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阅读向更深处漫溯

发表时间:2021/4/2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月第3期   作者:杨敏
[导读]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小学生要扩展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范围
        杨敏
        贵州省玉屏县印山民族小学邮编  554000
                ——浅谈基于统编教材小学语文中段“1+X”阅读模式的探究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小学生要扩展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范围,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所以在平常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当加大学生的阅读实践,并给予一定的指导。小学语文课本中每学期有大约三十篇课文,若每篇课文花费两到三课时来讲解的话,一学期中很少能够留出时间来指导学生进行阅读训练,在完成课本要求的阅读内容之后缺少课外自发阅读的扩展。近年来兴起的群文阅读,其阅读内容以课外文章为主,由教师自发组织,与课内内容没有多少联系,也缺少充足的时间保障。统编教材建设了“教读”到“自读”到“课外阅读”的“三位一体”阅读教体系,三种不同的方式,但服务的是一个总目标:强化阅读能力与阅读习惯的养成。还有一个学生阅读兴趣的问题。所以我们力图建设一个从教师的引导阅读到学生的自主阅读,从课堂阅读到课外阅读的阅读教学体系,而不是把阅读仅仅封闭在课堂。
        “1+X”阅读,即讲一篇课文,围绕某个特定的链接点,延伸若干篇泛读或者课外阅读的文章,让学生通过研读探究,形成共识的过程。目的就是要拓展阅读面,增大阅读量,改变语文课读书少,甚至不怎么读书的状况。“1+X”阅读,是将课文讲解与课外阅读相结合的群文阅读,将课外文章作为课文讲解的辅助工具。
        一、“1+X”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1.能改变传统语文阅读教学活动
        “1+X”阅读,一是由于强调语文课堂内外结合、语文与其他学科类似文章阅读的结合,自然增强了语文阅读教学的开放性、灵活性,使过去单一课文文本灌注式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受到极大的挑战,进逼教师不得不进行课堂教学形式、阅读教学方法、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这就使其教学更加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二是由于开放阅读,广泛阅读,被迫强调多一些默读和浏览,多一些小组对话和讨论,多一些比较阅读,多一些探究思考,结果就要切实改善课堂“学习状态”,让学生在课堂上体验到成功的快感、思索的乐趣,进而鼓动学习的动机。在这期间,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发现学生的学习需要所在,在学生“理解不到”和“揣摩不出”的地方给予指导。这种以“学”为导向的课堂,必须驱动学生“学的活动”。并依据“源自学生的带有共性的提问”组织“学的活动”一堂好课自然能激发学生的共鸣。这就自然有利于驱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学习语文、解读文章的主管能动性,从而加强学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彻底改变灌注式、纯教师主导似的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方式。
        2.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对学生语文能力和语文核心素养而言,开展该教学实践,并研究相关课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通过培养其语文阅读能力,能强化学生关于语文的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一是能强化其语言运用密度。小学生的语言学习有四个层次:认读、理解、积累和运用。其中运用是核心。二是能促进其思维发展速度。通过“1+X”阅读,能促进学生获得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提升速度。三是态度养成,即通过丰富的阅读对学生起到在语文学习活动中感受、训练、评价和内化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养成优良的语文学习态度和情怀的作用。
        3.能促进学校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
        对语文阅读教学科研而言,开展该教学实践,并研究相关课题,能促进学校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能增强基层小学从自己学校的生源、教学条件、教学环境出发,引导语文教师在语文阅读的一些课类、课型、知识类型等方面具体而微地把教学实践与科研结合起来,进行阅读教学的反思、创新、探索、实践和总结,并由经验和反思升华阅读教学的理论层面,掌握“1+X”阅读模式,并以此引导教师其他方面的科研和探索,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二、“1+x”阅读策略
        (一)“1”的统领和灵魂作用
