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运辉
伊宁市英也尔镇中学
摘要:打造优质课堂,促进学生的发展已经成为课程教育改革中的热议话题。只有致力于打造优质课堂,才真正符合课程改革和生命成长的主旋律,才可以为学生提供真正意义上的求知、体验与探索的空间。因此,在现阶段的初中生物课堂上,教师也应当将打造优质课堂当作不懈追求的目标,主动地从备课、教学目标的设计等多个方面,进行教育方式的优化,从而提高生物课程的教育质量。
关键词:初中生物;备课;教学目标;问题
新课改教育理念对传统教学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探索合适的教学形式,已经成为大势所趋。然而,在当前生物课程的教学中,“师讲生听”的教学方式仍旧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要想在此背景下打造优质生物课堂,让学生对生物知识进行有效建构,生物教师应当主动地转变传统生物课程的教学手段,在改良以往生物课程教学形式中,带给学生新颖的学习体验,以便在进一步激活生物课程教育活力中,促进学生生物知识学习能力和生物核心素养的发展,让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获得较大的收益。
一、做好精准备课,奠定施教基础
备课是教师在正式讲解知识前所做的准备工作,在备课的过程中,教师会对学生的生物素养以及教学内容进行分析,也会对课堂上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进行安排,为整节课的有效实施奠定良好基础。但是,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许多生物教师将教学的重点放在课堂上,很少关注课下的备课环节,以至于在课堂施教中出现突发情况时,教师很难做出快速的反应,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指导。所以,为了打造优质生物课堂,教师应当在重视备课环节的基础上进行精心的准备,逐步提升施教的品质。
例如,在《植物的生殖》这节课中,教师就可以通过精心的备课,为整节课的有效教学奠定良好基础。首先,教师先采用问卷调查等方式,建立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渠道,了解学生对《植物的生殖》中内容的预习效果,以及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随后,教师再结合自身的教育经验,对学生的生物素养进行判断,指出学生的整体生物知识储备情况,以及学生的生物学习能力。其次,教师结合教育大纲的要求,对《植物的生殖》中的内容进行解读,指出“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植物常见的无性生殖”“影响嫁接和扦插成活率的关键”等内容,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紧接着,教师结合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设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以便在依次展开教学活动中,逐步落实目标的要求,逐步提高《植物的生殖》的教学质量。
由此看出,教师对学生的生物素养和知识储备情况进行分析,并结合学生的情况和教学的内容设定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能够真正地做到心中有数,从而在有序施教中提高讲解生物知识的质量。
二、细研教学目标,引领课堂施教
教学目标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指南,在教学目标中不仅展现了教学的内容,也指出了教师对学生的期待,以及检验课堂教学质量的标准。所以,在组织学生学习生物知识前,教师也应当结合生物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未来发展需求,进行教学目标内容的细化设计,为整节生物课程的教学起到引领作用,促使学生在逐步达到目标要求中,完成对生物知识的有效建构。
例如,在《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中,教师就可以设定如下教学目标,引领整节课的教学:1.知识目标:掌握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列举细菌、真菌对动植物和人类的影响;2.情感目标:基于多个角度全面认识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3.能力目标:强化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增强学生对资料进行收集和分析的能力,并让学生完成对细菌和真菌的观察和分析;促使学生基于细菌、真菌和人类的关系,透过正反两个方面进行辩证分析,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随后,教师以上述教学目标为导向,进行本节课中教学活动的安排,以便在逐步达到目标要求的过程中,真正地实现《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这节课的教育价值,促进学生生物素养的发展。
显然,教学目标的有效设计能够明确教师的施教方向,让学生在逐步达到目标要求中,促进自身生物素养和学习能力的有效发展,从而提高学习的质量。
三、利用问题教学,引导学生分析
问题在初中生物课堂上的应用已经屡见不鲜了,在以往的生物课堂上,问题是检验教育成效的桥梁,教师常常利用问题的方式检验学生对生物知识的认识质量,以便基于学生的回答帮助学生查漏补缺。而在新课改的教育思想指导下,问题也开始成为启发学生思维、引领学生学习方向的工具。所以,在讲解生物知识中,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问题的存在价值,主动地围绕生物课程的教学内容为学生设定有效的问题,促使学生在分析和解答问题中,完成对生物知识的有效建构。
例如,在《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中,教师就可以将问题贯穿在课堂之中,引导学生在问题的牵引下,对水螅、涡虫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进行有效分析。首先,在课堂上,教师为学生播放海葵的图片,并向学生提出“海葵是如何捕食的呢?”的问题,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基于问题对文章中的内容进行主动分析。紧接着,教师为学生展示水螅的图片,以及水螅生活环境的图片,并向学生提出“水螅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呢?”“水螅的形态有什么特点呢?”“水螅是如何完成捕食和防御的呢?”等问题,引导学生对水螅的身体结构进行有效分析,逐步总结出水螅的主要特点。同时,在引导学生学习涡虫的生理特点时,教师也通过“涡虫生活在哪里?样子如何?”“涡虫的形态有什么特点?消化器官有什么特点?”等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分析,促使学生在解答这些问题中,完成对水螅、涡虫生理结构等主要特点的有效学习。
可以看出,利用问题教学,能够有效增强学生分析和探究生物知识的能力,促使学生在解答问题中收获知识,提高对生物知识的学习质量。
四、重视合作教学,引导互帮互助
合作学习活动是新课改中所倡导一种新型教学活动,不仅能够强化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同时可以颠覆传统课堂上的教学结构,真正地让学生自主挖掘知识。然而,在将合作学习活动引入生物课堂后,教师能够发现,存在部分合作活动无效的现象,致使整体生物课程的教育质量不佳,学生的生物素养也得不到有效的发展。所以,为了做好对学生的教育指导,真正地发挥合作学习活动的价值,教师有必要对传统合作学习活动的细节进行优化,促使学生在合作中提高对生物知识的认识效果。
例如,在组织学生学习《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这节课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以合作的方式对生物进行分类,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首先,教师先结合“生物分类的方法和依据”等内容,为学生设定一些简单的问题,检验学生对生物分类方法的掌握效果。随后,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对学生的分类能力进行分析,指出哪些学生具有较高的分类能力,哪些学生在这方面稍有欠缺。紧接着,教师按照优势互补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分组,使得每个小组中的学生在生物分类能力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在分好组后,教师为学生展示许多不同种类动物的图片,引导学生依靠小组的力量对这些生物进行分类,促使学生在有效合作中逐步提高分类的能力。
显而易见,教师为学生搭建合作学习的小组,并让学生之间形成互助的结构,能够更好地凸显合作学习的作用,促使学生在与他人合作中,有效掌握生物知识,完成探究。
总而言之,优质生物课堂的生成是一个不断实践和积累的过程,所以,在未来的生物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当继续沿着生物学科的教育特点出发,创建出更多符合新课改要求的教育手段,以便在革新教育框架中,带给学生新的学习体会,逐步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品质。
参考文献:
[1]许小龙.优化教学方式,打造初中生物高效课堂[J].数码设计,2017,6(10):170.
[2]吴连续.浅析初中生物高效课堂教学[J].人才资源开发,2017(06):135-136.
[3]崔超.初中生物课程资源开发与整合途径探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7(03):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