低小学生的识字热情,而且还会抑制其识字能力的提升。因此,为了改变上述现状,笔者依据小学生发展的总体特点,在本文对农村小学生课堂内外识字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够为其他教师提供有效的借鉴与参考。
一、课内识字
1.适当运用游戏识字,激发识记兴趣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比较喜欢游戏形式的教学活动,在课堂上融入一些简单、有趣的识字游戏,既可以将以往枯燥、沉闷的机械识字课堂变得“活”起来,也有利于活跃课上的识字氛围,进一步调动学生自主识字的热情,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接下来的识字活动中。因此,教师要适当地运用游戏识字法,为识字教学注入全新的活力,使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认识并记住汉字,逐步实现“寓教于乐”,进一步激发小学生内心对陌生汉字的识记兴趣。
例如,在教学《金木水火土》时,针对小学生爱玩游戏的心理,教师利用“识字大转盘”来组织学生玩游戏。师:“老师制作了一个识字大转盘,现在随着指针的转动,它停到哪个格就读出相应的汉字。”转盘中包含了本节课的重点生字,将转盘游戏引入识字教学中,能够引起学生的关注、刺激他们的兴奋点,让学生处于兴致勃勃的学习状态。如当指针停在了“金”一格,教师不仅让学生说出汉字的读音,还引导学生组词,如金子、金色、金银等,简单易操作的教学用具能够增加识字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识记兴趣。
2.合理创编趣味儿歌,积累生字词语
教师要努力摆脱以往机械训练的识字教学模式,不能反复地引领学生读、写、抄,否则会降低小学生原有的学习热情。教师要在把握当堂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合理地创编儿歌,来调动学生读儿歌、识汉字的兴趣,使学生通过朗读整齐、押韵的儿歌来感知中国汉字的押韵性,体会到汉字的特点,与此同时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汉字的识记印象。因此教师要利用儿歌来帮助学生快速识记生字,在读儿歌的过程中还能积累到一定的词语,优化学习的整体效果。
例如,在教学《春夏秋冬》时,针对本节课四个季节的汉字,教师创编了有趣的儿歌:“三人同日去看花,百日朋友是一家,禾火二字平头坐,夕阳桥下两个瓜。”并鼓励学生们朗读这首儿歌,通过朗朗上口的儿歌学生能体会到汉字的押韵性,学生们边读边思考“儿歌里的四句话与四个生字有什么关系呢?”以此来打开小学生的个人思维,通过反复斟酌学生逐渐理解原来“三人同日”就是“春”字、“百日朋友”组成了“夏”字、“禾火二字”就是“秋”……通过趣味儿歌的形式可以帮助学生积累生字词语。
3.根据汉字构字规律,分类识记生字
教师可以根据汉字的构字规律将其进行分类,便于学生进行分类识记。如象形字是用简单的图画来表示某些事物的形状;指事字在此基础上,添加了具有表义性质的符号;会意字则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件组成的“合体字”;形声字是“形旁+声旁”的合体字,形旁表意、声旁表声。通过分类,便于学生更清晰地掌握汉字的特点和构字规律,促进小学生对汉字的音、形、义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日”这一象形字时,教师利用投影向学生展示太阳的图片,并出示“日”的字形,从甲骨文到今文的演变图,使学生对“日”的字形变化产生更为直观的认识;在教学“鲜”这一会意字时,教师呈现了“鱼”和“羊”两个部件,学生知道鱼肉和羊肉的味道都很鲜美,把这两个部件组合起来就更鲜美了,从而记住“鲜”的字形和字义。通过分类识记生字,可以让学生掌握不同汉字的特点,了解构字的规律,最终促进学生对字形、字义的理解。
二、课外识字
1.在生活中了解字理,认识更多汉字
汉字来源于现实生活,教师要引导小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去了解字理,有意识地识记生字。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各种广告语、招牌、横幅标语等来帮助学生认识汉字,让学生感知到生活中每一处汉字的存在,从而降低他们对生字的陌生感,有利于通过细心观察来发现其中的字理,更好地锻炼小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善于利用生活中的各种媒介来认识汉字,通过观察、记录和分享来丰富自身的汉字储备量。
例如,学生在过马路时通过观察发现有两个人一前一后地走着,这就是“从”字;当他们过马路的速度一样肩并肩走着,那就成了“比”字。再如,学生在跟随父母外出欣赏山水风光时,只要稍稍观察就会发现远处有三座大山,中间的最高,两边的偏低构成了“山”字,脚下的三条小河流组成了“川”字;在欣赏日出美景时,太阳从地面缓缓升起就是“旦”字(日出为旦)……学生在家或外出时可以从生活中发现字理,自主认识更多汉字。
2.合理利用课外读物,展开随文识字
教材中的内容毕竟是有限的,教师要努力冲破课堂的束缚,合理地利用课外读物来鼓励学生随文识字,也可以引导低年级的学生根据书籍中的插图、内容来识记生字,这样既可以拓宽小学生的阅读空间,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汉字储备量。识字教学并不是单纯地认识某一个生字或词语,教师还可以发挥阅读的作用,鼓励学生在课外读物中认识更多的生字,比如符合低年级学生认知特点的绘本,通过随文识字可以锻炼小学生的识字能力。
例如,教师鼓励学生阅读《想吃苹果的鼠小弟》这一经典绘本,通过绘本阅读学生可以大致了解故事的内容:鼠小弟通过不断学习、与他人合作逐步完成了自己的愿望。同时还能掌握相同的句式如“来了一只小鸟”、“拿了一个苹果”、“像鸟儿一样能飞”、“像猴子一样会爬树”、“像大象一样有常常的鼻子”等,认识更多的汉字词语如“翅膀”、“飞舞”、“趾高气昂”等。利用课外读物进行随文识字,有利于培养小学生自主识记生字的兴趣。
3.在课间组织猜字谜,适当给予奖励
农村孩子可供识字的资源少,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为学生创造识字的机会和条件,可以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在课间组织学生猜字谜,以此来激发学生的课外识字的兴趣,对于能够猜对谜底的学生给予奖励,更能调动他们今后认识汉字的热情,同时还有利于训练小学生的反应速度以及个人的思维能力。因此,教师要利用课间组织学生猜字谜,由教师出示谜面,让学生展开竞猜,通过各种鼓励、奖励或表扬等手段提高他们积累生字词语的兴趣。
例如,在某个课间教师向学生出示了一个谜面:“同学们,一头牛,打一个字是什么?”并鼓励学生自由竞猜,有的学生说是“丰”;有的学生给出的谜底是 “生”;还有的学生认为是 “王。”……学生们争先抢后地表达自己的谜底,课间的识字氛围也很活跃。最后,对谜底是“生”字的同学给予表扬或奖励,从而调动学生参与下一个课间猜谜活动的热情。
综上所述,语文教师要遵循先进的教学理念,充分地考虑小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原有的识字水平,在课内通过“适当运用游戏识”、“合理创编趣味儿歌”和“根据汉字构字规律”,在课外通过“在生活中了解字理”、“合理利用课外读物”和“在课间组织猜字谜”来拓展识字的渠道和资源,使学生的汉字储备量得到提升,最终提高识字教学的整体效率。
参考文献:
[1] 张永杰.论如何在农村小学实施高效的识字教学[J].才智,2014(12):117.
[2]刘振涛.浅谈农村小学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J].科技创新导报,2014,11(18):125.
[3]吴杰.农村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方法初探[N]. 贵州民族报,2014-07-07(C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