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制度改革之我见

发表时间:2021/4/25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16期   作者:白桂琴
[导读] 要想实现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白桂琴
        陕西省汉中市镇巴县渔渡中心小学723605
        摘要:要想实现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制度改革是关键。各级政府要加大乡村教育投放力度,制定改革措施,改变乡村教育落后的面貌。
        关键词:制度改革 城乡义务教育 一体化
        义务教育一体化高质量发展重点在农村,缩小城乡差距已刻不容缓,虽然政府在加大农村教育投入,但农村义务教育仍存在诸多问题,如:
        1、城乡之间的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不均衡,存在经费浪费,重复性建设的现象。主要体现在一些城区及周边学校更换设施设备太过频繁,校容校貌改变太过频繁,政府在经费投入方面一再地锦上添花,而忽视了雪中送炭。一些有着地域优势的学校普遍存在这样的现象:换一个校长,把原来的绿化、文化建设、部室建设、操场舞台等全部摧毁,重新按他的思路设置,有的甚至只管一两年又摧毁重建,笔者一直在农村学校任教多年,曾亲眼目睹领导们今年把树栽种在这,明年挖了重新栽种到那,今年这里种点花花草草,明年挖了又移栽在别的地方,前任校长刚栽活,后任校长挖了不要又重新规划,造成树木花草大量死亡,然后又重新购买新的花草树木;光是购买花草树木就要浪费很多资金。操场硬化不到两年又重新硬化,没过两年挖了又建设成塑胶操场,诸如此类重复性建设不胜枚举,如此浪费资金的现象让老师们都为之哀叹:难道国家的钱都用不完了吗?还是因为离城近,或是国道线上,方便上级领导检查?反观笔者曾支教的一所偏远村级小学,那里的操场硬化资金还是当地社会人士捐助的,而今早已破败不堪,地面坑坑洼洼,幼儿园学生经常磕碰摔倒,却申请不到资金扶持。把那些过度投入、过度开发的学校分一杯羹给这些远离县城的学校,哪怕一点点,也能解他们的燃眉之急啊!同在一片蓝天下,应该享受公平的教育资源,而不应该厚此薄彼。
        2、学校管理制度缺乏科学性、民主性。
        目前农村学校在制定和执行制度过程中还存在着以下几个弊病:
        (1)缺乏科学性,一些不合理、不公平制度长期存在,为偏袒一部分人的利益而得不到修正。
        (2)制度的制定缺乏民主性,学校制度多为管理者单方操作而成,教师作为被管理者自然就成了制度管理中的“弱势群体”。这种以“管人”为出发点的制度,等级分明,极大挫伤教师作为主人翁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
        (3)制度缺乏公平性,执行制度的往往是管理者,对管理者的管理又是制度留下的空白,造成制度执行中的另一个不公平现象。
        (4)执行制度时以偏概全,缺乏整体性。学校往往热衷于抓“到岗”等一些显现的管理,对学校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作用的管理制度关注甚少,影响了制度的有效性。
        3、教育腐败严重干扰学校的良性发展。
        职称评聘领导优先,轻松的工作领导优先,评选先进领导优先,绩效工资领导优先等等,溜须拍马、阿谀奉承、巴结权贵者得利在如今的校园已是司空见惯,兢兢业业、埋头苦干、不会巴结领导者极不受领导待见,多劳者未见得多得,少劳者未见得少得,挤兑人才、打压人才、地方保护主义、固步自封、一个人说了算,哪管公平与否。不正之风在本该纯洁的校园大行其道,严重挫伤教师的积极性,严重干扰学校的良性发展。
        要想实现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促进农村学校大踏步前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就得从制度上进行大刀阔斧地改革。现就促进农村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之制度改革谈几点个人看法:
        教育主管部门及政府层面:
        一、均衡经费配置,明确责任意识。
        教育资源的具体配置应当更多地凸显公平性原则,保障每个学生均能享受到公平的教育,强化教育的整体利益,农村校舍简陋,硬件条件远远不如城市。因此,我们需要完善现行的义务教育经费管理制度。


        第一,强化责任,加大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
        上级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放力度,不断缩小城乡学校之间的差距,同时,政府要为稳定农村教师队伍提供财政支持。
        第二、加强监督检查。教育主管部门应当积极配合财政、审计、纪检、监察等部门,监督义务教育经费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预算以及落实等情况,同时通过设立举报电话等方式接受社会以及媒体的监督,防止教育资金的挪用以及重复性建设,把每一笔钱都用到刀刃上,合理公平投放,不厚此薄彼,做到一视同仁。对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不够的实行问责制。
        第三、优惠的政策红利向乡村倾斜。
        人才是兴校之本,提高教育质量,关键在教师,关键在于建设高素质的农村教师队伍。我们农村学校,面临教师流失、学校发展难的问题。因此,政府要利用优惠的政策红利吸引更多教师扎根乡村教育,留住人才。如:职称晋升、交通补助、提高生活补贴、改善住房条件、设置探亲假、定时免费体检等,相对恶劣的环境和沉重的教学负担严重摧残着农村教师的身体健康,因此对坚守农村教育30年的老教师应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以及政策上的照顾,允许他们提前退休,让年轻教师看到奔头,愿意到农村来并扎根农村,为农村的基础教育奉献他们的光和热。
        学校层面:
        第一、提高管理者的管理水平。
        领导班子要加强自身学习,学校要组织学校领导和中层干部,认真学习教育管理学、现代管理学的有关知识,丰富管理知识的储备,提升对学校管理的驾驭能力。要从思想上和教育理念上当好引领者,作为管理者,要有科学、先进的教育理念,熟悉教育技能,懂得办学规律,管理上要对师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情”带动师生,以“爱”关心师生。其次,在制度、管理细节、人性化服务上当一个高层次的管理者,有一定的管理艺术。再次就是,学校领导不能脱离一线教学,不要形成“外行”领导“内行”的局面。有一些校长自从当上领导,就脱离一线教学,有的甚至脱离一线几十年了,教材一改再改,又怎么可能科学地引领教师进行教研教改呢?
        第二、制定科学民主公平的管理制度。
        学校管理是一项涉及环节多,任务繁重而细致的工作,需要讲究管理艺术和方法,实现管理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才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其他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1、要做到管理科学化。要适当减少层级管理,消解内耗,杜绝拖拖拉拉和敷衍应付,使各职能部门分工合作,协调配合,主动、高效工作,创造性工作。管理者要沉下去,到第一线去解决实际问题;要增强管理的威信和魅力,提高驾驭全局的能力;要善于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善于和同事交流,提高协同管理和并肩作战的能力。
        2、要突出民主化管理。管理民主化是现代学校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民主化进程在学校中的反映。农村学校领导要打破凭经验凭感觉的管理办法,尤其要打破不民主的“一言堂”专制行为。在一些重大问题的决策上,学校领导班子要充分论证,充分听取广大教师的意见,做到作风民主。
        总之,大力提升农村学校管理制度的有效性,对于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提升农村学校管理有效性必须采取综合策略,主要是加强理论学习,用现代管理学理念来指导管理工作;构建和完善科学的管理制度;学习和运用先进的管理方法,提升管理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水平;强化学校文化建设,用文化的力量来增进管理效能。只有这样,农村学校的管理有效性才能不断提升,从而促进城乡学校的科学发展和教育质量的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刘鹏照.改革创新攻坚克难加快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高质量发展[J].现代教育,2019(8).
        【2】彭佳景.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需要实干精神[J].湖南教育:上旬(A),2018,000(011):1-1.
        【3】李志刚.城乡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下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路径[J].现代教育,2019(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