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发表时间:2021/4/2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月第3期   作者:刘国英
[导读] 小学科学教学工作开展对于提升小学科学素养有着重要影响
        刘国英
        山东省德州市天衢东路小学 253000
        摘要:小学科学教学工作开展对于提升小学科学素养有着重要影响,学生自身具备良好的探究能力,能够有助于小学科学教学工作顺利开展。下面文章对小学科学教学下学生探究能力培养展开探讨。
        关键词:小学科学;科学教学;探究能力;学生能力
        引言
        小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心智还不成熟。小学科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的重要学科。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根据学生好奇心强、对新事物感兴趣的特点,设计教学活动。在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活动地位,以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为中心,以实现教学目标为重点,开展探究活动,激发学生探究欲望,让学生学会自主与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学习自信,提高学生科学综合素养。
        1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意义
        小学作为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要阶段,必须要得到教师的重视,这样能够在现有的基础上对课程教学进行优化,引导学生参与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提高小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有效的培养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学习,并对问题探究充满兴趣,解决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重视自身的责任,不断进行优化,组织学生学习课本知识,围绕学生的学习现状进行创新,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来调动学生探究热情,为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提供更多帮助。由于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发展阶段,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溜号的情况,学生不仅无法掌握课本重点知识,同时不利于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所以,在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并在现有的基础上掌握学生学习存在的问题,尤其是针对注意力不集中及课本基础掌握不充分的情况,并且这样可以在现有的基础上优化各项培养方案,为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打下良好基础。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培养时,教师还应该注重分析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解决方案,保证课程教学的高效性,发挥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为小学生的未来学习与发展打下良好基础[1]。
        2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有效路径
        2.1创设情境
        问题是启动思维的动力,也是引发科学探究的开端。只有发现了问题,人们才会绞尽脑汁去寻找解决办法。爱问问题是孩子的天性,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学生这一天性,精心设计问题情境,鼓励学生积极探究并勇敢表达自己的观点。例如,学习《土壤里有什么》一课时,教师可以在课前提出同样的问题,让学生去收集土壤,并把土壤带进课堂。课堂上,教师利用烧杯、蒸馏水、木柴等工具对土壤的成分进行检测,让学生观察了解土壤中所含的物质。然后,教师再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提问,让学生把心中的疑惑或感兴趣的问题提出来。有的学生问:漂在水面上的那层白色东西是什么?有的问:土壤被煮开后到底溶解了没?还有的学生问:把土壤放进水里加热为什么水会变颜色?……学生各有各的疑问,各有各的答案和理由。教师要对学生的问题耐心解答,照顾学生的感受,但是不应将答案一次全盘说出,而要留给学生思考和回答的时间,培养其思维逻辑性,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思路拓宽、思维发展的过程,这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是非常有利的。
        2.2引导观察,指导学生分析
        科学探究活动的实施离不开对科学现象的观察进而分析,可以说,观察和分析是学生们在参与科学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必须养成的能力。无论是观察,还是分析,都是贯穿于科学探究活动始终的。因此,在组织科学探究性学习活动的时候,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能力,为学生们提供指导,使学生们在自主性的发挥下,真正地做到心明眼亮。

为了实现这一点,我在实施小学科学探究性学习活动的时候,一般会利用较为形象、简单的语言为学生们提供观察和分析指导。以“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例,该节课教学的实施旨在引导学生们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分析花从开花到花谢的过程,总结花的基本结构。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我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们直观地展现了凤仙花花开和花谢的过程。直观的视频很容易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在自主性的发挥下,学生们会有针对性地观察、分析视频资源,初步建立对凤仙花一生和结构的认知,为接下来深入地探究凤仙花的变化奠定坚实的基础[2]。
        2.3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探索,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以个体独立自主探索活动为基础,然后进行小组合作探索,增强团队协作能力,学会分享,主动交流与实践,不断提升合作探索的能力。在开展合作探究活动时,教师要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标,既面向全体学生,又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让每位学生都能够在合作探究中发挥自己的作用,从中汲取他人优秀的科学品质。针对小组合作探索,教师要课前设计好合作探究的主题,并在课堂中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能够相互之间交流与讨论,取长与补短,让每位成员都能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展示自己的特长,将自主探究变为合作学习、主动分享的平台。合作探索中,教师要强化合作成果的展示,同组与异组之间的交流、评价等,使学生既轻松愉快完成探索任务,还提高自主探究的能力。
        2.4可以开展角色扮演活动,以形象化的方式让学生掌握知识点
        由于小学生的心智尚未成熟,小学生对小学科学中的一些现象无法真正理解。他们对待这些现象都是似懂非懂。那么,教师就应该为他们创设一个容易理解的情境,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讲解“日食和月食”的时候,教师可以积极创设角色表演情境,用开着的手电筒(把灯罩去掉)当作太阳,让学生用一只手举着球当成月亮,另外一个学生原地不动,把他的头部当成地球,这两名学生都举着自己的物品,以太阳为中心开始转圈,这样灯光、地球和学生形成了一条直线,另一个学生就看不到太阳了,但是,另外一个学生却能看见太阳的阴影。通过这种角色表演的探究活动,不仅让学生很好地理解了知识,也增强了学生的记忆,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3]。
        2.5开展实验教学,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实验教学是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可以动手观察,切身体验,总结科学原理与规律,让学生在观察中进行分析,在动手中验证自身的想法。从而促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有效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中“说实验”“演示实验”的做法,而是要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实验活动中,让学生充分观察、动手,积极进行合作探究,不断积累探究经验,提升探究技能。例如,在学习“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时,教师放手让学生实验,让学生思考怎样才能让橡皮泥浮到水面上。橡皮泥是学生们经常接触的物品,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们改变橡皮泥的形状,学生们用刻度杯、记录表进行测量,认识到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因此,实验教学必须要引导学生动手和思考,让学生积极探究。这样,学生才能通过亲身体验得出科学结论,产生探究兴趣,增强探究信心。
        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小学科学教学,教师必须要结合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情况,科学合理地制订教学计划和方法,这样可以积极开展针对性课堂探究活动,引导并督促学生掌握重点知识内容,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渴望,提高学生自我探究能力,促进科学教学工作的顺利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进新.如何在小学科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J].启迪与智慧,2018(12).
        [2]李耀嘉.科学探究教学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探讨[J].小学时代,2018(10).
        [3]王文广.科学探究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学文摘,2018(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