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益鑫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柯桥中学
摘要:生命教育是教育的基点,长期以来,在我们的青少年教育中,生命教育是缺位的。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生命教育的缺失使得走上社会的青少年面对各种困难和挫折不知所措,最终导致心理防线崩溃,为轻生埋下祸患。本文从启发学生的自我意识、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激发学生的天赋本性、塑造学生正确的生命观这四个方面,就中学生的生命教育谈些些许看法。
关键词:生命教育 中学生 自我意识精神世界
一、中学生生命教育缘起
长期以来,我们的中学生教育中,生命教育是缺位的,人们普遍没有真正意识到生命教育对人生存意志的影响。我们的教育长期以来以学业为主,缺乏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让我们来看看2019年那些血淋淋的事件:
2019年5月28日,宜宾17岁女高中生留下遗书跳江自杀,“浮尸”江边.....
2019年7月20日,南洋某高一的男生小薛从宿舍的阳台跳下去,身亡。
2019年8月22日,浙江金华某知名高中女生自杀,留下遗书:你们生一个能考第一的孩子吧……
2019年8月29日,浙江兰溪某高中女生跳楼自杀。
2019年9月5日,安徽六安高二学生家祎留下“遗书”,称要在7天内“脱离”,离家出走。“我死后尽量保持我肾的完整,卖掉后应该值些钱……下辈子不做穷人家的孩子。”
2019年10月17日,天早上5点左右,兴兴城一高中小班学生从四楼跳楼当场死亡。听说是月考没考好,父母都是医生!
笔者高三班上正有一位女生,手上用尺子割腕出血多次,引起所有同班师生高度警觉。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并非只是个案笔者在柯桥区随机抽查了1000名高中住校生做了调查:24.39%的住校生曾有一闪而过的自杀的想法,认真考虑过该想法的也占到15.23%,更有5.85%的住校生曾计划自杀,并有1.71%的住校生自杀未遂余下530的住校生从未有过自杀念头。
其实,教育的起点就是人,生命教育是教育的基点。由于中学生命教育的缺失,导致许多青少年走上社会后,却不知如何应对随时可能降临到自己头上的困难和挫折。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来自社会、家庭、自身等方面压力的增大,更使得他们面对困难茫然四顾,遭遇挫折不知所措,最终导致心理防线崩溃,为轻生埋下祸患。
二、中学生命教育的含义
从最根本的意义来说,生命教育乃是一种全人教育,它涵盖了人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和这一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各个方面,既关乎人的生存与生活,也关乎人的成长与发展,更关乎人的本性与价值。生命教育的核心目标在于,通过生命管理,让每一个人都成为“我自己”,都能最终实现“我之为我”的生命价值,即把生命中的爱和亮点全部展现出来,为社会、为人间焕发出自己独有的美丽光彩。
生命教育既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同时还是教育的最高追求。因此,生命教育应该成为指向人的终极关怀的重要教育理念,是在充分考察人的生命本质基础上提出来的,符合人性要求,它是一种全面关照生命多层次的人本教育。
三、如何在教育中进行生命教育
(一)启发学生的自我意识,尊重学生的独特性
所谓人的自我意识,即自觉到“我是主体”的意识,包括“自主意识”、“自重意识”、“自信意识”、“自爱意识”和“自尊意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婴儿时期就有自我意识的萌芽,在这之后,它的各因素随年龄的增长而进一步发展,它伴随一生的发展而发展。
但是很多情况下被教育者的主体性和独特性被教育者忽视,而只是按照学校、家长所认为的标准对孩子进行刻板的教育。现在孩子的生活缺少童真与童趣、欢乐与激情,有的只是没完没了的作业和一个又一个的课外辅导,过分地把成人的要求作为儿童成长的标准,抹煞了孩子的主体性,同时也是去了许多好的教育机会。我们应该提倡让孩子自己选择喜欢的项目去学习。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所有的孩子都有各自擅长的方面,但是家长如何能知道自己的孩子真正在哪一方面有特长,这就需要平时多观察、多尝试、启发孩子的自我意识。当孩子孩子真正对哪一种项目感兴趣之后,让他自己做出选择,家长给与帮助和指导,并在他的学习过程中给与激励和督促。
(二)真正的人的发展是身心的共同发展,即身体和心理都得到良好的发展
每个人都应该拥有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对于孩童来说,生活中有很多未知,精神世界中有很多新奇的事物,渴望探究,这些为他将来丰富精神生活奠定了基础。人们对世界的认知也会随着自己内在精神世界的不断丰富而加深,人内在的精神世界对一个人的一生有重要的意义教学作为教育的一种最基本的方式,必然不仅仅是特殊的认识过程,还是一个特殊的生活过程,是一个人生价值塑造的过程。但一直以来,教学过程的任务主要是引导学生掌握人类长期积累下来的科学文化知识,这种教学观仅仅强调了个人的认知学习能力,大大弱化了人的其他方面。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只是强调文化教育忽视人性的教育,那么整个人生的基础就会薄弱,成为建立在泡沫基础上的人生。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除了知识传授,还应包括情感教育和道德教育。教学过程不仅包括认知,还应该包括理解、体验与感悟,要引导学生理解现象背后的本质,体验理解、发现后的满足,感悟价值与意义。
(三)激发学生的天赋本性,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柏拉图说过:“教育实际上不像某些人在自己的职业中所宣称的那样,他们宣称,他们能把灵魂里原来没有的知识灌输到灵魂里去,好象他们能把视力放进瞎子的眼睛里去似的。”学生是一种有主体意识的个体存在,外在的要求只有转化为内在的需要才能产生效果,因此,教育不是教师知识的灌输,教师的真正的作用在于唤醒学生的天赋本性,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指导。
教育者的任务就是帮助受教育者认知他自己,认识到他的潜力。古语说:“天生我材必有用”。教育者的任务就是帮助教育者认识他适做什么,能做什么,并去培养,从而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儿童的身体、智力和道德都得到某种激励与发展,以适应整个社会在总体上对儿童的要求,并适应儿童将来所处的特定环境的要求。”概言之,“教育在于使年轻一代系统的社会化。”“塑造社会我,这就是教育的目的。”首先把受教育者看成是一个具有生命体征的自然人,经过社会化的教育,使其能够变成具有各自特色,并能够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实现自己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社会人。教育者在这个过程中帮助受教育者发现自己的特长,并且找到他适合他发展的道路,将他的个人特色发展到极致。
(四)塑造学生正确的生命观,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热爱
在生命教育中,生命观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尊重学生,发挥其主体性,关照其精神生活;二是使学生树立生命意识,引导学生对生命的热爱和尊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涵蕴其美好心性。培养积极的生命情感——对生命的热爱与欣悦,总能使人振奋,使心灵面向自我与他人而开放,引导人求真、持善、爱美,这正是幸福人生的要素。
生命教育是对整个生命过程的教育,而不是人生某个阶段的教育。生命教育不是暂时的阶段性教育,而是要持续开展和推广的教育,是贯穿生命发展全过程的终身教育。在学校推行生命教育,将爱惜生命、善待生命作为一切教育的核心理念,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将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靳建华.关注生命教育培养学生健全人格.[J]卫生职业教育,2007(15)
[2]许海元.中外青少年生命教育的现状与启示[J].中国学校卫生,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