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玉玉
丽水市职业高级中学 浙江省 丽水市 323000
摘要:校园欺凌不仅极大的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而且严重影响了校园的正常教学秩序。学校是治理校园欺凌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场域。加强校园管理,建立校园欺凌的预防和处理机制,营造反欺凌的校园文化,是有效防治校园欺凌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校园欺凌;学校管理;治理机制
屡禁不止的校园欺凌事件极大干扰了学校的正常管理秩序,污染了教学生态。加强校园欺凌治理是平安校园建设的题中之义,也是学校管理的基本要求。学校作为防治校园欺凌的首道屏障,需积极落实自身责任,充分发挥学校管理在防治校园欺凌中的关键性作用,切实有效的采取措施预防校园欺凌,保证学生的身心安全和健康成长
一、校园欺凌的内涵及特征
(一)校园欺凌的内涵
明确欺凌的含义是防治校园欺凌的前提。挪威卑尔根大学教授Dan Olweus最早对欺凌(Bullying)一词做出以下界定:“欺凌是受害者被一个或多个学生有意地、反复地、持续地施以负面行为,造成身体和心理上的伤害或不适应。” 2017年,我国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了《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第一次对校园欺凌界定为:“发生在校园(包括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内外、学生之间,一方(个体和群体)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另一方(个体或群体)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事件。”
(二)校园欺凌的特征
从校园欺凌的实际案例情况来看,校园欺凌往往具有不对等性、内隐行、多样性和伤害性等特点。
首先,欺凌主体之间存在力量、权力、地位或影响力的不对等,往往表现为恃强凌弱、以大欺小,以众欺少。
其次,校园欺凌具有内隐性或隐蔽性的特点,欺凌者往往选择监管薄弱地带如卫生间、宿舍或人少僻静的隐蔽角落等实施欺凌行为,导致欺凌行为很难被及时察觉及制止。而被欺凌者由于受到威胁或性格胆小懦弱等原因而选择逆来顺受、隐忍不说。还有一些知情者害怕惹祸上身或是受同辈不良群体文化的影响,而不愿做告密者。
另外,校园欺凌的方式具有多样性,其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粗言秽语、谩骂嘲讽、恶意羞辱等语言欺凌;推搡撕扯掌掴拍打、拳打脚踢等身体欺凌;孤立排挤、名誉诋毁、集体隔绝等社交欺凌;恐吓威胁、破坏抢夺、敲诈勒索等财物欺凌;强迫脱衣、拍摄裸照、凌辱猥亵等性欺凌。另外,网络的普及对校园欺凌的表现形式与传播发酵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网络欺凌是指欺凌者利用手机、微信、微博等社交网络对欺凌对象作出的恶意、重复、敌意的行为,其具有传播力广,隐匿性高、操作性强,伤害性大的特点。
除此之外,校园欺凌是以造成被欺凌者情感上或身体上痛苦为目标的,其显著特征是具有伤害性。被羞辱、被殴打、被扇耳光、被迫下跪、强迫脱衣,这些欺侮经历给被欺凌者带来巨大的屈辱和痛苦。
二、校园欺凌行为的危害
校园欺凌的行为是一个复杂的互动过程,其常态化和久治不愈的特征不仅对被欺凌者造成严重的身心伤害,而且对欺凌者自身的人格发展和社会化成长也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1、对被欺凌者的负面影响
据悉,痛苦的欺凌经历会给被欺凌者造成严重的心灵创伤。被欺凌者在长期或持续性的语言、肢体暴力环境中情感反应系统长期处于激活状态,他们在事后易出现恐惧、紧张、焦虑的应激反应,且伴随着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不断下降,学习适应困难等现象。被欺凌者自尊心受到严重的伤害,自我评价和自我价值感往往较低,更易形成内向、孤僻、自卑、自闭等消极人格特征,如果没能及时进行行为干预和心理疏导,被欺凌者会出现一些心理疾病,严重的则会患上抑郁症。
另外,部分被欺凌者在长期遭受欺凌的负面环境中可能会发展出品行障碍,产生报复心理,养成反社会型人格。在美国频繁发生的校园枪击案中,多个枪击者都曾经被霸凌过。2019年4月在海南省三亚市一个小学,一名小学生捂着受伤的眼睛瘫坐在地,面部多处血污,持刀刺人的学生由于不堪忍受被刺同学长期的恐吓、威逼、收取保护费等欺凌行为,选择这种以暴制暴的极端方式保护自己。甚至还有一些欺凌者寻找比自己更弱的目标,将负面情绪发泄到弱者身上,这导致欺凌变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可能“培养”出更多欺凌者。
2.对欺凌者的负面影响
