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勤东
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区峡山桃溪学校
众所周知,我国有句经典的千古良训”严师出高徒”,也有大量的事实证明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但是在新时期,新时代,新教育、新趋势下,我认为“严中带有爱”会更胜一筹,因为现在的学生叛逆心更重,家庭环境与社会环境等等因素致使学生的心理健康更脆弱,受不了严重的挫折和打击。我们教育者要认识这些情况,处理事情时首先应该站在学生同等高度和角度去看学生的问题,理解、体会他们的感受,在尊重学生人格的前提下,对学生提出严格的教育、要求,过程中不缺对学生表现有爱的言辞和行动,让他们能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爱,就像家里家长的爱,幼小的心灵更容易被老师的爱感召着,老师的爱能唤醒沉睡的心灵。
从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被爱”的本能,更何况是处于成长中的学生呢?他们在家里 倍受父母、长辈的爱护,到了学校他们更是希望得到老师们的爱,希望得到老师们无微不致的关心和关爱,这是很健康的“爱的需求”。因为他们会把在家得到的“被爱”心理要求转移到老师们的身上,希望老师们不仅是给他们传授知识,也渴望老师们也能像父母、长辈们一样爱护他们、体谅他们。
从自然现象的角度去理解,万物生长靠雨露和阳光,幼嫩的树苗要长成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同样离不开雨露的滋润和灿烂阳光的照射。学生们就好比那一棵棵小树苗,他们要有健康的身心,要茁壮成长需要老师们的辛勒灌溉和精心栽培,如果他们能得到老师们细心的培育和爱心的倾注,就会从老师辛苦汗水的滋润中感受到温暖,体会到自身的价值和希望,他们就会把这种“被爱”的巨大动力转化到成长中,通过自觉上进,遵守国家纪律、遵守社会公德、遵守学校规章制度,更会在学习上发愤图强。
基于以上这几方面的理解、认识,结合我在岗位上工作的三十多个春秋,下面说一说如何用爱去感召学生,如何运用好每一把爱心钥匙去打开每一把不一样的锁。
一、促膝谈心,引导学生融进爱的集体.
我国是一个地广物博的国家,有很多民众走南闯此,为了生活和工作的方便,有的选择把小孩放在老家 寄托给老人看管,成了留守儿童;有的把孩子带在身旁,随父母四处漂泊,四处打工,为了生活,家长日夜操劳工作,疏于陪伴孩子,教育孩子,致使孩子的身心健康得不到正确引导和教育,孩子的心理健康或多或少会扭曲,到了上学阶段,若是还得不到正能量的教育,不良习惯得不到纠正,他们的不良习惯就会变为自然习惯,这就会影响他们的一生。
当我接手到这样的学生,就先分类,是属于溺爱型,或是属于缺爱型,再逐一找他们促膝谈心,了解情况,对学生从正面分析,受溺爱所带来的损害,若是不改正,永远是长不大的孩子,永远是妈宝型:;如果是缺爱型的孩子,就为他们分析缺爱的原因,让他们知道父母们的艰辛和不易,以及如何去处理这种不平衡的利弊,让他们能分辨是非,并走出笼罩在他们心理的那层阴影,方便以后迎接光明灿烂的明天。然后为他们创设平等的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的环境,引导他们走进班集体,在爱与友善的班集体里感受“团结、守纪、自爱、争强”的气息,正面教育、激励他们,激发他们要做一个“有自爱、有自尊、有自信、自强不息”的阳光孩子,在我耐心、平等的关爱及点滴的付出,这些学生感受到了爱的存在,终于洋溢着对生活和学习的信心和希望。
二、特殊问题特殊处理,用特殊的爱去化解一切。
