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在读写教学中学生想象能力的训练

发表时间:2021/4/2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月第3期   作者:申腾
[导读] 在语文读写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益的一条可行的途径
        申腾
        陕西省榆林实验小学   719000
        在语文读写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益的一条可行的途径。因为想象,是构成思维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而思维的发展不能离开想象的发展。针对小学生富于想象的心理特征,激发他们的想象能力,正是促进其思维有效发展的契机。         
        训练想象能力在语文教学中还有其特殊的意义。这是因为选入教材的绝大部分课文属文学作品。作者所创设的意境,塑造的形象,都与想象结下了不解之缘。而教师组织学生阅读这些作品时,又必须以自己的经验,凭借想象来还原并充实作品意境的形象,才能比较深刻地感受作品的内蕴。至于学生作文,就更需要有想象的配合,才能有声有色,有情有意地再现生活中的人物和事物。而另一方面,丰富的想象活动,还能剌激语言的发展。
        邓颖超同志曾代表党中央号召全国少年儿童要“树立创造性的志向”,“培养创造型的人才”,“开展创造性的活动”。而创造是离不开想象。要给“创造未来”的孩子从小插上想象的翅膀,难道不是语文教学的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光荣任务吗?
        在读写教学中,用什么方法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呢?
        一、扩想能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我经常用扩想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所谓“扩想”,就是对教材文句的内涵作开拓,或将课文故事扩展。如教看图学文《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一课时,在分别指导学生初看图和初步读文之后,抓住文中十一个纤夫的逐个具体描绘,图文对照,使学生认识作者是怎样对图进行“扩想”的。读完以后,我又结合写作的片断训练,要学生在十一个纤夫中自选一个进行再次扩想,写成一篇短文。这样由看图到作文的两次扩想训练,有例有据,有仿有作,让学生把自己的某些生活见闻与感受,同作品的形象联想出来,以增强作品形象的具体可感性。这对发展他们的想象能力是很有好处的。又如教古诗《泊船瓜洲》时,我指导同学们先理解每句诗意,然后把每句意思连起来理解全诗意思中的扩想训练。于是,我对每一句的内涵都对学生进行指导扩想,包括作品的总体结构,主题的“发酵”,丰富细节,增大作品的容量,使内容更趋具体化。
        二、续想能激发起学生的联翩浮想
        有些课文的结尾,言犹未尽十分含蓄,能激发起学生的联翩浮想。在学习这些课文时,我往往因势利导,诱发学生开展“接续想象”。如教《穷人》时,抓住课文的结尾“‘你瞧,他们在这里啦。’桑娜拉开帐子。”这一句,我设计了“桑娜拉开帐子以后怎么样?”为题,让学生讨论,续想故事情节。

这时,同学们有的说渔夫是多么激动,称赞桑娜做得对;有的说桑娜是多么高兴,一切担忧都烟消云散;有的说七个小孩子醒来后,无忧无虑地玩得多么快乐……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用想象进一步焕发了穷人美的心灵。学了《凡卡》一文后,我以《凡卡寄信以后》为题作文,让学生展开接续想象,顺作者写作旨意写了凡卡种种可能发生的更为悲惨的遭遇。这样的想象,使学生的想象能力得到了锻炼。
        三、联想能诱发学生的思维,对体会课文含着思想感情有进一步的理解。
        联想是此物想到有某一点相关的某一物的心理过程,它把分散的彼此不联贯的思想片断连接在一个思维的链条上。在我们的教材中,有一些课文是训练联想的好材料。在教《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时候,让同学们知道作者借想象,提出了穷苦孩子们的希望。在大年夜,这些穷苦的孩子们,应当得到应有的光明和幸福。但在当时的丹麦,这样的理想,还只是穷孩子们的希望,诱发同学们从丹麦想到我们的旧中国,想到我们的前辈也是这样。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才使这样的希望变成了现实。从而懂得文章展开了丰富的联想,常常会给读者带来希望,带来理想,并鼓舞人们去创造,去实现。在教《幸福是什么》一文后,我要求学生写《读〈幸福是什么〉后想到的》读后感,要求学生根据课文的理解,联想自己的亲身经历,也举一个实例来说明幸福是什么。
        四、补想使学生既收读懂课文之利,又获发展想象之益
        作品的艺术形式要求精炼含蓄,这就决定了作者对情节和意境往往不能作紧针密线,巨细无遗的抒写,总要给读者留下一些可借想象去补充的天地。在教学中,我注意抓住这些“孔隙”启发学生用想象去补充。这样既收读懂课文之利,又获发展想象之益。如教《小音乐家扬科》一文时,扬科进了地主的食具间不小心触动了琴弦,“在那寂静的夜里,一声呼声引起什么效果?”“食具间的情景怎样?”(仆人见扬科站在那儿,立即揪住他;人们以为有贼来了,都冲了出来;……)“扬科这时又怎样呢?”(他站在那儿发抖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他不知道自己怎么办,呆住了;他瞪着可怜的双眼,任凭别人怎样打他……)在讲课文的同时就这样引导学生进行“补想”训练。课后还要求同学们把上面所讲的写成一段话。我就是这样的注意引导,使学生按一般事理逻辑用自己的想象去补充中间的情节。
        五、拟想既加深理解了课文,又获得想象能力的训练
        拟想也就是比拟想象。如《老水牛爷爷》是把人的特征物化,写了他凫水本领,脾性和力气,都像牛一样,从中表现了勤劳朴实、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这是由人拟物。而《落花生》是把物的特征人化,“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还有《金色的鱼钩》也是把物的特征人化。文中有这么一句话“在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作者用这样的比拟,体现老班长虽然不在了,但他那舍己救人、无限忠于党、忠于人民的精神永存的思想。这些都是由物拟人。教学这些课文时,我就用来对学生进行比拟想象的训练。还有,拟想能力同样在写作中得到培养。如教完《种子的力》一文后,让学生写《“种子”赞》引导学生展开由物及人的比拟想象,既加深理解课文,又获得想象能力的训练。
        在教学中,由于能注意有机地挖掘课文中可以培养学生想象的“孔隙”,让同学们在想象中遨游。因此同学们非常喜欢上语文课,阅读理解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作文水平均得到较明显的提高。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