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光泉
安徽省宣城市教师进修学校 242000
摘要:规范备课,机智上课,是一个好教师的基本要求。要达成高中信息技术必修1《数据与计算》的“学习目标”,有效地用任务来驱动项目教学,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质量,不仅仅关注学生的快乐成长,也关注“教育的幸福”。以第2单元“编程计算”的教学预设为例,介绍信息技术课老师如何备自己、备教参、备学生,分析备课活动中的独立思考到“博采众长”,创新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实践中“课堂生成”的破解技巧;以期和参与课程改革的各位同仁互相学习、深入交流。
关键词:教学预设;编程计算;课堂生成
高中信息技术教材必修1《数据与计算》(教育科学出版社)由“编程计算”、“计算与问题解决”、“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等五个单元组成,依据新的课程标准以项目任务驱动的方式形成教学结构;教师备课时需要在熟知“学习目标”的前提下,分析学情,以“任务”引领“活动”,用“拓展练习”检测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效,为开阔学生视野提供了望远镜。不同的教学单元有不同的学习难度和技能操作侧重点,如何完成“编程计算”这一单元的教学预设,备自己、备教参、备学生,不做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经验的复读机,而是积极回顾、概述和解析我们自己的或同行们的“编程计算”教学过程,以学生发展为本,体现新课程标准下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思想、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智慧。
一、规范“编程计算”的教学预设流程,注意“拙”方法
“编程计算”的教学预设是我们进行这一单元教学工作的首要和必备环节,必须严格遵循三备原则,换位思考“编程计算”课堂上的教到作为活动主体的学生为什么学、学什么和怎么学。传统的学科课堂教学预设(教案或教学设计)中,依教材编排展开教学内容,个别“有教学经验的”老师“百度”点现成的备课资料进行一些“修改”或“调整”,就是完成了教学预设,最多是注意到课堂教学中的“复习旧知—导入新课—讲解要点—巩固练习—布置作业”环节;而现代多媒体环境下的创新教学模式,却是越发重视教学预设的流程规范,注意“拙”方法、使用“笨”手段,倡导我们按照教学任务的需要重新整合教材,设计单元计划,围绕教学目标的任务驱动更加明确,教学思路更加严谨,教学内容更加丰富,相信“编程计算”的教学将取得更加明显的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预设《2.4可以复用的代码》这一小节教学时,我们首先学会用流程图表达“解决问题的思路”并在掌握Python语言环境中开发程序的基本特点,然后考虑到代码复用是提高程序效率的常见办法,使用“函数”和“模块”等编写小游戏“猜生肖”,提出“你想用火柴棒摆数字吗?”的问题,鼓励学生通过各种信息化教育媒体查找相关资料,合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真实问题。
“拙”方法规范“编程计算”的教学预设流程,研究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纲领性文件和现代化教育理论,对本单元的主要任务、教育目标、教学内容、课时安排及教学评价的依据和方法等必须全面分析,钻研本单元的编写意图、组织结构、课时划分、重点小节以及各小节的重点、难点等,并达到能够掌握教材基本结构,对教材融会贯通和深刻掌握教材精髓的水平,同时还应研究与教科书相关的资料,了解学生,因材施教、分类指导、整体优化,为学生将来要用而教。
二、构建“编程计算”的教学预设内容,强调“活”比较
子曰:“君子不器 。事物是发展的,“编程计算”的教学预设也不能故步自封,要不断创新创造、追求完美,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一切,变“拙”为“活”。“活”比较构建“编程计算”的教学预设内容,重视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选择和使用,不忘传统的教学手段,活用现代教学手段,围绕“突出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难点”选择最佳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把握教学时机和教学技巧,准确、巧妙、科学,达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抽象为直观、解决难点、突出重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目的。例如“编程计算”有《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做出判断的分支》《周而复始的循环》等四个小节的内容,只有灵活构建其教学预设内容,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采用多元化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尤其要注意利用教育信息化2.0时代网络资源优势,合理安排上网时间,查找所需资源,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探究、自主学习行为。
教学预设内容构建的优劣集中反映在教案中、体现在教师的教学思路与教学计划的文字里。把教学预设的“拙”规范流程通过教学预设的“活”内容构建出来,不仅要考虑学生在完成老师设置的“任务驱动”时自主探究可能的课堂新生成,还要考虑常态下课堂中的“老师要讲的个别学生已经知道了”、“教材上的内容全班学生课前已经预习了”、“老师一不小心出错了”、“学生提出了老师没想到的问题”等意外情况的出现,那么正确地运用教学机智,解决“突发事件”转变成“意外收获”的教学精彩,也成了我们进行“编程计算”的教学预设时必须关注的话题,不要忘了我们的教学初心,时刻记得我们的教育使命,以学生为本,教学生的未来!
三、完善“编程计算”的教学预设成果,反思“巧”策略
物质世界所携带的信息可以用数字来描述,现实社会生活也可以用数字来记录……可以说,恰是海量数据联系着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将两者连为一体。数字之所以能够快速、高效地生成、加工与表达,是因为其背后有一种神奇的力量——计算机程序。而掌控这力量的,是由人设计的算法。因此,无论是用应用软件加工数据、用数字化技术处理信息,还是用程序代码编写软件,甚至是开发、运用人工智能,善于运用计算思维来解决问题,都是我们应当具备的基本能力。这就是“编程计算”的教学预设成果。发展学生的个性,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学习,为我们的未来培养有创造力的孩子。
“巧”策略反思、完善“编程计算”的教学预设成果,弄“拙”的教学预设成为“巧”的课堂生成,进而转化为最富有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编程计算”教学成果。例如,在预设《“阿尔法围棋”(AlphaGo )》这一案例教学时,就需要关注到“这是第一个战胜人类世界围棋冠军的人工智能程序,这是计算机的胜利,也是“计算机程序”的胜利,更是程序编写者——“人”的胜利。”,进而强调“阿尔法围棋”存在的意义在于帮助人们研究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计算机的优势,更好地为人类服务,让计算机帮我们解决问题。反思我们的教学,让我们知道,要完善教学预设的成果,为学生营造自主读书、自主探究的学习情境,打破了传统的“整齐划一式”的繁琐的分析讲解,实现媒体(计算机、网络资源或教材文本)、教师、学生三者的真诫交流,真诚对话,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结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激发学生的发现欲望,呈现多元的问题背景,倡导把学生“未知的知识”放在问题中,放在一定情景中,让学生在大量的不定向的多元信息中自己去发问题,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去探索,自己去了解问题的答案,激励学生探究创新。
我们未来需要的是有创造力的孩子,而那些只会做题不会思考的孩子,在未来可能会被淘汰。在教育部新公布的新课标中,编程和计算思维已经成为必修内容,它的重要性,跟物理、化学不相上下,我们需要抓住机会,从“编程计算”的教学预设入手,利用编程这一极佳的思维训练方式,帮助孩子们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打开了通往未来的大门。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