        教材中群文的“文”,并不只限于文章,而指的是教学用的文本,即作为例子的课文。“1+X”模式下,“1”作为教材文本,具有“例子”的作用,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作为“自读”课文,读什么,怎么读,“1”作为范文的定位和价值定位应该充分体现出来。因此“1”具有统领和灵魂作用,应对“1+X”模式下的学习活动具有统领作用。统领可以围绕主题、问题、题材、作者等进行展开,且是本次学习活动的基石,教师和学生应围绕“1”的统领作用进行精心的教学活动设计,才能充分体现“1”以学生阅读(自读)活动为基础的核心价值。否则,仍然采用过去不分“精读”“自读”,一律“讲读”的教学模式,甚至为了考试、围绕考试,很多教师对自读课文仍进行精讲精练,“1”的教学价值就会大打折扣。“1”仍然是孤立的“1”,并不和学生围绕主题、围绕问题、围绕题材的其他文本建立“类文”和“群文”的阅读模式,学生的阅读视野、阅读心理模式就难以自我建构,当然,从长远的观点看,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就很难得以主动建构。确立了“1”的价值和定位,就能促使学生在多文本阅读过程中关注其语言特点、意义建构、结构特征以及写作方法等。自读文自然不需要教师多讲,叶老曾说:“教材无非是例子,也是习作的例子,读范文指导作文,习作文效法范文,评作文对照范文,这不失为一条行之有效的经验。”从叶老的这句话中我们不难看出,作为范文和例子的自读课文的基本功能有:习作的例子,这是写作型文本的价值定位;读范文的例子,这是群文阅读的例子。这两大基本价值定位决定了“1”是从文章的内容和表达这两方面来进行价值考量的,既要进行阅读方法的引领,又要进行写作方法的引领。教师将具有(或能够建立)某种关联的多个文本,按一定原则组合成阅读整体。
        (二)“X”的选择和确定
        在认清和明确了“1”的价值定位后,教师还要帮助、指导学生对“X”进行选择和确定。选择和确定“X”,既要充分考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又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只考虑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就会散漫、无序,直至导致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不会发生。因此,教师应该对“1+X”模式下的群文阅读进行规划,提前对学生学习情况作出针对性的了解。
        1.选择名著
        部编教材三年级教材上册第二单元的主题是寓言,从主题角度拓展,我们可以选择《中国古代寓言》《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等,这些也是部编教材中要求学生必读的名著,课堂教学时,可以从中选择一至两篇文章作为拓展阅读的内容,让学生自由读读,比较读读,说说它们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
        2.一篇类文
        《燕子》是现代著名作家郑振铎先生的一篇散文佳作,从燕子的外形、飞行、停歇三个方面描绘了燕子的特点和充满生机的春天景象。

从主题和文体的角度,我们选择了老舍的《猫》作为拓展阅读的内容,想让学生自由读读这两篇文章,勾画出文中的好词好句,引导学生积累描写动物外形的词语、句子,并让学生学以致用,进行小创作,写写你喜欢的一种动物的样子。
         3.一则名人故事、视频、电影
  故事的可读性,视频、电影的可观性,都可以作为“X”的内容呈现形式。比如,可以选择中国两弹一星元勋的故事,可以选择革命烈士的故事,可以选择中国古代仁人志士的故事,也可选择感动中国的人物,还可以选择身边的凡人。电影和视频可选择《英雄儿女》《李四光》等,还可以选择今年的《开学第一课》,这不但丰富了学生阅读的内容,也丰富了学生阅读的形式,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4.一则感悟,短文写作
        阅读不是为了阅读而阅读,而是为了启智、明理,学生通过读与“1”相关的“X”种文章有了自己的感悟,及时把这种感悟记录下来,这样的感悟是随笔式的写作,教师和学生不必追求手法的艺术性和主题的深刻性,只要表达自己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表达自己的真性情,我手写我心即可。字数不作过多要求,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写作的短文也可作为学生进行自我读书评价的依据。
        5.一次展示
        教学离不开评价,“1+X”模式下的群文阅读教学评价也可采取丰富多彩、简便易行、形式多样的评价。评价应更注重过程评价,没有过程的结果评价是假评价。在阅读过程中要让学生学会在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自我评价,以实现动态的形成性评价结果。教师也可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谈话等多种形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了解,及时对学生的阅读行为进行纠偏。学生阅读形成的学习成果以多种形式呈现,板报、手抄报、微信公众号、QQ空间、课前3分钟演讲等,评价可以采取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学习小组评价相结合的激励性方式,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有利学生阅读素养的不断提高。
        (三)“1+X”阅读的方法
        1.教师规划设计是前提
        “1+X”模式下的阅读教学要求教师善于整合教材和课外阅读的资源,深入领会教材编者意图,以进行规划设计。这是“1+X”模式下群文阅读的基础和前提。教师要做到这点,就须要自己大量读书,一个不读书的语文教师是一个不合格的语文教师。需要教师根据以上的模式进行“1”的定位和“X”的选择。教师要对一个单位时间内的群文阅读作出计划,这个单位时间可以是一节课,也可是一周或者更多。比如,如果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课时的安排,“1+X”的阅读只进行一节课,教师就应该自己作出课时规定下的内容选择和设计活动,不必要让学生再耗费时间去寻找类文。这样虽然看起来学生缺乏了选择的主动性,但却节省了宝贵的时间,保证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学生阅读更多的内容。如果教师采取比较长的时间进行阅读,可以提前一段时间围绕“1”这个例文,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计划,提前进行内容的选择, 让学生有更多的主动权。