每当欺凌事件发生后,人们一味地号召如何严惩欺凌者,却很少去关注欺凌者内心的心理状态,对于被打上“坏孩子”或“违法者”标签的欺凌者,其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也受到很多干扰。欺凌事件发生后,部分欺凌者受到处分被学校开除,其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秩序被破坏,其家庭需对欺凌后果支付高昂的民事赔偿费用,这些因素都导致欺凌者过早的离开学校去适应未知的社会。
有些欺凌者的欺凌行为被网络曝光后,其个人信息遭到网上人肉搜索,并在以后的长时间内遭到身边人的排斥和公众的强烈谴责,其内心背负着巨大心理压力,容易与周围人发生摩擦,难以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出现不同程度的抑郁或自闭等情况。另外,过度强调严惩,不仅不能平息欺凌者的戾气,反而激起欺凌者的焦虑和愤怒,助长欺凌者的攻击性倾向,使得欺凌者成年后更易产生违法犯罪等问题。
三、创建校园欺凌的预防和治理机制
1.建立校园欺凌信息举报和收集系统
准确掌握本校的欺凌信息状况是防治校园欺凌的关键。近日,《深圳经济特区平安建设条例》中明确要求中小学应当开辟不记名举报欺凌行为通道,对具体操作方式给予了清晰的指导,也进一步明晰了学校应对校园欺凌的责任。对此,学校可以采取匿名问卷调查,设置投诉电话及邮箱、搭建网络校园欺凌上报平台等方式畅通校园欺凌线索的收集和举报渠道,及时摸排和评估本校欺凌的状况,从而制定相对应的反欺凌干预措施。
令人担忧的是,被欺凌者由于受到威胁、害怕报复或性格懦弱等原因,在受到欺凌后往往隐忍不说,选择默默忍受。所以学校教职员工尤其是班主任要重视班级的安全教育管理,主动了解学生内部存在的矛盾冲突,注意观察学生出现的异常反应。同时,班主任还可通过发放校园欺凌自查量表(见表一),关注学生的思想情感和心理动态,重点了解和关注具有显著的易卷入欺凌事件特征的学生,加大对欺凌先兆的摸底排查,了解班级潜在的或隐形的欺凌者,从而更好的遏制欺凌事件的发生。
表一:校园欺凌自查量表——你会是一个欺凌者吗?
题目 选项 备注
1.你是否易生气,易冲动? A是B否C偶尔
2.当你生气的时候是否很想拿某个人出气? A是B否C偶尔
3.你会给同学起绰号吗? A经常B几乎没有C偶尔
4.你喜欢取笑同学的缺点吗? A是B否C 偶尔
5.你是否嘲笑或讥讽过别人的相貌或行为? A经常B几乎没有C 偶尔
6.你是否喜欢占有或破坏别人的东西? A是B否C 偶尔
7.你是否会漠视或破坏班级和学校的规章制度? A是B否C 偶尔
8.你是否曾经利用网络等社交平台传播伤害过别人? A是B否
9.你是否曾经把某人从自己的朋友圈里排挤出去以伤害其感情? A是B否
10.你是否曾经教唆同伴去孤立或伤害过你不喜欢的人? A是B否
11.你是否对暴力的影视文化特别感兴趣? A是B否
12.你是否有残忍的伤害过小动物? A是B否
13.你是否在家中目睹过或遭受过虐待? A是B否
14.你是否会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去侮辱或伤害别人? A是B否
15.如果自己不开心,是否也想让他人不开心? A是B否C偶尔
16.你是否因为缺乏安全感和存在感,而去选择欺负过比你小比你弱的同学? A是B否
18.你是否从他人害怕、惊恐、无助和痛苦的中得到满足? A是B否
19.你是否认为通过欺凌他人可以显得自己很厉害、很了不起,并因此得到朋辈的崇拜? A是B否
20.你是否因为免受排挤而加入欺凌者群体中? A是B否
2.构建系统、可操作的欺凌应对处理程序和机制
为有效应对校园欺凌,学校需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一套有针对性的欺凌应对处置方案,形成一套从事前预防、事中处理、事后修复和安抚的综合治理体系。其处理流程如下:①开设反校园欺凌和自我保护教育等课程,提高学生应对欺凌的能力,增强学生自我保护意识;②设置欺凌求助热线和平台,接到欺凌可疑线索,迅速开展调查,及早终止欺凌,保护受害者;③与双方家长沟通,家校合力共同应对欺凌事件;④根据欺凌行为的轻重,选择合适的处置方式,并按程序逐级递交校园欺凌的报告;⑤达成终止欺凌的建设性协议,制定和实施针对相关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和行为矫正干预工作,恢复欺凌行为造成的不良影响并保证受害者的隐私;⑥欺凌事件处置后的后期跟进和反馈,做好每年本校欺凌的统计情况并总结经验教训。
3.提升教职员工预防和应对校园欺凌的能力
在学校应对校园欺凌工作中,世界各国都把对教职工的培训作为防治校园欺凌的重点。通过定期开展反欺凌专业培训的讲座,组织教职工学习防治校园欺凌的相关知识、技巧和政策,掌握校园欺凌的特征、易发时间、频发地点和处理方法,提升预防和应对校园欺凌的能力。需要重视的是,为防止欺凌者在被处罚之后进行更加变本加厉的欺凌,学校、老师在处理欺凌问题时,应积极从学生长远角度出发,在修复双方伙伴关系方面多做一些沟通工作,积极采用对话干预的方式使欺凌者深刻认识到自己行为的危害,促使欺凌者与被欺凌者能够达到双方的和解。此外,有一些校园欺凌实际是非理性的,由于情绪管理失当造成了冲突,引发了一些校园欺凌,在这种情况下教职员工的预防性的疏导尤为重要。
4.赋予学校教育惩戒权