每个班级都会存在个别不同方面的特别学生,面对这些情况的学生,我对不同学生先做调查,研究各自的因素,针对每个人是属于哪种情况的,我找适当的时间独一与他们谈心,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和思想倾向,然后逐一处方下“药”。对于有自信心和自卑感矛盾的同学,利用他有着自强、自重的上进心和愿望,但缺乏社会阅历和经验,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干扰影响,致使脆弱的自信心受到打击而走向反面的自卑者,我经常会在班里多让他为班集本做好事,在同学们面前表扬他,适当与他开开玩笑,并引导激励他在学习上如何努力学习来提高自己的能力,抬高他们在同学们心目中的地位,有了我外在爱的推力和自己内在的动力就会事半功倍,消除掉不利因素,身心健康得到正常发展。
正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更何况是刚刚在成长道路上的学生呢?他们有时尚未能真正辨别是非,对问题有错误的看法就有不正确的行为,我就要像对待稻田里的杂草一样 ,特殊学生特殊处理,有的放矢,用理解、宽容之心待之,用特殊的包容让他们充满希望,感受到 “师爱如山”,明白我永远为他们开着那扇爱的窗户。只要他们思想上有了转变,他的学习观念自然就会占居上风 成为爱学习的主人。这就是“理解万岁”的法宝,这种特殊的方法——-爱,是化解一切矛盾的利器。“完善人格、壮大情怀、润泽生命”这是我的教学教育方向。
三、循循相诱,用爱感召
教育实践证明了爱是教育的前提条件,缺乏爱的教育是没有科学性的教育,凡是教师缺乏爱心,孩子的品格和智慧都不能很充分地发挥与发展,只有教师对学生付之深沉的爱,诚恳地教,才能让学生在良好的教育环境里和爱的熏陶下而“亲其师,信其道”;如若离开了爱的教育,师生之间就不能和谐相处,师生感情就有隔阂,更谈不上有互相理解、互相信任了。因此,作为教师应该对学生循循相诱,用真挚的爱去感召他们。
这就是“尊重与理解”万岁,也是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的法宝,只有“爱”才能化解一切矛盾,收获意想不到的不一样的结果。
在2020年春节前后,我国由于受疫情影响,全国各地为了防控疫情扩散,学校只能采用网上上课,解封后学生恢复回校正常上课。在一次上课时,有一位学生没有专注学习,偷偷在看藏在课桌下的手机,我不动声色,也没当场揭穿他,只叫他到黑板上做题目,顺便悄悄对他说午习课,办公室不见不散。
当他敲开办公室时我发现他带着愧疚的脸色走了进来,我让他坐下来,端一杯水到他面前,也不急着说课堂发生了什么,而是与他聊聊他的家庭成员呀,父母辛不辛苦呀,疫情时段他在家的学习情况等等,通过谈心来平息他的不安,毕竟他是性格比较内向的腼腆男孩,等他平下心后,才让他自己说说在课堂上的情况。这时我趁势严格地批评了他,分析课堂的行为的严重性,不但严重违反了学校的纪律,也违反班级的规章制度,更严重地影响了学习,本来是一位优秀的“三好学生”,就不该有这样的事情发生,也明明白白告诉他,学习并不是一门什么需要天才的艺术,但是它是需要用艰苦的“努力、勤奋 、拼搏”,流出无数的汗水,顽强地学习的一门学科,只有努力了才能掌握知识,提高学习能力和水平,因为“三分天才,还要七分勤奋”。 接着,我也把刚才的严肃表情收起,和蔼对他说“从更长远的人生学业和人生目标去衡量,如果你现在不防杜渐的话,就会严重影响你的一生”。
通过我的循循相诱,他很感动,流下了滚烫的眼泪,说:“老师,我错了,我犯下的是大错,并非小事一桩,我一定好好改,你等着我给你报喜”。
这就是“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这是《礼记》中的一句,意思是:教育学生时必须先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
综合方方面面,要想唤醒学生深埋的心灵,完善他们的人格,壮大他们的情怀,充盈他们的精神进界,一定离不开教育工作者的谆谆教诲和爱心感召,只有教师们坚信信念,坚持爱心的永恒,才能润泽生命,雨露洒满天下,桃荣李茂,真正收获“桃李满天下”的盛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