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素材的有效利用

发表时间:2021/4/2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月第3期   作者:马学存
[导读]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为了给师生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设置了很多小栏目
        马学存
        (合肥市大柏中学     230061)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为了给师生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设置了很多小栏目。教材中每课以“运用你的经验”作为新课的导入部分,多数以“拓展空间”栏目结束全课的教学内容。中间交叉穿插“探究与分享”、“相关链接”、“阅读感悟”、“方法与技能”四个栏目。这些栏目有的可以作为新课导入素材,有的可以作为教学实践素材,有的可以作为知识拓展和能力养成素材。除了教材这些栏目的素材之外,还有很多生活素材、时事素材、影视素材等供师生选用。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对这些素材的选择和运用总是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合理利用这些素材?本文就这一方面谈一谈几点看法。
        一、选用生活化的素材,让学生产生共鸣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等教学理念。我将它解读为,教育起源于生活,教育要在生活当中才能真正发挥出作用和力量。选用生活化的素材,其实就是在体现学生学习生活化的特点。
        我在讲授《依法参与政治生活》时,一开始选用了一个图片素材:某工厂大量排放污水。并且设置了三个问题:
        1、该图片反映了什么问题?
        2、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3、你可以通过哪些渠道反映这个问题?
        我起初认为这三个问题设置合理,且有一定梯度和逻辑关联。但课堂效果并不理想,只有几个孩子参与到活动中。在对这节课进行反思之后,我才明白是所用的教学素材远离生活,学生缺乏生活体验,缺乏激起思维的生活基础,很难对问题产生共鸣。
        在另一班上这一节课时,我利用教材上的“运用你的经验”图片素材:春运拥堵,车票难买。这个素材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们纷纷谈起自己回老家过年的体验。我适时提问: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开始分组讨论,集思广益。并派小组代表给出了几种解决方案,如缩小地区发展差异;加快铁路建设,提高铁路运能;错开高峰期等。我肯定了学生的解决方案,接着提出下一个问题:这些意见和建议你们可以通过哪些渠道反映?学生踊跃发言,课堂参与度高。主要原因是我所选用的教学素材是学生熟悉的,亲身经历过的,是建立在他们的认知基础和情感基础之上,学生自然有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二、灵活运用教学素材,重视课堂生成
        精心的预设是上好一节课的基础,但教学活动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生成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对教学素材进行灵活运用,从而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我在讲授《灿烂的中华文化》时,我先请学生介绍一种典型的中华文化形式,并谈谈如何鉴赏这种文化形式。学生介绍了京剧、茶文化和书法等。只有一个学生谈到了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介绍了端午节的来历以及今天的端午习俗,甚至还谈到了中国和韩国的端午节之争。而我因为预设好了要用“河南安阳殷墟文化” 引出中华文化的特点,没有用灵活运用课堂上生成的素材,导致课堂教学形成一个断面,消弱了课堂的艺术感。


        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我就开始注意这个问题。在讲授《师生情谊》时,我利用《探究与分享》小奇的故事作为素材,引出怎样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和批评。案例讲到一半时,我发现学生王某在讲话,我温和地提醒他认真听课,不要讲话。他很生气,把书使劲往桌子上一拍,反驳我说如果有人叫你,你不吭声吗?这时候如果再批评王某,肯定会激起师生之间的冲突,于是,我立即面向全体学生说:“老师刚才错怪了王某,老师道歉。但王某刚才的行为对不对?如果不对,你觉得应该怎么处理?”然后让学生进行讨论,学生很容易切入知识点,同时又进行了情感和价值观教育,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这一节课,我将师生之间的一个小小的冲突,经过利用,成为一个生成性的教学素材,灵活的运用在课堂教学中。
        三、挖掘素材的利用深度,提高利用效率
        道德与法治课时用素材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探求生活真理,提升道德素养。教师在选择教学素材后,要对教材进行深加工,深挖掘,以便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技能的培养点、情感的激发点。但很多教师在使用教学素材时往往热闹过场,过后学生所获甚少。比如我曾经听过一名年轻老师上的《灿烂的中华文化》。他用多媒体展示了多种中华文化的图片,然后问学生体现中华文化的什么特点。学生回答: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教师只是对材料进行了表面的概括,没有对材料进行深入的挖掘,没有对学生进行思维的激发、能力的拓展和情感的熏陶。
        我在讲授《做守法的公民》时,引用课本“探究与分享”的素材,并对素材进行了改编。我展示朱某捡到手表不还,被人民法院判处限期归还的案例。我将此案例引申,介绍了朱某的成长环境,父母外出打工,从小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结识了社会上一些不良少年,经常出入网吧等娱乐场所,经常迟到、旷课、夜不归宿。为了上网打游戏,和一帮不良少年小偷小摸,甚至发展到拦路抢劫的地步。针对这则材料,我设置了三个问题,并且要求学生思考回答:
        1、朱某的行为哪些是一般违法行为?哪些是犯罪?
        2、朱某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过程说明了什么?原因有哪些?
        3、以朱某为例,谈谈青少年应该怎么做?
        我对课本上的素材进行了拓展和延伸,进行了进一步的挖掘。通过这三个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结合教材来回答问题。既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知识迁移的能力,又突破了重难点。+
        总之,在道德与法治课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灵活利用教材以及其他触手可及的素材,让学生感受到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充分挖掘一切可用的教学素材,通过对这些教学素材的整合,将其合理、有效的运用到教学中,力求打造充满激情和灵动,既有科学真理又有人文情怀的道德与法治课堂。
        
        参考文献
        【1】王佳.浅析道德与法治课程素材的有效选举策略[J].科技教育,2020(04):185-187.
        【2】陈凯玲.《道德与法治》素材的取舍与整合[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8(05):45-47.
        【3】姚伟珍.优化教学素材 触动学生情感——举课例谈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素材的选取和使用[J].教学研究,2013(07):348-34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