        2.学生具体实践是路径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主动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习阅读,只有在阅读中才能进行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审美鉴赏得到提升,文明文化得以传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阅读正是这种教学模式最根本的价值追求。阅读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到多读,所谓多读就是根据具体情况,对有些文本不一定要细嚼慢咽,可以让其慢慢消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多质疑、多分享。阅读的过程不是简单被动接受的过程。应是学生积极主动探索发现、相互分享的过程。多运用各种阅读方式方法,批注、浏览、略读、跳读等,以提高阅读的质量。
        3.适当评价是促进
        教学需要评价。“1+X”模式下的群文阅读应侧重于过程评价,采取鼓励为主的结果评价。群文阅读过程中,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可能隐含在多方面,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有各自优势,学生在阅读意义建构过程活动中,他们表现出来的语文核心素养不是单一维度的数值反映,而是多维度、综合素养的体现。基于这个观点,“1+X”模式下的群文阅读对学生学习评价应该是多方面的、多元的。评价的主体要注意多元化,家长参与评价,学生间互相评价,学生自我评价等。评价的内容要多维化,尽可能考虑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多维综合,避免陷入纯知识化的单一维度和考试模式。 
        三、“1+X”小学语文阅读能力培养教学的实践价值和意义  
        (一)能改变传统语文阅读教学活动         
        “1+X”小学语文阅读能力培养,一是由于强调语文课堂内外结合、语文与其他学科类似文章阅读的结合,自然增强了语文阅读教学的开放性、灵活性,使过去单一课文文本灌注式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受到极大的挑战,进逼教师不得不进行课堂教学形式、阅读教学方法、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这就使其教学更加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二是由于开放阅读,广泛阅读,被迫强调多一些默读和浏览,多一些小组对话和讨论,多一些比较阅读,多一些探究思考,结果就要切实改善课堂“学习状态”,让学生在课堂上体验到成功的快感、思索的乐趣,进而鼓动学习的动机。在这期间,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发现学生的学习需要所在,在学生“理解不到”和“揣摩不出”的地方给予指导。这种以“学”为导向的课堂,必须驱动学生“学的活动”。并依据“源自学生的带有共性的提问”组织“学的活动” 一堂好课自然能激发学生的共鸣。这就自然有利于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学习语文、解读文章的主管能动性,从而加强学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彻底改变灌注式、纯教师主导似的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方式。         
        (二)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对学生语文能力和语文核心素养而言,开展该教学实践,并研究相关课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通过培养其语文阅读能力,能强化学生关于语文的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一是能强化其语言运用密度。小学生的语言学习有四个层次:认读、理解、积累和运用。其中运用是核心。二是能促进其思维发展速度。通过“1+X”阅读语言学习和训练,能促进学生获得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提升速度。三是态度养成,即通过丰富的阅读对学生起到在语文学习活动中感受、训练、评价和内化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养成优良的语文学习态度和情怀的作用。
        (三)能促进学校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         
        对语文阅读教学科研而言,开展该教学实践,并研究相关课题,能促进学校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能增强基层小学从自己学校的生源、教学条件、教学环境出发,引导语文教师在语文阅读的一些课类、课型、知识类型等方面具体而微地把教学实践与科研结合起来,进行阅读教学的反思、创新、探索、实践和总结,并由经验和反思升华阅读教学的理论层面,掌握“1+X”语文阅读能力培养途径的实践操作,并以此引导教师其他方面的科研和探索,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总之,作为一项实践性极强的语文活动,“1+X”模式下的阅读实施的关键是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视野。只有在真正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理念的支撑下,“1+X”阅读,学生“连滚带爬”地读书才成为可能,在“1”的统帅下,“X”关联得越多,教师的教学视野和学生的学习范围就越宽阔, 越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