教育惩戒是指学校为建立起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为矫正学生的偏差行为或排除学生干扰及妨碍教学活动的各种不当行为而采取的教育措施。为有效的防范的校园欺凌,我国相关部门需加快对欺凌惩戒的方式、标准、程序和范围等方面做出明确的界定,保证学校与教师依法依规的履行职责。同时,制定学生自我权利的救济程序,明确申诉的范围及程序,以便更好的维护学生权利。此外,学校可将欺凌行为纳入学生综合评价体系或德育操行评价体系中,对有欺凌行为记录的学生,学校要积极做好防范预案。
5.建立“人防、物防和技防”反欺凌的保障措施
针对校园欺凌具有隐蔽性的特点,学校需要进一步加强人防、物防和技防的反欺凌举措。首先,配足安保人员数量,提高安保人员的素质,优化和整治学校安全环境,加强校园内特别是宿舍、厕所及楼梯角落等隐蔽区域的巡逻。同时,积极寻求公检法司等部门的协助,与周边派出所联系,设立“校园警察”制度,邀请民警、检察官或法官担任属地学校法制副校长,配合学校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法治教育和反欺凌教育,参与指导和帮助学校欺凌案件的调查与处理,改进和完善学校的反欺凌的制度设计等。另外,成立由校长负责的学校欺凌治理委员会,其成员包括教职员工、校外专家、家长及社区工作者等群体,高中阶段学校还应吸纳学生代表。成立学校欺凌治理专业组织一方面可以快速对校园欺凌事件做出干预,另一方面其本身的独立性也保证了欺凌事件处理的权威性和合理性。
除此之外,积极推进“智能化平安校园”的建设,采用现代化科技增装学校安防设备,推进“可视化一键报警”的安装,完善校内的电子监控设备的管理和使用,做到校内公共区域监控无死角、无盲区。
6.营造反欺凌的校园文化
(1)设置反校园欺凌的必修课
对学生开展反欺凌教育是预防校园欺凌可靠和有效的措施。国外为应对校园欺凌设置了专门的反欺凌必修课程,其内容涵盖校园欺凌的涵义、类型、危害性、以及应对和制止校园欺凌的方法和技巧。芬兰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发展特性及欺凌的暴露程度,开发出三套反校园欺凌的课程,分别面向6~9岁、10~12岁及13~16岁的学生。澳大利亚中小学设置了安全保护的校本课程,将安全教育纳入课程学习。对此,为有效的预防和降低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学校需根据实际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反欺凌教育课程,提高学生干预欺凌和应对欺凌的方法和技巧。此外,反欺凌课程还需加强学生在情绪疏导、同理心、抗挫折以及人际交往和解决冲突方面的教育,注重对心理失调学生的心理引导和行为矫正。
(2)开展品德、法治、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防治校园欺凌的有效路径。学校德育是否得到贯彻落实将是影响学生人格和品德发展的重要因素。频繁发生的恶性校园欺凌事件暴露了学校德育教育方面存在的不足,也促使人们痛心反思德育在教育改革中的地位。对此,学校要优化德育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阵地,加强中小学生的品德、法治和心理健康等方面教育,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操和素养。
(3)构建反欺凌的班级环境
班级是学生交流互动的重要场域,班级环境的优劣对校园欺凌的防治具有重要的影响。在良好班级环境中,班级氛围积极向上,人际关系和谐,一旦发现班级欺凌端倪或出现欺凌行为时,班级的学生能够参与进来,共同抵制欺凌行为。当大部分学生面对欺凌都能挺身而出时,反欺凌联盟的力量就会越来越强大,欺凌也就会无所遁形。对此,通过板报、标语、歌曲、短诗等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抵制欺凌的行为活动,定期召开反欺凌的班会,制定反欺凌班规和应对举措,营造积极向上、正义友善、和谐融洽的班级文化。
参考文献:
[1]高尚德.中小学校园暴力的现状、归因、与预防[J]. 基础教育研究,2017.(1)
[2]周怀忠.中小学校园欺凌类型及特点探析[J]. 中学教学参考,2018.(18)
[3]顾蕾. 基于受害者立场的日本防治欺凌对策[J]. 青少年犯罪问题,2016.(2)
[4]屈书杰 贾贝贝.英国校园欺凌综合治理体系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1)
[5]秦梦群.美国教育法与判例[M]. 台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6]李雯.让欺凌远离学生:《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内容解析与实践要点[J]. 中小学管理,2018.(2)
[7]覃丽君.发挥多元主体参与的力量:芬兰中小学反校园欺凌计划的实施与启示[J]. 外国中小学教育,2017.(11)
[8]冯帮 何淑娟.澳大利亚中小学反校园欺凌政策研究——基于《国家安全学校框架》解读[J]. 外国中小学教育,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